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7
编号:13488869
宋代如何应对瘟疫(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日 《百科知识》 20207
    

    两宋时期,人们已知晓患病者的尸骸是重要的传染源。为了杜绝传染源,有必要对患伤寒等传染病的尸骸进行及时处置,从而杜绝疫病的扩散。为了避免病患被抛尸荒野,宋廷每过灾后,必招募僧侣或责令地方衙署及时掩埋尸体。明道二年(1033)二月,南方旱疫,宋仁宗下诏淮南、江南民被灾伤而死者,官为瘗埋,仍祭酹之。至和元年(1054)春,汴京一带发生大旱,饥疫相作,宋仁宗委令有司掩埋尸体。北宋熙宁年间,汴京发生大疫,贫者多不能葬,北宋政府遂在汴京郊野划出三五顷荒地,以收葬枯骨。崇宁三年(1104)二月,宋徽宗采纳中书省的建议,在全国各路创建漏泽园,掩埋病尸或贫困无以安葬的尸体。政府在疫病救治过程中采取的施送棺木、掩埋尸体的做法,一方面稳定了民心,宣扬了儒家仁政教化;同时,也起到了阻断传染源、防止疫病进一步扩散的作用。

    此外,宋人已懂得疫病与城市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南宋理学传人真德秀在福建泉州任职期间,眼见泉州城内“水沟湮阏、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州人时常发病,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命人清理沟渠。乾道二年(1166),南宋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知府吴芾眼见豫章沟岁久湮塞,民病途潦,遂认为“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于是,率众整治居民生活环境,以防治可能产生的瘟疫。
, http://www.100md.com
    南方地区为何成为疫情的高发区

    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使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室南迁后,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对南方的开发和拓边活动,促使瘴疫不断发生和流行,且死亡率较高,给民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宋人将岭南一带称为“大法场”“小法场”和“人间地狱”等。此外,江南一带因为河网密布、气候温湿、人口流动频繁,也是疫病高发区。

    据统计,两宋之际的江南地区,仅疫症流行的记载就达150多次,也就是说每两年就会暴发一次。北宋年间,苏轼就坦言“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南宋时期,临安成为南宋都城,人口剧增。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南宋咸淳年间,临安府所属9县的人口多达124万,其中钱塘、仁和两县人口为43.2万,占全府人数近三分之一,以致疫病发生的次数和肆虐的规模都远高于其他地区。江南肆虐的瘟疫之中,尤以两浙路最多,有记载的疫症就多达88次。而在两浙路中,临安堪称重灾区,多达22次。南宋江南疫症的高发期多集中于绍兴、淳熙、庆元、嘉定年间,引发疾疫的因素包括地理環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此外,人祸或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也是造成疾疫的重要原因。
, 百拇医药
    南宋长期的战争态势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战争过后,往往是“流离满野,道谨相望,或趋乡镇,或集郡邑,或聚都城”,甚至“地气转动,浮土塌陷,白骨暴露,血水汪洋,死气尸气,浊气秽气,随地气上升”。此之情势,势必导致传染病的蔓延。隆兴二年(1164),金兵南下,随即占领濠州、滁州,兵临长江,淮河一带近30万百姓为了躲避兵燹,纷纷南逃江南。由于无处安身,流民只能暂避山谷,结庐而居。冬季来临之时,以致“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冻死”,尸骸及染疫者势必将疫症传播至江南一带。据记载,这场因战乱引发的疾疫持续到乾道元年(1165)。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疫症过后,两浙一带突发大水灾,临安和绍兴府出现大量饥民,疫症再次暴发。

    土葬习俗也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汉族以土葬为主,后受佛教思想影响,亦不乏火葬。入宋以后,火葬逐渐由盛至衰。北宋初年,因为贫民无钱埋葬亲属尸体而采取火葬,一些官宦人家因崇佛等其他原因也多采取火葬。北宋中期,随着政府对土葬的提倡,人们不得不改行土葬。此后,北宋政府还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强制施行。南宋时期,政府继续推行土葬。然而,土葬不仅占据大片田土,而且耗赀较多,一些贫穷之家,既无力土葬,又不敢违法实施火葬,于是干脆将尸体遗弃至野外或沟壑之中。据记载,南宋嘉定八年(1215),“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城内外,于内,民间因有死人之家,无力买地埋葬,以致弃在沟壑”。实际上,不仅是建康府,南宋各路、府、州、县均有类似现象。肆意丢弃尸体,很容易引起环境污染,尤其是染疫者尸体,更是触发疫症的主要原因。尽管南宋政府设置义冢、义庄等,以缓解贫困之家的丧葬问题,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弃尸现象。
, 百拇医药
    江南一带市民的生活习惯也与疫症流行休戚相关。据记载,江南一带百姓“街上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尽管每日有人定点收集粪便,但排除之法大多将秽物直接倒入河内,或者将马桶在江河里清洗,从而污染居民日常生活水源。绍兴四年(1134)二月,工部上奏:“临安府运河开撩,渐见深浚,今来沿河两岸居民等,尚将粪土瓦砾抛置已开河中,乞严行约束。”鉴于此,大理寺立法:“辄将粪土瓦砾等,抛入新开运河者,杖八十。”除了沿河居民向河道倾倒秽物外,往来河道的船只也是重要的污染源。这种情况,绝非是南宋时期才产生的。据史书记载:“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岁在戊寅,夏,吴中大旱。二年春夏之交,舟车益不通,百货涉贵,城中沟侩埋淤,发为疫气。”临安城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地方?可见宋代城市的卫生条件较为简陋。

    疫症的发生对宋代江南社会经济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和物价的不断攀升,以致百姓生活日益困苦、潦倒。此外,疫症对宋代江南的社会秩序,同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应对瘟疫的医家与医书有哪些

    相较于前代,宋人对瘟疫的认知水平和诊疗手段已有长足的发展。北宋名臣司马光在《类篇》注疏,“疫,病流行也”,指出了疾疫的流行性特征。不少医家总结了自己治疫的经验,并撰写成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南宋理学传人真德秀在《为民祈安设蘸青词》中谈及:“天令或愆驯,致札瘥之害,民生何辜?”在宋人看来,“札”和“瘥”均指疾疫,但稍有区别,“札”主要指的是大流行的瘟疫,而“瘥”指的是散发性的瘟疫。, 百拇医药(君懿)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