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探“火”(2)
火燃烟花引灾祸
明代皇帝对花灯和烟花的热衷也引发了不少灾祸。
大家都知道,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在宫里多一点明火,便多一分危险。据史料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正月,皇帝得到一种奇巧的新式花灯,此种花灯以色纸、竹篾和竹丝扎骨架,糊上纸后,内燃香烛,并藏烟火。皇帝十分喜欢,派人在宫中到处悬挂此灯,结果一不小心走火,引起巨大的火灾,将乾清宫和坤宁宫烧得片瓦不留。眼看宫中火光冲天,皇帝却高兴地说:“好一棚大烟火!”
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皇宫内因燃放烟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多次火灾。如嘉靖十年(1531)正月二十六日,宫内东偏房起大火,延烧房屋14间,皇帝告诫大学士张聪说:“宫中地狭而屋多,且屋宇相连,所以火灾频发,且每每连烧。我闻南京宫中诸门皆砖砌,不用木。固知圣祖虑深。今所毁者,不须依旧式,未毁者量为规划,务使道途疏豁,堂舍整简,勿令相近。俱如南京制,以免火灾。”
, 百拇医药
虽有此远见卓识,但却未能消灭火灾。嘉靖四十年(1561)冬,这位告诫官员小心防火的皇帝醉酒后,从预备在元宵节燃放的烟花里挑了一些出来,竟然和嫔妃在寝宫帐内点燃玩耍,结果可想而知,又引发一场大火。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到了清代,皇帝们对前朝大火心有余悸,对紫禁城内禁火防火有严格的规定和严厉的惩罚措施。在庆祝元宵节方面,宫廷内虽悬挂彩灯,但不再举办大型灯会。至于烟花,则需要到御园圆明园去欣赏了。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时期,改为元宵节前一天在紫禁城乾清宫内筵宴近支宗藩。元宵节当天,皇帝则会率领宫眷到圆明园过节,白天在同乐园观看戏曲,傍晚在“山高水长”楼欣赏舞灯和烟火等表演。选择在这里燃放烟花,主要是因为此地地势空旷,不易引发火灾。
火灾频仍伤脑筋
, 百拇医药
冬季是紫禁城火灾多发季节,因为这个季节宫内取暖、供暖的设备多,同时恰逢春节和元宵节,灯火使用也最多,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大火。为了保护皇宫建筑以及殿内所藏珍宝免遭大火焚毁,紫禁城里的防火问题备受重视。
严厉惩罚 清代皇帝吸取明代紫禁城大火的教训,具有极强的防火意识。特别是康熙皇帝,他对皇宫内的防火有严格的规定,同时设有专门巡检火烛的太监,对引起火灾的人员,惩罚措施也极为严厉。如康熙十八年(1679)太和殿失火,对失火负有责任的人员均被处以绞刑。其后的皇帝也都繼承这种防火意识,将保护紫禁城不遭受人为火毁当作己任。
水龙
宫廷消防队 现在发生火灾,会有专门的消防队带着专业的设备来救火,那紫禁城里遇到火险,谁来负责灭火呢?清代宫廷内便设有“消防队”—防火班,由身强体壮的太监组成,他们就是负责巡逻明火、失火时救火的人员。据统计,紫禁城自1420年建成,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有记载的火灾约四五十次,若将零星未酿成大祸的失火也算在内,恐怕不止百次。明清两朝,按占据紫禁城的时间来算,明朝比清朝时间要短,但火灾的次数比清朝多得多。紫禁城建成第二年(1421),三大殿就全部被烧毁;紧跟着1422年,乾清宫也在大火中被毁。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期间,紫禁城发生火灾次数最多,同时火灾造成的损坏也最大。紫禁城中宫殿众多,其中乾清宫是被烧毁次数最多的宫殿。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紫禁城失火次数最少。
, 百拇医药
水龙灭火 古代的“消防员”使用的灭火工具叫作激桶,也作唧筒。这种人工灭火的器具早在宋代就有了,灭火时,唧筒的水射出,如一条白色的水龙,因此这种灭火器具也叫“水龙”;由于是以人力作为动力,所以也叫“人力龙”。水龙是一种木制杠杆式的消防器具,状似特大的腰圆形木桶,中间装有压水器具,上置圆木杠杆。使用时,先在桶内装满清水,然后左右按压杠杆,这时执掌铜制水枪的人应用拇指把枪口按住,待水到一定压力时,迅速把拇指移开,水便会从枪口喷射而出。在古代神话中,龙王是掌管天下雨水的。居于天庭的龙王,得玉帝号令,吞吐雨水,给人间降下甘霖,人们把这种消防器具譬喻为龙王,故称水龙。这种方法比起众人一哄而上的救火方式,颇有优势。不仅人少效率高,如果加设皮管,即使高处或用盆无法涉及之处,也能喷涌而上,类似于我们今日所见的消防龙头。
太平缸 大家到故宫游览,会发现在宫殿外面或庭院里放置了许多大缸。现在缸内是空的,但在明清两代,缸内平时则要贮满清水。这些大缸也是紫禁城里的一种灭火设备。冬天天气严寒,为了防止缸内清水冻冰,农历小雪节气开始,还要派专门的太监给大缸“穿”上棉外套,缸上“戴”上帽子,缸下则要放置炭火,保暖措施不容一丝松懈。据说,直到来年惊蛰节气才可以撤掉炭火。之所以如此精心照料大缸,为的就是遇到火险时,可以第一时间使用缸内的存水灭火。
纵观明清两代,皇帝们对火可谓是爱恨交织,一方面宫廷里照明、取暖、饮食离不开火,一方面雷击、用火不慎等又多次引起火灾,宫殿建筑屡次付之一炬。为了更好地与火相处,皇帝们在紫禁城内安“避雷兽”、建“防火墙”、设“消防局”、下“罪己诏”……想必也是耗尽了“洪荒之力”。帝王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人接下防火保护重任,精心照看着这位600岁的老人,无火也温暖如春。缸的秘密:明代大缸多为铁质或青铜质地,清代则多为鎏金铜缸;故宫里缸的大小、多少不一,多随环境而定;缸的重量不容小觑,据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档案记载,口径1.6米的铜缸约重3400千克,口径1.28米的铜缸约重2200千克;缸的价格也十分昂贵,口径1.6米的铜缸造价费用约为500两白银。, http://www.100md.com(又冉)
明代皇帝对花灯和烟花的热衷也引发了不少灾祸。
大家都知道,紫禁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在宫里多一点明火,便多一分危险。据史料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正月,皇帝得到一种奇巧的新式花灯,此种花灯以色纸、竹篾和竹丝扎骨架,糊上纸后,内燃香烛,并藏烟火。皇帝十分喜欢,派人在宫中到处悬挂此灯,结果一不小心走火,引起巨大的火灾,将乾清宫和坤宁宫烧得片瓦不留。眼看宫中火光冲天,皇帝却高兴地说:“好一棚大烟火!”
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皇宫内因燃放烟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多次火灾。如嘉靖十年(1531)正月二十六日,宫内东偏房起大火,延烧房屋14间,皇帝告诫大学士张聪说:“宫中地狭而屋多,且屋宇相连,所以火灾频发,且每每连烧。我闻南京宫中诸门皆砖砌,不用木。固知圣祖虑深。今所毁者,不须依旧式,未毁者量为规划,务使道途疏豁,堂舍整简,勿令相近。俱如南京制,以免火灾。”
, 百拇医药
虽有此远见卓识,但却未能消灭火灾。嘉靖四十年(1561)冬,这位告诫官员小心防火的皇帝醉酒后,从预备在元宵节燃放的烟花里挑了一些出来,竟然和嫔妃在寝宫帐内点燃玩耍,结果可想而知,又引发一场大火。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到了清代,皇帝们对前朝大火心有余悸,对紫禁城内禁火防火有严格的规定和严厉的惩罚措施。在庆祝元宵节方面,宫廷内虽悬挂彩灯,但不再举办大型灯会。至于烟花,则需要到御园圆明园去欣赏了。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时期,改为元宵节前一天在紫禁城乾清宫内筵宴近支宗藩。元宵节当天,皇帝则会率领宫眷到圆明园过节,白天在同乐园观看戏曲,傍晚在“山高水长”楼欣赏舞灯和烟火等表演。选择在这里燃放烟花,主要是因为此地地势空旷,不易引发火灾。
火灾频仍伤脑筋
, 百拇医药
冬季是紫禁城火灾多发季节,因为这个季节宫内取暖、供暖的设备多,同时恰逢春节和元宵节,灯火使用也最多,稍有不慎,便会引起大火。为了保护皇宫建筑以及殿内所藏珍宝免遭大火焚毁,紫禁城里的防火问题备受重视。
严厉惩罚 清代皇帝吸取明代紫禁城大火的教训,具有极强的防火意识。特别是康熙皇帝,他对皇宫内的防火有严格的规定,同时设有专门巡检火烛的太监,对引起火灾的人员,惩罚措施也极为严厉。如康熙十八年(1679)太和殿失火,对失火负有责任的人员均被处以绞刑。其后的皇帝也都繼承这种防火意识,将保护紫禁城不遭受人为火毁当作己任。
水龙
宫廷消防队 现在发生火灾,会有专门的消防队带着专业的设备来救火,那紫禁城里遇到火险,谁来负责灭火呢?清代宫廷内便设有“消防队”—防火班,由身强体壮的太监组成,他们就是负责巡逻明火、失火时救火的人员。据统计,紫禁城自1420年建成,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有记载的火灾约四五十次,若将零星未酿成大祸的失火也算在内,恐怕不止百次。明清两朝,按占据紫禁城的时间来算,明朝比清朝时间要短,但火灾的次数比清朝多得多。紫禁城建成第二年(1421),三大殿就全部被烧毁;紧跟着1422年,乾清宫也在大火中被毁。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期间,紫禁城发生火灾次数最多,同时火灾造成的损坏也最大。紫禁城中宫殿众多,其中乾清宫是被烧毁次数最多的宫殿。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紫禁城失火次数最少。
, 百拇医药
水龙灭火 古代的“消防员”使用的灭火工具叫作激桶,也作唧筒。这种人工灭火的器具早在宋代就有了,灭火时,唧筒的水射出,如一条白色的水龙,因此这种灭火器具也叫“水龙”;由于是以人力作为动力,所以也叫“人力龙”。水龙是一种木制杠杆式的消防器具,状似特大的腰圆形木桶,中间装有压水器具,上置圆木杠杆。使用时,先在桶内装满清水,然后左右按压杠杆,这时执掌铜制水枪的人应用拇指把枪口按住,待水到一定压力时,迅速把拇指移开,水便会从枪口喷射而出。在古代神话中,龙王是掌管天下雨水的。居于天庭的龙王,得玉帝号令,吞吐雨水,给人间降下甘霖,人们把这种消防器具譬喻为龙王,故称水龙。这种方法比起众人一哄而上的救火方式,颇有优势。不仅人少效率高,如果加设皮管,即使高处或用盆无法涉及之处,也能喷涌而上,类似于我们今日所见的消防龙头。
太平缸 大家到故宫游览,会发现在宫殿外面或庭院里放置了许多大缸。现在缸内是空的,但在明清两代,缸内平时则要贮满清水。这些大缸也是紫禁城里的一种灭火设备。冬天天气严寒,为了防止缸内清水冻冰,农历小雪节气开始,还要派专门的太监给大缸“穿”上棉外套,缸上“戴”上帽子,缸下则要放置炭火,保暖措施不容一丝松懈。据说,直到来年惊蛰节气才可以撤掉炭火。之所以如此精心照料大缸,为的就是遇到火险时,可以第一时间使用缸内的存水灭火。
纵观明清两代,皇帝们对火可谓是爱恨交织,一方面宫廷里照明、取暖、饮食离不开火,一方面雷击、用火不慎等又多次引起火灾,宫殿建筑屡次付之一炬。为了更好地与火相处,皇帝们在紫禁城内安“避雷兽”、建“防火墙”、设“消防局”、下“罪己诏”……想必也是耗尽了“洪荒之力”。帝王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后人接下防火保护重任,精心照看着这位600岁的老人,无火也温暖如春。缸的秘密:明代大缸多为铁质或青铜质地,清代则多为鎏金铜缸;故宫里缸的大小、多少不一,多随环境而定;缸的重量不容小觑,据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档案记载,口径1.6米的铜缸约重3400千克,口径1.28米的铜缸约重2200千克;缸的价格也十分昂贵,口径1.6米的铜缸造价费用约为500两白银。, http://www.100md.com(又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