故宫里的“水”(1)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恒河、黄河……世界上每一个古老文明都离不开水的孕育。水,对于一个帝王之城来说更是意义重大,除了饮食、清洁、消防、护卫宫城这些重要的实际功用,紫禁城中的水还藏着很多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期盼。当我们在故宫中顺水而行,那些不曾知晓的往事,那些精细幽微的工匠心思,也会在粼粼波光中浮出水面。
故宫水源—源自玉泉山的白虎金水
紫禁城内最著名的水源便是金水河,为了与天安门外的外金水河区分,也被称为内金水河。当你穿过午门,走入太和门广场,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自西向东流淌的金水河。与几乎笔直的外金水河不同,皇宫内的金水河呈现出柔美的弧线,若登上午门城墙俯瞰,会发现这弧线仿佛一张长弓,而河上的5道飞虹就像5支蓄势待发的箭。5座金水桥不仅极具美感,也传达着统治者对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追求。
, http://www.100md.com
太和门广场的金水桥
古人营造宫殿在选址上会考虑风水问题,一般会选择背山面水的位置建造皇宫等重要建筑。虽然可以从风水角度阐释出很多有利于国君、天下的选址理由,但实用因素不可或缺。水,便是要最优先考虑的。自然水源如果难以直接利用,人们便会开河凿渠将水引入宫城。这种规模的引水工程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据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白虎是四象神兽之一,代指西方,文中“经大内”的白虎水便是金水河的源头。这条宫廷内唯一的河来自北京西北部的玉泉山,西方属金,金生丽水,“金水河”之名由此得来。
这条河从紫禁城的西北流入,笔直向南流淌,河水西面是太监居所,河水东面则是内宫墙,一墙之隔便是后宫嫔妃的寝宫,这段金水河仿佛一扇屏风,将后宫与宦官居所分开。若展开一张故宫地图,我们会看到金水河经过笔直向南的河段之后,河水转向东流,河道也风格大变,从西到东可谓九曲十八弯。第一个大弯就是从武英殿前绕出一条弧线,这座宫殿在明清时期曾做过皇帝的外朝便殿,一国之君在此斋居、召见大臣、会见宗亲,虽然远离中轴线,但其地位颇为尊贵。明末,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兵败山海关,六月初在武英殿仓促举行称帝典礼。清兵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最初也是在武英殿处理军政事务。今日的武英殿早已没有了军政大事带来的紧张和喧嚣,如果你来到门前有河流过的武英殿,踏上紫禁城中最美的断虹桥,一定会感到这里因水而生的清凉和宁静。
, 百拇医药
绕过武英殿,流至太和门广场的金水河,是人们最熟悉的一段流域,但你可能并不知道,明代时,这里并非如此沉静肃穆。那时,金水桥下栽种荷花,盛夏之时也有莲花映日、鱼戏荷叶的生机妙趣。金水河进入故宫东区之后,走向更加曲折,据说这种设计除了能给皇宫增加美感,还有更重要的消防考量。明朝宦官刘若愚的《明宫史》记载:“是河也,非谓鱼泳在藻,以资游赏,又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明代天启六年(1626)武英殿失火,就是凭着“金水”将火扑灭。清代太和殿、太和门、乾清门等地也都发生过火灾,在没有灭火剂的古代,自然只能依赖这流过大内的白虎金水。
精妙排水—百年大雨故宫为何不积水
2016年夏,北京连日大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为多年所罕见。暴雨中,市区很多街道瞬间“成海”,但古老的紫禁城却排水顺畅,安然无恙,当时不少媒体还对此进行了报道。为什么现代化的城区排水系统还比不过近600年前设计的古老宫城呢?
, http://www.100md.com
北京城的地势北高南低,城内河水向东南流,紫禁城所处位置比东南部的通州高20米,宫城西北还设置水闸,万一发生洪水,紫禁城外的护城河可以向东南方向泄洪,洪水不会进入皇宫。那么,遇上大暴雨,皇宫内的雨水如何快速排出呢?紫禁城的地面整体走势亦呈北高南低,北门神武门与南门午门高差约2米,这一高差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金水河,金水河又与城墙外侧的护城河相连。可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北京城区排水系统的第一级,这是古代皇家地位的体现。
若是你来故宫参观刚好赶上下雨,不要沮丧,一定要利用这个好机会亲身体验一下紫禁城极具匠心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分为“明暗两线”,也就是明沟和地下排水两种方式。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后三宫都采用明沟排水。这些大型建筑前都有宽阔的广场,地面看似平整,实际上中间高两侧低,北高南低,下雨天,雨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入地面的明沟,最后汇入金水河。当疾雨袭来,太和殿广场还会上演一出千龙吐水的好戏。太和殿拥有三层围有石栏杆的石台,石台上每根望柱下都有一个石龙头—螭首,其口内有中空的圆孔,大雨来时,1000多个螭首同时吐水,如白练翻滚,蔚为壮观。这些雨水也会顺着地势向南流,会分别经过太和殿广场东西两侧的体仁阁、弘毅阁,古代的工匠早就想到了流水会在这里受阻,所以,在这两阁的台阶下都砌有白石券洞,这样雨水便可顺利南流注入金水河。太和门广场上也有同样的白石券洞和明沟。
故宫的地下水道则比较神秘,若没有行家指点,恐怕很难发现。但如果细心寻找,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地下水道的蛛丝马迹。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出口,是紫禁城最北端的神武门,如果在这里停下脚步,可以看到内宫宫墙以北的地面上铺设着一条东西走向的石板道,这些石板下面就是一条地下水道。这条暗沟横贯紫禁城东西,西端通入西北城隍庙附近的金水河上游,东端注入清史馆内的金水河下游。紫禁城内像这样的地下水道还有很多,比如东六宫与宁寿宫之间的夹道下也有一条長长的地下沟渠,东一街、西一街等小巷内也都设有短距离的暗沟。这些精心设计的明沟暗渠将故宫内90多个院落连成整体,当雨季来临,72万平方米的皇城不仅不会让游客“看海”,还会成为古代建筑师展现智慧的最好舞台。, 百拇医药(田子)
故宫水源—源自玉泉山的白虎金水
紫禁城内最著名的水源便是金水河,为了与天安门外的外金水河区分,也被称为内金水河。当你穿过午门,走入太和门广场,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自西向东流淌的金水河。与几乎笔直的外金水河不同,皇宫内的金水河呈现出柔美的弧线,若登上午门城墙俯瞰,会发现这弧线仿佛一张长弓,而河上的5道飞虹就像5支蓄势待发的箭。5座金水桥不仅极具美感,也传达着统治者对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追求。
, http://www.100md.com
太和门广场的金水桥
古人营造宫殿在选址上会考虑风水问题,一般会选择背山面水的位置建造皇宫等重要建筑。虽然可以从风水角度阐释出很多有利于国君、天下的选址理由,但实用因素不可或缺。水,便是要最优先考虑的。自然水源如果难以直接利用,人们便会开河凿渠将水引入宫城。这种规模的引水工程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据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白虎是四象神兽之一,代指西方,文中“经大内”的白虎水便是金水河的源头。这条宫廷内唯一的河来自北京西北部的玉泉山,西方属金,金生丽水,“金水河”之名由此得来。
这条河从紫禁城的西北流入,笔直向南流淌,河水西面是太监居所,河水东面则是内宫墙,一墙之隔便是后宫嫔妃的寝宫,这段金水河仿佛一扇屏风,将后宫与宦官居所分开。若展开一张故宫地图,我们会看到金水河经过笔直向南的河段之后,河水转向东流,河道也风格大变,从西到东可谓九曲十八弯。第一个大弯就是从武英殿前绕出一条弧线,这座宫殿在明清时期曾做过皇帝的外朝便殿,一国之君在此斋居、召见大臣、会见宗亲,虽然远离中轴线,但其地位颇为尊贵。明末,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兵败山海关,六月初在武英殿仓促举行称帝典礼。清兵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最初也是在武英殿处理军政事务。今日的武英殿早已没有了军政大事带来的紧张和喧嚣,如果你来到门前有河流过的武英殿,踏上紫禁城中最美的断虹桥,一定会感到这里因水而生的清凉和宁静。
, 百拇医药
绕过武英殿,流至太和门广场的金水河,是人们最熟悉的一段流域,但你可能并不知道,明代时,这里并非如此沉静肃穆。那时,金水桥下栽种荷花,盛夏之时也有莲花映日、鱼戏荷叶的生机妙趣。金水河进入故宫东区之后,走向更加曲折,据说这种设计除了能给皇宫增加美感,还有更重要的消防考量。明朝宦官刘若愚的《明宫史》记载:“是河也,非谓鱼泳在藻,以资游赏,又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明代天启六年(1626)武英殿失火,就是凭着“金水”将火扑灭。清代太和殿、太和门、乾清门等地也都发生过火灾,在没有灭火剂的古代,自然只能依赖这流过大内的白虎金水。
精妙排水—百年大雨故宫为何不积水
2016年夏,北京连日大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为多年所罕见。暴雨中,市区很多街道瞬间“成海”,但古老的紫禁城却排水顺畅,安然无恙,当时不少媒体还对此进行了报道。为什么现代化的城区排水系统还比不过近600年前设计的古老宫城呢?
, http://www.100md.com
北京城的地势北高南低,城内河水向东南流,紫禁城所处位置比东南部的通州高20米,宫城西北还设置水闸,万一发生洪水,紫禁城外的护城河可以向东南方向泄洪,洪水不会进入皇宫。那么,遇上大暴雨,皇宫内的雨水如何快速排出呢?紫禁城的地面整体走势亦呈北高南低,北门神武门与南门午门高差约2米,这一高差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金水河,金水河又与城墙外侧的护城河相连。可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北京城区排水系统的第一级,这是古代皇家地位的体现。
若是你来故宫参观刚好赶上下雨,不要沮丧,一定要利用这个好机会亲身体验一下紫禁城极具匠心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分为“明暗两线”,也就是明沟和地下排水两种方式。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后三宫都采用明沟排水。这些大型建筑前都有宽阔的广场,地面看似平整,实际上中间高两侧低,北高南低,下雨天,雨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入地面的明沟,最后汇入金水河。当疾雨袭来,太和殿广场还会上演一出千龙吐水的好戏。太和殿拥有三层围有石栏杆的石台,石台上每根望柱下都有一个石龙头—螭首,其口内有中空的圆孔,大雨来时,1000多个螭首同时吐水,如白练翻滚,蔚为壮观。这些雨水也会顺着地势向南流,会分别经过太和殿广场东西两侧的体仁阁、弘毅阁,古代的工匠早就想到了流水会在这里受阻,所以,在这两阁的台阶下都砌有白石券洞,这样雨水便可顺利南流注入金水河。太和门广场上也有同样的白石券洞和明沟。
故宫的地下水道则比较神秘,若没有行家指点,恐怕很难发现。但如果细心寻找,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地下水道的蛛丝马迹。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出口,是紫禁城最北端的神武门,如果在这里停下脚步,可以看到内宫宫墙以北的地面上铺设着一条东西走向的石板道,这些石板下面就是一条地下水道。这条暗沟横贯紫禁城东西,西端通入西北城隍庙附近的金水河上游,东端注入清史馆内的金水河下游。紫禁城内像这样的地下水道还有很多,比如东六宫与宁寿宫之间的夹道下也有一条長长的地下沟渠,东一街、西一街等小巷内也都设有短距离的暗沟。这些精心设计的明沟暗渠将故宫内90多个院落连成整体,当雨季来临,72万平方米的皇城不仅不会让游客“看海”,还会成为古代建筑师展现智慧的最好舞台。, 百拇医药(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