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转发了一张垃圾分类的图片,在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共4个类别下面,分别列出了20多种具体的垃圾物品。但是,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通过其主办的微信公众号“垃圾去哪儿了”对这张来源不详的垃圾分类图片进行了“辟谣”,一一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
垃圾分类看起来是小事,但实际上是一个极为复杂而繁琐的大事和难事,并且涉及生活习惯的养成,困难之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目前中国垃圾分类标准比较混乱,有些垃圾没有被准确归类;二是回收之后,垃圾后期处理环节没有采取分类处理措施,导致前期工作大打折扣;三是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会增加各个方面的成本,包括居民的分类处理、企业的运输和处理成本;四是技术落后制约了垃圾分类。
中国的垃圾分类已经提了很多年,但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不过是垃圾分类的种种难题中的一种,更难的事在于,要把垃圾的科学分类传播到每个家庭的每位成员。这是一种新的生活课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养成习惯。
为此,可以借鉴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和簡便化,让每个人的手机中都贮存一个科学的垃圾分类APP,并按这个APP分类垃圾。实际上,更多的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APP已经在很多城市走进寻常百姓家,并在探索进行垃圾分类的“互联网+资源垃圾”回收方式,实现“线上交易+线下物流”。
仅仅有这些,也还不够,还需要在做法上方便公众。中国现在把垃圾分为4大类,也意味着居民家中至少应有4种垃圾桶或垃圾袋,既占用空间,也让人感到麻烦。因此需要生产出更加方便和智能的垃圾分类装备,才有可能让居民自觉的在家中实行4大类垃圾的分类处理。
对垃圾分类,德国有100多年历史,日本有也有近40年的时间,培养中国人的垃圾分类,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也会很麻烦。但无论如何艰难,垃圾分类都应当做下去,而且迫在眉睫,因为,这有利于垃圾处理和回收,同时涉及的是世界观的转变,也是与信息文明时代相匹配的行为方式,否则,包括人在类的地球上的生物都会被人类产生的垃圾包围起来,陷入垃圾灾难之中。不会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就难以跨入新的文明时代。, 百拇医药(简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