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开马丘比丘到根生全世界
不过,农史专家翟乾详、万国鼎认为,《松溪县志》所言的“马铃薯”不是我们今天所吃到的土豆,而是一种名为“黄独”的中药材,原因在于:“叶依树生”,说明该种植物为缠绕藤本,而土豆是蔓生;“子色黑而圆,味苦甘”,更符合黄独的特性,即暗黑色球形块茎、稍有苦味等,况且黄独的蔓儿上面长着的珠芽就很像马铃儿,这可能是后人误判的关键原因。如此看来,土豆于康熙年间就在浙南闽北地区出现不大可能。
地方志中最早出现土豆记录的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城口厅志》(城口厅,今重庆市城口县,位于四川、重庆、陕西三地交界)卷18:“洋芋,厅境嘉庆十二三年始有之,贫民悉以为食。”到了光绪九年(1883),陜西《孝义厅志》(孝义厅,今陕西商洛市柞水县)也有了土豆的记录:“洋芋,俗传此种系嘉庆时杨大人(遇春)自西洋带来,高山民以为主食。”1893年,四川《奉节县志》(奉节县,今属重庆市)卷15也说:“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 此外,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初刊)卷六“蔬类”中也记录了山西和陕西关中的土豆种植情况:“山西种之为田,俗呼山药蛋,尤硕大,花色白。闻终南山氓种植尤繁,富者岁收数百万石云。”
, http://www.100md.com
除了陕西、四川,土豆还出现在了贵州的地方志中。民国十六年(1927)贵州的《大定县志》保留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大定知府黄宅中劝百姓广种土豆写下的诗歌:“春分种荞麦,谷雨种包谷。不如栽阳(洋)芋,一亩收百斛。正月土松覆,五月卵抱熟。圆实结累累,蕃衍采盈掬。我闻嘉禾里,培莳遍山谷。四乡勤菑畲,入口佐膳粥。” 这首诗歌的下面还对“洋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盖蜀土产芋,形圆而大,状若蹲鸱,谓之芋魁。其子繁者,亩收百斛,可以充粮食而度饥年。郡西嘉禾里,种芋颇多,正月布种,五月熟采,功省而利饶,俗名‘洋芋’。或曰:种宜瘠土阳坡,又名‘阳芋’。附根结实,形圆大而子繁衍,所谓蹲鸱者,皆其类也。因劝广栽,以充民食。爱兹土物,颂以美之(按:今威宁、毕节一带犹盛产土豆,吾乡得其种种之,谓之‘米拉洋芋’)。”
通过对中国各地地方志中的土豆记录进行梳理,山西农科院的谷茂、马慧英、薛世明等学者在《中国马铃薯栽培史考略》中指出:四川江油至现在重庆城口,及秦巴山南麓地区是中国马铃薯最早输入地和栽培区;土豆由这里向四周辐射传播,向西北进入甘肃武都、天水,向北进入陕南,向东进入鄂西,向南经四川冕宁、会理和雷波分别进入云南和贵州毕节,这应该是土豆在中国旅行的最早线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土豆最先出现的地方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上游的交界地带,而不是沿海地区。北京大学项梦冰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马铃薯在中国的推广相当晚近,具体而言,是民国以后的事情。”从具体路线来看,土豆可能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经长江上溯至川陕交界,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更适合当时土豆品种的生长。
1962年,张畅先生在《东北马铃薯栽培》中对东北土豆的来历做了这样的说明:大约19世纪末叶,东北才有马铃薯的栽植;普遍的栽培是在20世纪的初年,关内汉民迁移,帝俄贵族流亡于东北和朝鲜族迁入吉林,都曾先后把马铃薯带入东北;敌伪时期又从日本引进许多马铃薯品种。, 百拇医药(刘小方)
地方志中最早出现土豆记录的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城口厅志》(城口厅,今重庆市城口县,位于四川、重庆、陕西三地交界)卷18:“洋芋,厅境嘉庆十二三年始有之,贫民悉以为食。”到了光绪九年(1883),陜西《孝义厅志》(孝义厅,今陕西商洛市柞水县)也有了土豆的记录:“洋芋,俗传此种系嘉庆时杨大人(遇春)自西洋带来,高山民以为主食。”1893年,四川《奉节县志》(奉节县,今属重庆市)卷15也说:“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 此外,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初刊)卷六“蔬类”中也记录了山西和陕西关中的土豆种植情况:“山西种之为田,俗呼山药蛋,尤硕大,花色白。闻终南山氓种植尤繁,富者岁收数百万石云。”
, http://www.100md.com
除了陕西、四川,土豆还出现在了贵州的地方志中。民国十六年(1927)贵州的《大定县志》保留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大定知府黄宅中劝百姓广种土豆写下的诗歌:“春分种荞麦,谷雨种包谷。不如栽阳(洋)芋,一亩收百斛。正月土松覆,五月卵抱熟。圆实结累累,蕃衍采盈掬。我闻嘉禾里,培莳遍山谷。四乡勤菑畲,入口佐膳粥。” 这首诗歌的下面还对“洋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盖蜀土产芋,形圆而大,状若蹲鸱,谓之芋魁。其子繁者,亩收百斛,可以充粮食而度饥年。郡西嘉禾里,种芋颇多,正月布种,五月熟采,功省而利饶,俗名‘洋芋’。或曰:种宜瘠土阳坡,又名‘阳芋’。附根结实,形圆大而子繁衍,所谓蹲鸱者,皆其类也。因劝广栽,以充民食。爱兹土物,颂以美之(按:今威宁、毕节一带犹盛产土豆,吾乡得其种种之,谓之‘米拉洋芋’)。”
通过对中国各地地方志中的土豆记录进行梳理,山西农科院的谷茂、马慧英、薛世明等学者在《中国马铃薯栽培史考略》中指出:四川江油至现在重庆城口,及秦巴山南麓地区是中国马铃薯最早输入地和栽培区;土豆由这里向四周辐射传播,向西北进入甘肃武都、天水,向北进入陕南,向东进入鄂西,向南经四川冕宁、会理和雷波分别进入云南和贵州毕节,这应该是土豆在中国旅行的最早线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土豆最先出现的地方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上游的交界地带,而不是沿海地区。北京大学项梦冰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马铃薯在中国的推广相当晚近,具体而言,是民国以后的事情。”从具体路线来看,土豆可能是由日本传入中国,经长江上溯至川陕交界,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更适合当时土豆品种的生长。
1962年,张畅先生在《东北马铃薯栽培》中对东北土豆的来历做了这样的说明:大约19世纪末叶,东北才有马铃薯的栽植;普遍的栽培是在20世纪的初年,关内汉民迁移,帝俄贵族流亡于东北和朝鲜族迁入吉林,都曾先后把马铃薯带入东北;敌伪时期又从日本引进许多马铃薯品种。, 百拇医药(刘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