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扇子到世界风潮——扇子旅行记(1)
扇子是生活中颇受人们喜爱的小物件,它可圆可方,可以满身羽毛,也可以绢纸一张;可繁复精美,也可简约至上。炎炎夏日,人们摇扇纳凉;秋冬时节,人们展扇把玩。戏文里,大家闺秀以扇掩面,切切私语,传递多少爱语呢喃;文人墨客轻摇纸扇,指点江山,勃发多少激扬文字。展开历史的画卷: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指挥若定,火烧赤壁定鼎三国;风流倜傥的唐伯虎轻摇纸扇,下笔间竹松梅兰跃然纸上;走进文学的世界,《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次借得芭蕉扇才能过得火焰山,《红楼梦》中晴雯撕扇作千金一笑成就经典……扇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又似乎不止于小物件。
煽风点火、扇风取凉都是人们下意识的动作,树叶、纸片甚至手掌等都具有扇子的功能。但的确是中国人最早发明团扇、羽扇,改良了来自日本的折扇,并借用方寸大小的扇面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从而赋予扇子以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世纪,东方扇子旅行至欧洲,风靡欧陆宫廷与市井阶层,成为一股强大的世界风潮,英语“Fans”(粉丝)一词即来源于扇子。今天,电扇和空调大行其道,解暑纳凉不再完全依赖扇子,但这一精巧的小发明却呈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无论在东方古国的旧市小巷,还是欧美国家的摩登大街,扇子博物馆、扇子主题餐厅、扇子文化沙龙等有增无减,掀起一种新的风潮。
, http://www.100md.com
早期扇子的中国旅行
从字形上看,“扇”字最早指用细竹、芦苇编织的门帘,而不是手中摇曳的扇风器具。我们都知道门帘的特点是不以户枢开阖,而是挂而可掀扬。《礼记·月令》中说:“(仲春之月)更者少舍,乃修阖扇。”汉代郑玄注曰:“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这里的“扇”即指门帘。《吕氏春秋·先识览·知接》篇说:“蒙衣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于户,上盖以杨门之扇。”意思是说,春秋时的齐桓公未听管仲忠言,任用易牙、竖刁等奸臣,最后落得老迈无助羞愧而死,死后尸体上仅仅盖了门帘。所以,东汉高诱注曰:“杨门,门名。扇,屏也。”
手持羽扇的诸葛亮塑像
由于古时门外大都有“扇”,所以“扇”慢慢衍生出门扇的意思。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洞天石扇,訇然中开”,其中“石扇”指的就是像门扇一样的石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记录说:“贼又以长柯斧斫东掖门,门将开,羊侃凿扇为孔,以槊刺杀二人,斫者乃退。”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注曰:“扇,门扇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近战中,敌我凭借一门之隔厮杀,羊侃在门扇上凿出一孔,用长槊刺杀对方才得以险胜,这里的“扇”也指门扇。
, http://www.100md.com
那么古人将纳凉的扇子称作什么呢?这个字作“萐”(shà),与“扇”音相近。《说文解字》中说:“萐,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意思是说,尧用萐莆的大叶子扇风纳凉。关于萐莆的形状,汉代班固在《白虎通·封禅》中说“其叶大于门扇,不摇自扇”,《宋书·福瑞志下》则说其“状如蓬,大枝叶小,根根如丝,转而成风”……总之,“萐”是一种较大的树叶。是树叶就有叶柄,人们手拿叶柄摇曳就能生风取凉,可能正是借助对这种自然树叶的仿生,人们发明了扇子。
在不断的改良中,人们用竹子或木棍做骨架,以竹篾编织成叶子边沿的形状,再辅以绢帛或羽毛,人造的扇子—“翣”就这样出现了。《礼记·明堂位》提到“周之璧翣”,东汉郑玄注释说:“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采(彩)羽于其下。”“璧翣”就是有璧饰的扇子。这是说周朝的璧翣,扇面是用绢帛制成的,扇面上画有图,扇柄上还挂着玉璧或垂着五彩羽毛以示美观。正是因为有了扇面作画和辅以扇坠,翣才摆脱了树叶的自然属性,多了人文的涵意。
, http://www.100md.com
唐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唐太宗左右侍者撑雉尾扇
有一种观点认为,早于翣出现的可能是一种专作天子或贵族仪仗之用的障扇。这种扇的柄较长,一般两米左右,行车时安放于车的两侧,停车行走时则由专人举着以遮蔽风尘。传说舜帝就曾特意制作一个名曰“五明扇”的障扇,五代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记录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之也。”从“公卿大夫”和“乘舆”等字眼来看,这种扇子显然不是手摇纳凉所用。
从早期文献记录和考古出土文物来看,障扇有相对严格的制作规格和使用的等级要求,不为寻常百姓所有,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等。还有一种障扇叫“雉尾扇”,文献记载:“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辇车有翣,即绢雉羽为扇翣,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已来,以为常,惟诸王皆得用之。”
, http://www.100md.com
周代实行分封,秦汉推行郡县,无论哪一种国家管理形态,都主张中央权威高于地方,都强調“礼乐征伐自天子(皇帝)出”,《周礼·春官·巾车》中就有关于障扇使用的严格规定。不难想象,障扇的早期旅行正是搭着国家政治管理的大车,从都城走向地方,从中央走向边疆,从黄河流域四散而去,走向中华文明覆盖的任何角落。关于这一点,沈从文先生在《扇子史话》一文中也有描述。
缂丝牡丹团扇 辽宁省博物馆藏 扇面呈花瓣形
拿在手中的扇子不需要两米长的扇柄,秦汉以后,翣进一步简化,称为团扇。团扇多为方形或椭圆形,轻巧玲珑,易于携带,又没有森严的等级使用要求,所以它的旅行要比障扇快得多。汉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有一首《团扇诗》,相传为汉成帝早年宠信的班婕妤所作。诗云:“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汉代以后,团扇进一步普及,浙江德清人沈约说“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洛阳人刘禹锡《相和歌辞·团扇郎》中说“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也有“秋阴团扇如人老,渐近中秋好”的词句……这些都是团扇旅行各地的印证。, 百拇医药(刘小方)
煽风点火、扇风取凉都是人们下意识的动作,树叶、纸片甚至手掌等都具有扇子的功能。但的确是中国人最早发明团扇、羽扇,改良了来自日本的折扇,并借用方寸大小的扇面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从而赋予扇子以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世纪,东方扇子旅行至欧洲,风靡欧陆宫廷与市井阶层,成为一股强大的世界风潮,英语“Fans”(粉丝)一词即来源于扇子。今天,电扇和空调大行其道,解暑纳凉不再完全依赖扇子,但这一精巧的小发明却呈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无论在东方古国的旧市小巷,还是欧美国家的摩登大街,扇子博物馆、扇子主题餐厅、扇子文化沙龙等有增无减,掀起一种新的风潮。
, http://www.100md.com
早期扇子的中国旅行
从字形上看,“扇”字最早指用细竹、芦苇编织的门帘,而不是手中摇曳的扇风器具。我们都知道门帘的特点是不以户枢开阖,而是挂而可掀扬。《礼记·月令》中说:“(仲春之月)更者少舍,乃修阖扇。”汉代郑玄注曰:“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这里的“扇”即指门帘。《吕氏春秋·先识览·知接》篇说:“蒙衣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于户,上盖以杨门之扇。”意思是说,春秋时的齐桓公未听管仲忠言,任用易牙、竖刁等奸臣,最后落得老迈无助羞愧而死,死后尸体上仅仅盖了门帘。所以,东汉高诱注曰:“杨门,门名。扇,屏也。”
手持羽扇的诸葛亮塑像
由于古时门外大都有“扇”,所以“扇”慢慢衍生出门扇的意思。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洞天石扇,訇然中开”,其中“石扇”指的就是像门扇一样的石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记录说:“贼又以长柯斧斫东掖门,门将开,羊侃凿扇为孔,以槊刺杀二人,斫者乃退。”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注曰:“扇,门扇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近战中,敌我凭借一门之隔厮杀,羊侃在门扇上凿出一孔,用长槊刺杀对方才得以险胜,这里的“扇”也指门扇。
, http://www.100md.com
那么古人将纳凉的扇子称作什么呢?这个字作“萐”(shà),与“扇”音相近。《说文解字》中说:“萐,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意思是说,尧用萐莆的大叶子扇风纳凉。关于萐莆的形状,汉代班固在《白虎通·封禅》中说“其叶大于门扇,不摇自扇”,《宋书·福瑞志下》则说其“状如蓬,大枝叶小,根根如丝,转而成风”……总之,“萐”是一种较大的树叶。是树叶就有叶柄,人们手拿叶柄摇曳就能生风取凉,可能正是借助对这种自然树叶的仿生,人们发明了扇子。
在不断的改良中,人们用竹子或木棍做骨架,以竹篾编织成叶子边沿的形状,再辅以绢帛或羽毛,人造的扇子—“翣”就这样出现了。《礼记·明堂位》提到“周之璧翣”,东汉郑玄注释说:“周又画缯为翣,戴以璧,垂五采(彩)羽于其下。”“璧翣”就是有璧饰的扇子。这是说周朝的璧翣,扇面是用绢帛制成的,扇面上画有图,扇柄上还挂着玉璧或垂着五彩羽毛以示美观。正是因为有了扇面作画和辅以扇坠,翣才摆脱了树叶的自然属性,多了人文的涵意。
, http://www.100md.com
唐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唐太宗左右侍者撑雉尾扇
有一种观点认为,早于翣出现的可能是一种专作天子或贵族仪仗之用的障扇。这种扇的柄较长,一般两米左右,行车时安放于车的两侧,停车行走时则由专人举着以遮蔽风尘。传说舜帝就曾特意制作一个名曰“五明扇”的障扇,五代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记录说:“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之也。”从“公卿大夫”和“乘舆”等字眼来看,这种扇子显然不是手摇纳凉所用。
从早期文献记录和考古出土文物来看,障扇有相对严格的制作规格和使用的等级要求,不为寻常百姓所有,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等。还有一种障扇叫“雉尾扇”,文献记载:“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辇车有翣,即绢雉羽为扇翣,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已来,以为常,惟诸王皆得用之。”
, http://www.100md.com
周代实行分封,秦汉推行郡县,无论哪一种国家管理形态,都主张中央权威高于地方,都强調“礼乐征伐自天子(皇帝)出”,《周礼·春官·巾车》中就有关于障扇使用的严格规定。不难想象,障扇的早期旅行正是搭着国家政治管理的大车,从都城走向地方,从中央走向边疆,从黄河流域四散而去,走向中华文明覆盖的任何角落。关于这一点,沈从文先生在《扇子史话》一文中也有描述。
缂丝牡丹团扇 辽宁省博物馆藏 扇面呈花瓣形
拿在手中的扇子不需要两米长的扇柄,秦汉以后,翣进一步简化,称为团扇。团扇多为方形或椭圆形,轻巧玲珑,易于携带,又没有森严的等级使用要求,所以它的旅行要比障扇快得多。汉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有一首《团扇诗》,相传为汉成帝早年宠信的班婕妤所作。诗云:“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汉代以后,团扇进一步普及,浙江德清人沈约说“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洛阳人刘禹锡《相和歌辞·团扇郎》中说“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也有“秋阴团扇如人老,渐近中秋好”的词句……这些都是团扇旅行各地的印证。, 百拇医药(刘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