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瑰宝(2)
宣礼塔改建的教堂塔
宣礼塔旁边的“赎罪门”是清真寺的入口。步入门内,眼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大庭院,占整个清真寺面积的三分之一。庭院东、西、北三面均为回廊,院中栽种着一行行整齐的橘树和棕榈树,因而起名叫橘园。这是欧洲最早的一个阿拉伯式园林,相传是由拉赫曼一世从故乡河畔移到这里的几棵棕榈树仍迎风起舞。这位离乡万里的“移民王”(来自叙利亚)一直怀有浓厚的思乡之情,他那伴随着棕榈树的到来所写的诗诉说着乡愁:“你们在异国的土地上长着,正如同我一样,在世界一个遥远的角落。但愿晨霭的清凉,能冲淡这种遥远。但愿这里丰富的雨水,永远同你们作伴。”
橘园中庭的位置辟有一个喷水池,是穆斯林在礼拜前履行净礼的地方。信徒们在这里洗了脚之后,才能進入礼拜殿。礼拜殿即内殿,正面原有19扇门朝着橘园,供信徒进出,后来皆被封死,只留下一个棕榈门。
进入殿内,你会被林立的石柱所吸引。这是一个由856根石柱撑起的像丛林一般的厅堂。法国诗人戈蒂埃(1811~1872)曾经如此描绘它:“这里如同一座铺着地砖的森林,你的目光会随着布满圆柱的大道而迷茫—这些圆柱时而交叉穿错,时而又向前无穷地延伸。”这些石柱有的是大理石、有的是碧玉、有的是斑岩;或掠夺自一些欧洲城市,或从迦太基的古建废墟中精选而得,作为拜占庭皇帝献给拉赫曼一世的礼物。经工匠加工,石柱统一成科林斯式柱头和4米的标准高度;柱身并不粗,显得十分秀丽。这些石柱成18行,把殿堂分成19个南北纵长的跨间。每行石柱构成29个拱门,每个拱门又各有上下两层马蹄形的拱券,撑起11米高的天花板。这使清真寺的上方宛如深远无际的天空,寺内神秘的宗教气氛更加浓郁。拱券本身看上去像是漆成红白两种不同的颜色,实际上是白色的石料和楔形的红砖相互交叉形成的效果。玉柱林立、彩拱重悬、廊道纵横的礼拜殿,成为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
, 百拇医药
古城民居
阿尔莫多瓦老城门(塑像是哲学家塞内加)
走到礼拜殿的尽头,眼前是一堵面向圣地麦加(即东南方)的墙。坐落于墙中部的是清真寺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米拉间。这是一个装饰极为华丽的小间,一般只有哈里发(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帝王)才能来此做礼拜。
16世纪初,礼拜殿中部的石柱和拱门被拆掉一部分,从中建起一座教堂,把清真寺变得不伦不类。当卡洛斯五世国王看到工程结果时,气愤地说:“你们毁坏了举世无双的东西,而兴建的却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建造的。”尽管遭到局部破坏,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仍不失为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杰作。
科城内外访古
以大清真寺为中心的城市一角,集中了科尔多瓦的大多数历史遗迹。
, 百拇医药
寺南河上,古老的罗马桥跨越滔滔水面,恰似长虹卧波。这座由阿拉伯人扩建为17孔的老石桥,至今仍可行车走人。桥南的桥头堡现在成为历史博物馆,通过各种音像资料为我们讲述科尔多瓦城市的历史变迁。石桥的下游还有几座阿拉伯人的水磨坊遗址。
寺西宫堡是阿方索十一世于1328年主持修建的,但部分宫墙、塔楼、浴池和花园则是哈里发宫殿旧迹。西班牙天主教“双王”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多曾在此指挥收复格拉纳达、驱逐阿拉伯人的最后一战;航海家哥伦布也是在这里谒见国王寻求支持的,至今这间会客厅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15世纪末,在此设立了宗教法庭,审讯迫害异端分子达330年之久。这是西班牙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多少勤劳的阿拉伯人、犹太人被赶出家乡,这也是科尔多瓦长期不振的重要原因。
宫堡
清真寺以北的坦蒂里亚斯广场是今日科尔多瓦城的繁华市中心。这一带车水马龙,来购物的人熙熙攘攘。走到这里就算告别了中世纪的科尔多瓦,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
, http://www.100md.com
然而科尔多瓦的古迹之旅尚未全部结束。在市西郊区还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迹,这就是坐落在莫雷纳山林麓的阿萨哈拉宫城。宫城兴建于10世纪阿拉伯文化全盛期,是第一位尊号为哈里发的君主拉赫曼三世为其钟爱的妃子阿萨哈拉(意为花容)所建造,有“哈里发的凡尔赛”之称。宫城依山坡而建,依次梯级延伸,共分三级。最高的台地为宫殿所在,第二级台地是花园和亭台楼阁,最低的一级则是清真寺和御林军兵营。整个宫城长1500米,宽750米,占地达110多公顷。
这项工程极为浩大,据史书记载,共动员了1万人、2600头骡马、400匹骆驼,花了近25年才完工(936~960)。但是这座宫城的寿命就像秦代的阿房宫一样短促。1010年,柏柏尔人攻下此城并将其焚毁。从那个时候起,残存的大理石、宝石柱以及雕饰精美的设施被有系统地窃取搬走,成为其他地方的建筑材料。如今在宫殿遗址只能见到一片残垣断壁,但通过修复的晋见厅仍可窥见当年宫殿的辉煌。
宫堡御花园, http://www.100md.com(高关中)
宣礼塔旁边的“赎罪门”是清真寺的入口。步入门内,眼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大庭院,占整个清真寺面积的三分之一。庭院东、西、北三面均为回廊,院中栽种着一行行整齐的橘树和棕榈树,因而起名叫橘园。这是欧洲最早的一个阿拉伯式园林,相传是由拉赫曼一世从故乡河畔移到这里的几棵棕榈树仍迎风起舞。这位离乡万里的“移民王”(来自叙利亚)一直怀有浓厚的思乡之情,他那伴随着棕榈树的到来所写的诗诉说着乡愁:“你们在异国的土地上长着,正如同我一样,在世界一个遥远的角落。但愿晨霭的清凉,能冲淡这种遥远。但愿这里丰富的雨水,永远同你们作伴。”
橘园中庭的位置辟有一个喷水池,是穆斯林在礼拜前履行净礼的地方。信徒们在这里洗了脚之后,才能進入礼拜殿。礼拜殿即内殿,正面原有19扇门朝着橘园,供信徒进出,后来皆被封死,只留下一个棕榈门。
进入殿内,你会被林立的石柱所吸引。这是一个由856根石柱撑起的像丛林一般的厅堂。法国诗人戈蒂埃(1811~1872)曾经如此描绘它:“这里如同一座铺着地砖的森林,你的目光会随着布满圆柱的大道而迷茫—这些圆柱时而交叉穿错,时而又向前无穷地延伸。”这些石柱有的是大理石、有的是碧玉、有的是斑岩;或掠夺自一些欧洲城市,或从迦太基的古建废墟中精选而得,作为拜占庭皇帝献给拉赫曼一世的礼物。经工匠加工,石柱统一成科林斯式柱头和4米的标准高度;柱身并不粗,显得十分秀丽。这些石柱成18行,把殿堂分成19个南北纵长的跨间。每行石柱构成29个拱门,每个拱门又各有上下两层马蹄形的拱券,撑起11米高的天花板。这使清真寺的上方宛如深远无际的天空,寺内神秘的宗教气氛更加浓郁。拱券本身看上去像是漆成红白两种不同的颜色,实际上是白色的石料和楔形的红砖相互交叉形成的效果。玉柱林立、彩拱重悬、廊道纵横的礼拜殿,成为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
, 百拇医药
古城民居
阿尔莫多瓦老城门(塑像是哲学家塞内加)
走到礼拜殿的尽头,眼前是一堵面向圣地麦加(即东南方)的墙。坐落于墙中部的是清真寺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米拉间。这是一个装饰极为华丽的小间,一般只有哈里发(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帝王)才能来此做礼拜。
16世纪初,礼拜殿中部的石柱和拱门被拆掉一部分,从中建起一座教堂,把清真寺变得不伦不类。当卡洛斯五世国王看到工程结果时,气愤地说:“你们毁坏了举世无双的东西,而兴建的却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建造的。”尽管遭到局部破坏,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仍不失为伊斯兰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杰作。
科城内外访古
以大清真寺为中心的城市一角,集中了科尔多瓦的大多数历史遗迹。
, 百拇医药
寺南河上,古老的罗马桥跨越滔滔水面,恰似长虹卧波。这座由阿拉伯人扩建为17孔的老石桥,至今仍可行车走人。桥南的桥头堡现在成为历史博物馆,通过各种音像资料为我们讲述科尔多瓦城市的历史变迁。石桥的下游还有几座阿拉伯人的水磨坊遗址。
寺西宫堡是阿方索十一世于1328年主持修建的,但部分宫墙、塔楼、浴池和花园则是哈里发宫殿旧迹。西班牙天主教“双王”伊莎贝尔和费尔南多曾在此指挥收复格拉纳达、驱逐阿拉伯人的最后一战;航海家哥伦布也是在这里谒见国王寻求支持的,至今这间会客厅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15世纪末,在此设立了宗教法庭,审讯迫害异端分子达330年之久。这是西班牙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多少勤劳的阿拉伯人、犹太人被赶出家乡,这也是科尔多瓦长期不振的重要原因。
宫堡
清真寺以北的坦蒂里亚斯广场是今日科尔多瓦城的繁华市中心。这一带车水马龙,来购物的人熙熙攘攘。走到这里就算告别了中世纪的科尔多瓦,重新回到了现实世界。
, http://www.100md.com
然而科尔多瓦的古迹之旅尚未全部结束。在市西郊区还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迹,这就是坐落在莫雷纳山林麓的阿萨哈拉宫城。宫城兴建于10世纪阿拉伯文化全盛期,是第一位尊号为哈里发的君主拉赫曼三世为其钟爱的妃子阿萨哈拉(意为花容)所建造,有“哈里发的凡尔赛”之称。宫城依山坡而建,依次梯级延伸,共分三级。最高的台地为宫殿所在,第二级台地是花园和亭台楼阁,最低的一级则是清真寺和御林军兵营。整个宫城长1500米,宽750米,占地达110多公顷。
这项工程极为浩大,据史书记载,共动员了1万人、2600头骡马、400匹骆驼,花了近25年才完工(936~960)。但是这座宫城的寿命就像秦代的阿房宫一样短促。1010年,柏柏尔人攻下此城并将其焚毁。从那个时候起,残存的大理石、宝石柱以及雕饰精美的设施被有系统地窃取搬走,成为其他地方的建筑材料。如今在宫殿遗址只能见到一片残垣断壁,但通过修复的晋见厅仍可窥见当年宫殿的辉煌。
宫堡御花园, http://www.100md.com(高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