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971374
南京庙会忆旧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1日 《百科知识》 2020年第4期
     清同治六年(1867),又增建观音阁,供奉这位法力无边、普度众生、深为民间尊崇的菩萨。每逢农历二月十九(诞辰日)、六月十九(成道日)、九月十九(出家日)观音的三大节,这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结伴前往,进香祈福,顶礼膜拜。

    鸡鸣寺观音庙会,热闹至极,售卖香烛的摊棚,从寺庙大门山脚下的大市场,一直延伸至成贤街,达千米之远。前来敬香拜佛的人,有求子的,有请姻缘的,有祈健康的……但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反映了人们期望免灾得福、逢凶化吉的美好心愿。

    香客熙攘,带来许多商机,于是酒肆、茶馆、饭店等应运而生。庙会由单一的敬香拜佛,逐步演变为集市贸易、物资交流等活动,繁盛一时。

    妈祖庙会

    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天妃、天后)诞辰。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每逢此日,从“南京太常寺官祭”到民间百姓敬香叩拜,祭祀妈祖的活动绵延不绝。之后由此逐渐演变成为集文化商贸活动于一体的庙会,是流行于本地的重要民俗活动。因其融入古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内涵,显示出与沿海等地妈祖宫庙活动不同的文化魅力。
, 百拇医药
    明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船队首航西洋,两年而返,抵达南京。郑和奏明皇上,船队在海上多次遭遇险恶,但最终战胜“飓风黑浪”,“远涉洪涛”得以安然无恙,这都是女神妈祖护佑。皇帝听后,顺应天意,遂在下关狮子山下敕建天妃宫,以酬谢海神天妃显灵。据载,天妃宫“宫殿华峻,廊庑绘海中灵异,丹青满壁。玉皇阁高可见江,朱棂翠栋,与远近帆樯相映,水云波鸟,众景奔赴,历历在目”,其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170余年后,即明万历十四年(1586),时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的戏剧家汤显祖写下《天妃宫玉皇阁夕眺》一诗可以为证:“宝盖珠幢青珮裙,拂云来谒斗中君。还缘梯路俯东轩,睥睨飞翻仪凤门。表里都城如玉切,高低道院似云屯。此中气接江流白,江上山连浦口清。夕晖山色霭松门,仙家日气谒黄昏。”

    ▲ 妈祖庙会

, 百拇医药     永乐十四年(1416),又“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明成祖亲撰碑文,记录了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缘由以及描述天妃“神显灵应、默加佑相”的功绩。此碑高近6米,立于龟趺背上,故清代南京及周边地区民间就流传着“三月二十三,烏龟爬下关”的谚语,说的就是每年妈祖诞辰前后,民众齐集下关祭祀天妃,祈求平安,后逐渐自发形成了妈祖庙会。

    ▲ 蒲塘桥庙会

    1899年之后,南京对外开埠,妈祖庙会繁盛一时,从天妃宫到下关商埠街一带,形成偌大一个集市。庙会期间,要进行隆重的祭拜妈祖活动,主要有妈祖庙谒祖进香、祈福三献礼大典、行迎神礼、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行送神礼等。

    此外,还有诸多民间艺术表演,踩高跷、大幡、中幡、宝辇、捉灯捉炉、接香会、大殿会、单双伞秧歌、飞叉、十不闲、清驾会、五虎打箱、庄寿八仙、鹤龄跷、宝鼎会、莲花落、太狮会、门幡、什锦杂耍、杂技争雄、百花斗艳、爬杆以及其他娱乐歌舞表演,热闹非凡。
, 百拇医药
    后因时代变迁,社会动荡,妈祖庙会时断时续。1937年,天妃宫毁于日军战火,日伪统治下的南京民不聊生,庙会遂停止。直至2006年,随着静海寺、天妃宫等相继重建,妈祖庙会得以恢复,通过祭拜天妃祈福许愿,以保佑全家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妈祖文化也得以传扬,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文化品牌,妈祖庙会也被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蒲塘桥庙会

    祠山祭祀源于西汉,盛于明代。南京一直盛行祠山庙会,其中,溧水县洪蓝镇蒲塘桥、高淳县桠溪镇两地的祠山庙会最具代表性。明初,太祖下令在江南建360座祠山大帝庙,各庙轮流祭祀,蒲塘桥祠山大帝庙就是其中之一。至明末清初,庙会已在当地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蒲塘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明正德三年(1508),当地有一位书生名叫赵琪,他秉承母命,用家中积攒的三千多银两建桥,造福乡里。不幸的是,桥未建成,他便去世了,造桥的重任就落在妻子和寡母身上。婆媳二人请来能工巧匠,用了5年时间先后造好五拱和七拱两座石桥。谁知山洪爆发,石桥皆被冲垮。婆媳二人没有退缩,倾家荡产,继续坚持造桥。她们的精神感动了附近祠山庙的菩萨,托梦言称石臼湖有9条蛟龙,每逢汛期,必游至上游嬉戏,所以要造九孔桥,让9条龙各行其道,这样桥墩才不会被冲垮。婆媳俩按此行事,孰料,仅造好4个桥墩时,家中已粮尽钱绝,无以为继。神仙听说后又派一头母猪带着3只猪崽下凡,跃入蒲塘河中,瞬间变成4个桥墩。喜得神助,90余米长的蒲塘桥大功告成,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仍屹立水中,成为当地珍贵景观,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http://www.100md.com
    出于对祠山庙的祭祀之崇,或是对赵琪一家造福桑梓的感恩,蒲塘桥庙会闻名遐迩,尤其是庙会期间的踩高跷表演,更是名动四方。当地的踩高跷源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盛行的“长跷伎”。乡民们身着戏服,装扮成各种戏曲人物,表演“武跷”“文跷”的精彩片段。由于表演者站在三四尺高的木跷上,可谓“高人一等”,所以观者皆要仰视。蒲塘桥庙会的踩高跷现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蒲塘桥都要举办为期3天的传统庙会,从二十五开始,二十六为正日。活动严格按程序进行,参加者分为五队,第一队开道,人们扮成小丑,挥舞扇子,耍火流星;第二队由若干盛装少女进行“挑花篮”表演;第三队由24位小伙子表演抛叉,惊险刺激;第四队为高跷队,表演者以传统人物造型亮相,如唐僧师徒、八仙过海中的八仙等,是整个活动的高潮;第五队则由村民抬着祠山大帝像出行,其后跟随若干组色彩不同、大小不一的花伞队伍,场面精彩纷呈。出会行经之地,每家都要摆设香案恭迎菩萨。周边村镇的人也会择时走亲访友,烧香拜神,晚上观看大戏。届时,蒲塘老街上熙熙攘攘,多达上万人。, 百拇医药(韩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