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水而生,贴地而行——香皂旅行记(1)
香皂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日用品,在汉语中,“皂”与木相关,指可以清洗衣物的果实“皂荚”,因为成熟的皂荚为黑色,所以“皂”也含黑色之意,如俗语“不分青红皂白”。在英语中,单词SOAP既表示香皂也表示肥皂,因为这两者本质相同,都是皂类碱性去污产品。香皂看起来光洁,摸上去顺滑,样子普普通通也简简单单;但实际上,香皂是一个神奇的发明,因为它既要亲水又要亲油,才能具备清洁去污的能力。这种伴水而生的奇妙小物件,最早主要依靠陆路旅行。它的出现不仅帮助我们清洁身体和衣物,成为人们最为亲密的朋友;更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中式沐浴
冲洗身体首先源自于动物本能,如大象用鼻子向同伴喷水,驴马在沙土里打滚等,但只有人类将沐浴演化为一种日常行为,并为洗澡费尽心思,正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瀛;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为了更好的洗浴,人们还发明了“皂”作为洗浴的辅助用品。纵观人类早期历史,大凡创造非凡成就、留下不朽遗产的民族都表现出对沐浴的无限痴迷,如古罗马修建了宏伟的公共澡堂,古埃及留下最早的香液沐浴的记录,中国文化原典《周礼》《礼记》等更是对沐浴做出了明确而复杂的规定。
, 百拇医药
对于洗澡,中国古人可谓异常重视。不同于今天“洗澡”一词的宽泛涵义,对古人而言,不同身体部位的清洗都对应不同的字,用以凸显洗浴的礼仪意義。学者王充在《论衡·讥日篇》中说:“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生活年代稍晚于王充的汉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在制度上,汉朝政府甚至规定专门假期用于官员洗澡,确保官员在体面芬芳中上朝议事,如《汉官仪》中就有“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的规定。
如果因不愿洗澡或疏于洗澡而引发个人卫生问题,则会被人们编成笑话长久流传。《晋书·王猛传》记载:“恒温入关,猛被褐而谒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想想看,因为长期不洗澡而体生虱子本身就已经很尴尬了,谁想王猛还能一边从衣领中捕捉虱子,一边与人交谈,这画面真是有碍观瞻。北宋文豪苏洵在《辨奸论》中就讽刺王安石“面垢不洗,衣垢不浣”是为“奸”。明代江盈科在《雪涛小说》中以“谐史”之名,详细还原了这段故事:“一日,侍神宗殿上,有一虱周旋其(王安石)须,神宗顾视数四,同列亦皆见。比退,公问同列曰:‘今者,上数顾不佞,何也?’同列告之故,公亟捕虱得之。同列曰:‘幸勿杀,宜有敕语奖之。’荆公问:‘敕语应作何词?’一学士曰:‘此虱屡游相须,曾经圣览,论其遭遇之奇,何可杀也,求其处置之法,或曰放焉。’荆公大笑。”当朝宰相在与皇帝对坐时,在胡须间竟有虱子穿梭,真是辣人眼睛。
, 百拇医药
对现代人而言,洗澡离不开香皂、洗发水、沐浴露等日化产品,古人也是一样。作为文明的产物,衣服向来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因此,洗衣也可以被视为沐浴的延伸。事实上,无论是沐浴还是洗衣,人们都离不开“皂”。没有“皂”,中国人如何洗漱呢?西汉成书的《礼记·内则》中说:“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燂潘请靧”就是烧热“潘”来洗脸,“潘”无疑担负着最早香皂的功能。那么“潘”是什么?清代曹廷栋有一部关于老人养生的著作《老老恒言》,其卷一“盥洗”篇记载:“面垢,燂潘请靧……燂,温也;潘,淅米汁也。即俗所谓米泔水。”原来,淘米水是中国人最早的香皂。
▲ 澡豆粉
追溯“皂”的旅行,我们发现,在空间上,“皂”的早期雏形可能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巴比伦。其向东沿陆路旅行,影响了古埃及、古印度的洗浴文明。随着佛教的东传,一种名曰“澡豆”的“皂”流入中原大地,为中国人所接受和改良。唐五代时,“澡豆”继续东传,来到了朝鲜和日本,助力东方世界的沐浴洗衣上千年。其向西旅行,到了罗马、希腊,为古代西方史留下一段香艳的泡泡记忆。5世纪前后,盛产橄榄油的叙利亚出现了块状的“橄榄皂”。11世纪,伴随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叙利亚橄榄皂旅行至欧洲,催生了著名的“马赛皂”。18世纪,得益于西方化学工业的发展,现代化的“香皂”出现,并流行全世界。
, 百拇医药
“澡豆”东行
两晋时期,一种叫“澡豆”的小东西进入中国人的浴室,首先成为豪门大族的洗浴神器。《世说新语·纰漏》篇记载一则“王敦入厕”的故事:“王敦初尚主,入厕,见漆箱盛乾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故事说的是晋武帝的女婿王敦第一次入皇宫,上厕所时误将塞鼻避臭的干枣和洗澡用的“澡豆”吃掉所闹的笑话。不难看出,与淘米水“潘”相比,“澡豆”要高档很多,以至于连出身贵族的王敦都不认识。
那么,“澡豆”是用什么做的?它真的是用来洗澡的吗?它又是从哪里旅行到中原的呢?据辛宝先生在《澡豆趣话》一文中所说,“澡豆”最早应出于佛家,“据佛经上记载澡豆为比丘随身十八物之一,又称豆屑”。也就是说,“澡豆”是僧侣用来洗涤身体或衣服上的污秽所用之豆粉。佛经中对“澡豆”的大量描述,表明其来自于佛教诞生的古印度,并随着佛教东传来到中原。南朝宋佛陀什、竺道生翻译的《五分律》卷二十六记载:“有诸比丘浴时,出外以背揩壁树木,还入水灌伤破其身。佛言:不应尔。听用蒲桃皮、摩楼皮、澡豆等诸去垢物。”为了洗干净身体,有僧人居然“以背揩壁树木”,借用树皮的粗粝来摩擦掉身上的污垢,结果当然容易受伤,所以,佛陀建议他们使用“澡豆”洗澡。, 百拇医药(刘小方)
中式沐浴
冲洗身体首先源自于动物本能,如大象用鼻子向同伴喷水,驴马在沙土里打滚等,但只有人类将沐浴演化为一种日常行为,并为洗澡费尽心思,正所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瀛;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为了更好的洗浴,人们还发明了“皂”作为洗浴的辅助用品。纵观人类早期历史,大凡创造非凡成就、留下不朽遗产的民族都表现出对沐浴的无限痴迷,如古罗马修建了宏伟的公共澡堂,古埃及留下最早的香液沐浴的记录,中国文化原典《周礼》《礼记》等更是对沐浴做出了明确而复杂的规定。
, 百拇医药
对于洗澡,中国古人可谓异常重视。不同于今天“洗澡”一词的宽泛涵义,对古人而言,不同身体部位的清洗都对应不同的字,用以凸显洗浴的礼仪意義。学者王充在《论衡·讥日篇》中说:“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生活年代稍晚于王充的汉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在制度上,汉朝政府甚至规定专门假期用于官员洗澡,确保官员在体面芬芳中上朝议事,如《汉官仪》中就有“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的规定。
如果因不愿洗澡或疏于洗澡而引发个人卫生问题,则会被人们编成笑话长久流传。《晋书·王猛传》记载:“恒温入关,猛被褐而谒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想想看,因为长期不洗澡而体生虱子本身就已经很尴尬了,谁想王猛还能一边从衣领中捕捉虱子,一边与人交谈,这画面真是有碍观瞻。北宋文豪苏洵在《辨奸论》中就讽刺王安石“面垢不洗,衣垢不浣”是为“奸”。明代江盈科在《雪涛小说》中以“谐史”之名,详细还原了这段故事:“一日,侍神宗殿上,有一虱周旋其(王安石)须,神宗顾视数四,同列亦皆见。比退,公问同列曰:‘今者,上数顾不佞,何也?’同列告之故,公亟捕虱得之。同列曰:‘幸勿杀,宜有敕语奖之。’荆公问:‘敕语应作何词?’一学士曰:‘此虱屡游相须,曾经圣览,论其遭遇之奇,何可杀也,求其处置之法,或曰放焉。’荆公大笑。”当朝宰相在与皇帝对坐时,在胡须间竟有虱子穿梭,真是辣人眼睛。
, 百拇医药
对现代人而言,洗澡离不开香皂、洗发水、沐浴露等日化产品,古人也是一样。作为文明的产物,衣服向来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因此,洗衣也可以被视为沐浴的延伸。事实上,无论是沐浴还是洗衣,人们都离不开“皂”。没有“皂”,中国人如何洗漱呢?西汉成书的《礼记·内则》中说:“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燂潘请靧”就是烧热“潘”来洗脸,“潘”无疑担负着最早香皂的功能。那么“潘”是什么?清代曹廷栋有一部关于老人养生的著作《老老恒言》,其卷一“盥洗”篇记载:“面垢,燂潘请靧……燂,温也;潘,淅米汁也。即俗所谓米泔水。”原来,淘米水是中国人最早的香皂。
▲ 澡豆粉
追溯“皂”的旅行,我们发现,在空间上,“皂”的早期雏形可能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巴比伦。其向东沿陆路旅行,影响了古埃及、古印度的洗浴文明。随着佛教的东传,一种名曰“澡豆”的“皂”流入中原大地,为中国人所接受和改良。唐五代时,“澡豆”继续东传,来到了朝鲜和日本,助力东方世界的沐浴洗衣上千年。其向西旅行,到了罗马、希腊,为古代西方史留下一段香艳的泡泡记忆。5世纪前后,盛产橄榄油的叙利亚出现了块状的“橄榄皂”。11世纪,伴随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叙利亚橄榄皂旅行至欧洲,催生了著名的“马赛皂”。18世纪,得益于西方化学工业的发展,现代化的“香皂”出现,并流行全世界。
, 百拇医药
“澡豆”东行
两晋时期,一种叫“澡豆”的小东西进入中国人的浴室,首先成为豪门大族的洗浴神器。《世说新语·纰漏》篇记载一则“王敦入厕”的故事:“王敦初尚主,入厕,见漆箱盛乾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故事说的是晋武帝的女婿王敦第一次入皇宫,上厕所时误将塞鼻避臭的干枣和洗澡用的“澡豆”吃掉所闹的笑话。不难看出,与淘米水“潘”相比,“澡豆”要高档很多,以至于连出身贵族的王敦都不认识。
那么,“澡豆”是用什么做的?它真的是用来洗澡的吗?它又是从哪里旅行到中原的呢?据辛宝先生在《澡豆趣话》一文中所说,“澡豆”最早应出于佛家,“据佛经上记载澡豆为比丘随身十八物之一,又称豆屑”。也就是说,“澡豆”是僧侣用来洗涤身体或衣服上的污秽所用之豆粉。佛经中对“澡豆”的大量描述,表明其来自于佛教诞生的古印度,并随着佛教东传来到中原。南朝宋佛陀什、竺道生翻译的《五分律》卷二十六记载:“有诸比丘浴时,出外以背揩壁树木,还入水灌伤破其身。佛言:不应尔。听用蒲桃皮、摩楼皮、澡豆等诸去垢物。”为了洗干净身体,有僧人居然“以背揩壁树木”,借用树皮的粗粝来摩擦掉身上的污垢,结果当然容易受伤,所以,佛陀建议他们使用“澡豆”洗澡。, 百拇医药(刘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