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9年第10期
编号:13340415
到安丰,追寻人与盐的历史往事(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9年第10期
     最初听人提起安丰古镇,脑海里闪过的是盐商的奔走忙碌、街巷的人声鼎沸和一片社安稷丰的景象。但当安丰古镇真实地出现在笔者面前,照壁上“圣土和韵”四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时,满眼都是润色后的安静。但历史的平仄和时光的错落,会让人不由地渴望去探寻这安静背后的故事,那些早已落灰的故事,那些令人敬畏的人與盐的故事。

    先民煮盐入史,东淘民安物丰

    安丰古镇位于江苏省东台市西部中段,成陆于新石器时代。因地处淘河之东,加上这里是黄海之滨盛产上品盐的基地,汉代初期先民便煮盐入史,以盐场的形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但因其濒临沧海,常年都处于“屋庐遇浪而摧,人畜随波以逝”的窘况,盐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只能靠天吃饭。直至“范公堤”的出现,才扭转了险些“淘尽”东淘的局面。

    北宋初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在亲眼目睹海潮肆虐民田亭灶的惨状后,即刻上书急速修筑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天圣二年(1024)隆冬,范仲淹奉命征集兵夫4万余人兴筑捍海堰,但以当时的技术根本无法准确测量海岸的位置,再加上雨雪连旬、海潮汹涌的加持,捍海堰屡筑屡塌,范仲淹对此十分头疼。一日,他照常去海边勘察,休息时看到盐民家猪食桶的边沿漂浮着一圈褐色的稻糠,突然想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于是,他发动盐民将喂猪用的稻糠遍撒海滩,随着海潮推移,稻糠最终在滩地上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糠线,由此确立了新的堤址。历时6年,“范公堤”终于筑成,惠泽了这片土地,安定了一片民生。随着盐业生产日益兴隆,盐民生活日益安稳,镇上的文人们决定将“东淘”更名为“安丰”,寓民安物丰之愿。
, http://www.100md.com
    据明代嘉靖年间《两淮盐法志》所记:“天下财赋盐利居半,天下盐利两淮居半,两淮盐场三十,而安丰几半之。”时至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法志》记载:“天下六运司,惟两淮司为雄。治莅三分司,惟泰州分司为最,而安丰又泰州之钜场也。商灶渊薮,盐利甲东南之富,我国家国用所需、边饷所赖,半出于兹。”雄踞“淮南中十场”之首,安丰成为串场河畔的海盐主要产地。一时之间,“安盐”开始远销全国各地,天下商贾在此云集,安丰成为海盐的主要集散地。

    串场河内运盐船只川流不息,船家为了过桥方便,起先用泥土来压低船身,到了安丰后起土上岸,不断堆积的泥土拓宽了安丰当时的道路,逐步有了场镇的雏形。后来船家开始采用麻石板来压舱,于是,江南的石材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运到安丰。当地盐民就地取材,利用这些泥土和石板,铺就了北起下灶星月桥、南至盐坝盈宁桥的七里石板长街。

    灶户烈火煎盐,滋育盐民哲学
, 百拇医药
    范仲淹生活馆

    漫步于七里石板长街上,踩着早已被岁月打磨得透亮发光的石板,商贾往来、船家吆喝的场景全部消失殆尽,只剩清冽的风拂过耳旁,冷峻的建筑伫立在眼前,仿佛在告知世人,热闹非凡的背后总是不乏冷清苦楚。雄踞各盐场之首的安丰盐场,它的背后则是一批又一批的灶户盐民,那些世世代代都在熏晒熬卤中度过的盐民。

    明朝立国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对抗冥顽的张士诚,将苏州大批的居民迁移到淮南海滨归为灶户(即煮盐户)。安丰盐场作为海盐的主要产地与集散地,正值蓬勃发展期,盐场灶户急缺人手。当时朝廷将户籍分为若干个类别,如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等几十类,灶户处于社会最底层,由此朝廷决定用囚徒来进行抵补。据明《会典》记载:“令各府州县囚徒,情罪深重者,不论远近,俱发本省盐场缺人锅下,依照年份煎盐,抵办逃亡灶丁课额。”灶户盐民由于户役制度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不可随意更改职业。对此,明《会典》中有明确规定:“题准今后有司,但有灶户告理归民,务要查册审实,呈请抚按详允,不许擅自更张。”可见,身份地位卑微的灶户若要改为一般民户,必须经过朝廷的特殊批准,否则“一日煮盐,终身煮盐”。
, http://www.100md.com
    从苏州迁来的居民中,就有王艮的始祖王伯寿。在王艮之前,王氏世代均为灶户,用滴滴汗水换取粒粒结晶盐。王艮自幼聪颖,7岁“受书乡塾”;但家庭贫寒,11岁时“贫不能学,辞塾师就理家政”;19岁时,他与“里人商贩东鲁”,从此“经理财用,人莫能及,自是家道日裕”。在山东经商期间,王艮不仅积累了财富,还在拜谒孔庙后得到巨大启发,为后来创立泰州学派奠定了基础。23岁时,王艮开始研习医术,“客山东,先生有疾,从医家受倒仓法。既愈,乃究心医道”。王艮之学,不事诗书,看重实践,认为百姓日用就是“道”,他的学生大多是农夫、樵夫、陶匠、盐丁、佣工、商贩、渔民以及僧道徒众,发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百姓日用之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泰州学派。

    吴氏家祠

    王艮的泰州学派影响深远,明末清初,安丰走出了一位盐民诗人—吴嘉纪。吴嘉纪的祖父吴凤仪,师从王艮的儿子。吴嘉纪自幼受到祖父的熏陶,受业于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刘国柱(王艮的三传弟子),“幼负异资,曾习举子业”,获得州试第一。但当他亲眼见证明朝的毁灭、清兵南下的残暴和盐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后,求仕富贵之心顿然消除,隐居在这海滨之地,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中写下了1400余首诗篇,其中就包括至今都镌刻在吴氏家祠里的《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走进位于东小坝巷南侧的吴氏家祠,现存两进的砖木结构房坐北朝南,享堂面阔三间10米,进深6米,檐高3米。庭院内迎门处设吴嘉纪汉白玉石雕坐像,“他”手持书卷,眺望远方,眼里布满了生活的疮痍。在庭院的北壁上,满墙都雕刻着他的各类诗篇,手指轻轻触碰着每一个汉字,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水深火热的场景。, 百拇医药(胡慧灵)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