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测量知多少
提起体温一词,人们会说:“我知道,人体的温度呗!”其实,“人体的温度”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其中有很多奥秘。
测体温为何要测肛温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然而,这个“内”是指哪里呢?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统称体表,除了体表都是“内”哟!
体温的“内”,是指把俗称“肛表”的体温计(例如水银体温计)的头部,用油类润滑后慢慢插入肛门,深达肛表长度的1/2处,静置大约5分钟后,测得的“肛门温度”(肛温,成人正常值大致为36.5℃~37.5℃)平均约为37℃。
▲ 气温在20℃时,体温基本上保持在37℃,但某些细胞深处的局部温度可达50℃
, http://www.100md.com 这里引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测“不干净”的肛门?有两个原因:一是肛温最接近人体的温度,因此可作为体温;二是部分昏迷病人或儿童,不方便测“口腔温度”(口温,测量时应压在舌下,正常值大致为36℃~37℃,平均约为36.5℃)或“腋窝温度”(腋温,正常值大致为35.8℃~36.8℃,平均约为36.3℃;测量时要注意不要有汗,而且上臂要紧贴胸廓,持续5分钟以上)。当然,随着测温计的改进和体温能与口温进行换算,采用肛温测量的越来越少。例如,用电子体温计测口温后换算成体温,公式是:体温(℃)=口温+(0.2~0.5)(℃)。
当然,也可以测“体表温度”(又名“表层温度”)中的腋温,然后换算成体温,公式是:体温(℃)=腋温+(0.4~0.7)(℃)。显然,并不恒定(组织器官和皮肤随部位不同有很大的差别)的体表温度,低于人体内部相对恒定的温度—体温。
人体正常体温知多少
37℃这一“标准体温”源于1851年。在此之前,一种内装水银的玻璃仪器(不太准确的温度计,比现代温度计的示值略高)的发明者—德国内科医生卡尔·德奇,在莱比锡的多家医院中,收集了大约2.5万名病人的数百万个腋温数据。经过研究,他发现这一数据会随昼夜变化波动(波动范围是36.2℃~37.5℃),并由此得到被称为“生理点”的平均值—37℃。他还认为,超过38℃,就叫“发热”。
, 百拇医药
其实,正常人的体温在调节中枢的调控下,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体温相对恒定,一般为36.3℃~37.2℃;肛温较口温、腋温高出0.2℃~0.5℃。
但是,就群体的体温平均值而言,人种不同、年龄各异、男女有别、时段不同,是否剧烈运动并出汗、是否喝了大量热水都有可能影响体温。当某人的体温略高于37.3℃时,是否叫发低烧,要持慎重态度,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后再判断。此外,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略高,排卵期略低。
气温为20℃左右时,在临床中一般把腋温平均值35.8℃~36.8℃看作成人的正常体温,超过37.3℃是发热,37.4℃~38℃是低烧,38.1℃~40℃是高烧(接近40℃时的表现之一是开始“说胡话”),40℃以上就有生命危险。而34.9℃~32.0℃为轻度低体温(表现为人体逐步失去知觉、心跳开始失常等), 31.9℃~30℃为中度低体温(表现为人体彻底失去知觉、心跳失常更为明显等),低于30℃为重度低体温(表现之一是人的瞳孔散大,对光的反应消失),25℃~23℃为“致死温度”(表现之一是人的心脏停止跳动),18℃人会立即死亡。
, http://www.100md.com
有人一发现体温超过37℃就紧张。这种紧张完全没有必要—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的进化赋予了人体很多自动调节方法,以最大限度维持正常体温。例如,通过汗腺调节汗液的分泌,利用棕色脂肪组织大量散热(或产热)。正确的方法是,静止后待会儿再测,如果再测时超过(或低于)37℃很多,人体就不能自动调节了,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找出原因。
体温测量后的“注意事项”—“吃药”降温并非“万能”
有人发现自己体温超过37℃,就立即吃退烧药。这种做法是盲目的、不可取的,原因很简单,发热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所以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去医院“看医生”确定患上了何种疾病,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人们在发现体温超过37℃时所做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两个误区。
, 百拇医药
一个是盲目在额头擦酒精、白酒(或乙醚),进行基于“蒸发致冷原理”的物理降温。此法对儿童(特别是婴儿)非常危险,危险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果降温过快,有可能导致儿童惊厥甚至休克;二是体温降了下来,就可能误以为“毛病好了”,延误宝贵的诊治时间。所以是否采用物理降温,要听取医生的建议。
另一个是“乱吃药”,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自作主张吃“凉性”的中成药,须知中成药通常是用来“对付”慢性病的,“乱吃”就没能“对症下药”;二是凭想象吃抗菌素类的药物,这源于其错误的认知“逻辑”,认为“抗菌,抗菌,抗的就是细菌,发热就是病菌在捣鬼”,实际上如果是病毒性感冒,抗菌素对病毒则完全无效。患一般感冒怎么办呢?去医院“看医生”—用检测血常规的方法,判定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然后确定治疗方案。乱吃抗菌素,还有另外两个恶果:人体对这种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对以后用这种抗菌素治病时造成困难;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腸道中有益于人体的细菌也会遭殃。事实上,人体肠胃中一般有500多种细菌,可大致分为3类:有益健康、基本无害的“有益菌”,例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在一定条件下对人体有害的“条件性有害菌”,例如大肠杆菌;对人有害的“致病菌”,例如产气夹膜杆菌、绿脓杆菌。实验证明,在肠道中保持较多数量的有益菌群,有利于维持健康。如果肠道内有较多的双歧杆菌,则能延长人的寿命。
, 百拇医药
那么,如何应对一般感冒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2019年3月29日发表了《感冒发烧不可怕:人体自我保护清除体内感染》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对健康的成年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发烧最好不要立刻使用退烧药,因为发烧一段时间有助于免疫系统‘开足马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病人身体许可的条件下,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婴幼儿、老人、有其他健康状况导致对发烧耐受差的病人,一旦有高热还是要及时就医并遵医嘱。对于健康的成年人,如果发生异常高热并伴随其他明显不适,也需要及时就医明确感染源,对症治疗。”
人体的体温在下降
2019年底,由英国出版商“电子生命科学出版物”编辑出版的生物医学及生命科学期刊—《艾丽芙》,发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关于“体温新发现”的论文,文中认为:近百年来,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人的基础体温在逐渐下降,把37℃作为平均正常体温“生理点”的理论,有可能不合适。该论文的新发现还包括:每隔10年,男性基础体温平均下降0.03℃,女性基础体温平均下降0.029℃;20世纪初至今,大多数关于体温的研究(多达27个),都不支持“标准体温37℃”的观点;人均体温已由19世纪早期的大约37.16℃,降到了被论证的最低平均基础体温—2000年时大约为36.6℃。这种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测量方式的差异、体温计的误差,还是人种或性别的差异?该论文的观点更倾向于是因为“基础体温”在“自然”下降。, 百拇医药(陈仁政)
测体温为何要测肛温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然而,这个“内”是指哪里呢?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统称体表,除了体表都是“内”哟!
体温的“内”,是指把俗称“肛表”的体温计(例如水银体温计)的头部,用油类润滑后慢慢插入肛门,深达肛表长度的1/2处,静置大约5分钟后,测得的“肛门温度”(肛温,成人正常值大致为36.5℃~37.5℃)平均约为37℃。
▲ 气温在20℃时,体温基本上保持在37℃,但某些细胞深处的局部温度可达50℃
, http://www.100md.com 这里引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测“不干净”的肛门?有两个原因:一是肛温最接近人体的温度,因此可作为体温;二是部分昏迷病人或儿童,不方便测“口腔温度”(口温,测量时应压在舌下,正常值大致为36℃~37℃,平均约为36.5℃)或“腋窝温度”(腋温,正常值大致为35.8℃~36.8℃,平均约为36.3℃;测量时要注意不要有汗,而且上臂要紧贴胸廓,持续5分钟以上)。当然,随着测温计的改进和体温能与口温进行换算,采用肛温测量的越来越少。例如,用电子体温计测口温后换算成体温,公式是:体温(℃)=口温+(0.2~0.5)(℃)。
当然,也可以测“体表温度”(又名“表层温度”)中的腋温,然后换算成体温,公式是:体温(℃)=腋温+(0.4~0.7)(℃)。显然,并不恒定(组织器官和皮肤随部位不同有很大的差别)的体表温度,低于人体内部相对恒定的温度—体温。
人体正常体温知多少
37℃这一“标准体温”源于1851年。在此之前,一种内装水银的玻璃仪器(不太准确的温度计,比现代温度计的示值略高)的发明者—德国内科医生卡尔·德奇,在莱比锡的多家医院中,收集了大约2.5万名病人的数百万个腋温数据。经过研究,他发现这一数据会随昼夜变化波动(波动范围是36.2℃~37.5℃),并由此得到被称为“生理点”的平均值—37℃。他还认为,超过38℃,就叫“发热”。
, 百拇医药
其实,正常人的体温在调节中枢的调控下,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体温相对恒定,一般为36.3℃~37.2℃;肛温较口温、腋温高出0.2℃~0.5℃。
但是,就群体的体温平均值而言,人种不同、年龄各异、男女有别、时段不同,是否剧烈运动并出汗、是否喝了大量热水都有可能影响体温。当某人的体温略高于37.3℃时,是否叫发低烧,要持慎重态度,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后再判断。此外,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略高,排卵期略低。
气温为20℃左右时,在临床中一般把腋温平均值35.8℃~36.8℃看作成人的正常体温,超过37.3℃是发热,37.4℃~38℃是低烧,38.1℃~40℃是高烧(接近40℃时的表现之一是开始“说胡话”),40℃以上就有生命危险。而34.9℃~32.0℃为轻度低体温(表现为人体逐步失去知觉、心跳开始失常等), 31.9℃~30℃为中度低体温(表现为人体彻底失去知觉、心跳失常更为明显等),低于30℃为重度低体温(表现之一是人的瞳孔散大,对光的反应消失),25℃~23℃为“致死温度”(表现之一是人的心脏停止跳动),18℃人会立即死亡。
, http://www.100md.com
有人一发现体温超过37℃就紧张。这种紧张完全没有必要—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的进化赋予了人体很多自动调节方法,以最大限度维持正常体温。例如,通过汗腺调节汗液的分泌,利用棕色脂肪组织大量散热(或产热)。正确的方法是,静止后待会儿再测,如果再测时超过(或低于)37℃很多,人体就不能自动调节了,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找出原因。
体温测量后的“注意事项”—“吃药”降温并非“万能”
有人发现自己体温超过37℃,就立即吃退烧药。这种做法是盲目的、不可取的,原因很简单,发热是某种或某些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所以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去医院“看医生”确定患上了何种疾病,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人们在发现体温超过37℃时所做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两个误区。
, 百拇医药
一个是盲目在额头擦酒精、白酒(或乙醚),进行基于“蒸发致冷原理”的物理降温。此法对儿童(特别是婴儿)非常危险,危险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果降温过快,有可能导致儿童惊厥甚至休克;二是体温降了下来,就可能误以为“毛病好了”,延误宝贵的诊治时间。所以是否采用物理降温,要听取医生的建议。
另一个是“乱吃药”,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自作主张吃“凉性”的中成药,须知中成药通常是用来“对付”慢性病的,“乱吃”就没能“对症下药”;二是凭想象吃抗菌素类的药物,这源于其错误的认知“逻辑”,认为“抗菌,抗菌,抗的就是细菌,发热就是病菌在捣鬼”,实际上如果是病毒性感冒,抗菌素对病毒则完全无效。患一般感冒怎么办呢?去医院“看医生”—用检测血常规的方法,判定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然后确定治疗方案。乱吃抗菌素,还有另外两个恶果:人体对这种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对以后用这种抗菌素治病时造成困难;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腸道中有益于人体的细菌也会遭殃。事实上,人体肠胃中一般有500多种细菌,可大致分为3类:有益健康、基本无害的“有益菌”,例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在一定条件下对人体有害的“条件性有害菌”,例如大肠杆菌;对人有害的“致病菌”,例如产气夹膜杆菌、绿脓杆菌。实验证明,在肠道中保持较多数量的有益菌群,有利于维持健康。如果肠道内有较多的双歧杆菌,则能延长人的寿命。
, 百拇医药
那么,如何应对一般感冒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2019年3月29日发表了《感冒发烧不可怕:人体自我保护清除体内感染》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对健康的成年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发烧最好不要立刻使用退烧药,因为发烧一段时间有助于免疫系统‘开足马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病人身体许可的条件下,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婴幼儿、老人、有其他健康状况导致对发烧耐受差的病人,一旦有高热还是要及时就医并遵医嘱。对于健康的成年人,如果发生异常高热并伴随其他明显不适,也需要及时就医明确感染源,对症治疗。”
人体的体温在下降
2019年底,由英国出版商“电子生命科学出版物”编辑出版的生物医学及生命科学期刊—《艾丽芙》,发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关于“体温新发现”的论文,文中认为:近百年来,随着时间推移,美国人的基础体温在逐渐下降,把37℃作为平均正常体温“生理点”的理论,有可能不合适。该论文的新发现还包括:每隔10年,男性基础体温平均下降0.03℃,女性基础体温平均下降0.029℃;20世纪初至今,大多数关于体温的研究(多达27个),都不支持“标准体温37℃”的观点;人均体温已由19世纪早期的大约37.16℃,降到了被论证的最低平均基础体温—2000年时大约为36.6℃。这种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测量方式的差异、体温计的误差,还是人种或性别的差异?该论文的观点更倾向于是因为“基础体温”在“自然”下降。, 百拇医药(陈仁政)
参见: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代谢&生命 > 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