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到(2)
关于五月石榴花神的传说,最著名的是钟馗。钟馗,生前性情暴烈正直,死后更誓言除尽天下妖魔鬼怪,其嫉恶如仇的性格恰如石榴花般火热刚烈,适逢端午时节石榴花开,大家便把钟馗视为石榴花神。
除了将钟馗奉为石榴花神之外,人们还习惯于端午节时,在家门之上悬挂张贴钟馗画像,用以镇宅辟邪。只见画中的钟馗面貌狰狞可怕,手持宝剑,民间相传的“鬼王”果然名不虚传。据记载,钟馗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京应试考取状元,但因相貌丑陋而被除名,他一怒之下触阶而死。唐高祖感动之余,便赐绿袍将其厚葬。钟馗死后成神,曾替唐玄宗捉鬼,后世便将他尊为“鬼王”。前文提到五月为“恶月”,天气湿热,病疫流行,古人认为这都是恶鬼作怪,此时应请出钟馗来消灾解厄,这也是端午节张贴钟馗画像的原由。
据清代《北平风俗类征》记载:“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用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屋中,谓能驱邪。”《清嘉录》中也有相关记述:“适逢端午,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民间端午节挂贴钟馗画像,旁边多附对联一副:“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菖蒲作剑,斩八节之妖魔。”
, http://www.100md.com
门上张贴钟馗画像远远不够,端午节时还有跳钟馗的活动,这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民俗表演。据称,跳钟馗流行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在端午节演出跳钟馗,寓意消除五毒,驱邪降福,保佑百姓安康。跳钟馗以跳为主,形成一种独特的舞姿。表演时,最前边是“蝙蝠”,蝙蝠引路寓意引福,钟馗赐福,福满人间。只见“钟馗”手持宝剑,饮雄黄酒壮胆,奋勇斩杀“五毒”。“五毒”代表邪恶势力,危害人间。如今,每逢端午节,徽州民众依然会请出刚正不阿的钟馗出来造福人间。
▲ 跳钟馗
高规格的宫廷端午
明清时期,为趋疫辟邪,民间百姓过端午时多在门前悬挂艾叶和菖蒲,张贴钟馗像,佩戴香囊等,同时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吃五毒饼等习俗。皇宫里的端午习俗与民间大体一致,但相比之下,民间百姓的端午有“趣”有“味”,而皇宫帝王的端午则有“规”有“格”,皇家过端午更为精致讲究。
, 百拇医药
一进五月,紫禁城里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这座金瓦红墙的宫城被装扮成“端午风”:厚重红漆的宫门旁摆放好菖蒲、艾叶;门上悬挂吊屏,上面绘有“降五毒”的故事。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端午》记载:五月“初一至十三日止……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毒故事,如年节之门神焉,悬一月方撤也”。
宫里的贵人们也开始精心打扮起来:帝后妃嫔等要穿上绣有五毒、艾虎等图案的补子蟒衣,佩戴特制的绣有五毒图案的香囊和首饰。如清乾隆朝《穿戴档》记载,乾隆皇帝规定“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挂五毒荷包”,以应节日气氛。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套清同治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包括荷包、烟荷包、表套、扇套、镜子、粉盒、名姓片套等九件,通体以金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即当时宫廷所用的端午佩饰,做工精美。
提到端午节的美食,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粽子。满族旧俗十分独特,端午节吃的不是粽子,而是一种叫椴木饽饽的食物。满族人也用椴木饽饽来祭神,清朝入关以后,紫禁城坤宁宫内五月祭神仍使用椴木饽饽。后来,皇帝入乡随俗,端午节也开始吃粽子,并且数量相当惊人。据乾隆十八年(1753年)《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五月初一日至初五,乾隆皇帝的膳桌上一共摆了1332个粽子。皇帝当然吃不了那么多,大部分都用来赏赐,君臣共享粽子宴。这一天宫中的粽子消耗量极大,以至宫中的御膳房都忙不过来了。为了博得乾隆皇帝的欢心,御膳房的厨师们还要绞尽脑汁开发新品种的粽子,从外形、大小,到馅香选料等,无一不考究。直到新开发设计的粽子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满意批示,厨师们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能落地。
, 百拇医药
除了粽子,端午节时,皇帝還会赏赐大臣一种食物—枭羹。枭羹,即用枭肉制作的羹汤,汉代中后期直至明清,枭羹成为皇帝端午节赐宴中的特殊食物,是古代端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枭一向被视为食母的不孝之鸟。古人认为,枭在幼小时候,依靠母亲喂食,等长大后,一旦母鸟无法再提供足够的食物,就吃掉母鸟,扬长而去,品性极其恶劣。汉武帝以后,皇帝端午赐百官枭羹,除了寓意消除恶鸟、鼓励孝道之外,还旨在提醒大臣要对皇帝保持忠诚。苏轼曾在组诗《太皇太后阁》第六首中写道:“长养恩深动植均,只忧贪吏尚残民。外廷已拜枭羹赐,应助吾君去不仁。”借赐枭羹以驱逐恶人、奸臣的政治象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明宣宗也作有《端阳赐宴诗》:“南薰殿赏日华明,文武衣冠总俊英。角黍蒲醪开宴集,何如往代赐枭羹。”
端午节赛龙舟是传统项目,清代宫廷赛龙舟活动多在圆明园福海进行,届时,皇帝会亲临观看。《啸亭杂录》中就记载了在圆明园福海中龙舟竞渡的情景:“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鹢首,络绎于鲸波怒浪之间。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乾隆皇帝观看龙舟竞渡后曾作《端午日奉皇太后观竞渡》诗一首,诗曰:“宿雨初晴霁景鲜,承欢行庆荅芳年。惟欣爱日临任辇,讵拟薰风入舜弦。画鹢飞波迅于鸟,綵縆界道直如弦。远人许预天中赏,欲使重瀛盛事宣。”赛龙舟结束后,皇帝有时也会去戏楼看戏,演出的剧目多为驱邪避病的节令戏,主要内容为天师除毒、屈原成仙、采药伏魔等应时应景的题材。
古代过端午节,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要赏赐皇亲国戚、大臣和外国使节等人。皇帝的赏赐之物五花八门,但都与端午节密切相关,如赏赐大臣乘坐龙舟游湖,赏赐各种美食,除此之外,还会赏赐精美扇子、茶叶饮品和避暑药品等,这些赏赐虽非至宝,但也都是精细珍贵的好物件。, 百拇医药(又冉)
除了将钟馗奉为石榴花神之外,人们还习惯于端午节时,在家门之上悬挂张贴钟馗画像,用以镇宅辟邪。只见画中的钟馗面貌狰狞可怕,手持宝剑,民间相传的“鬼王”果然名不虚传。据记载,钟馗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入京应试考取状元,但因相貌丑陋而被除名,他一怒之下触阶而死。唐高祖感动之余,便赐绿袍将其厚葬。钟馗死后成神,曾替唐玄宗捉鬼,后世便将他尊为“鬼王”。前文提到五月为“恶月”,天气湿热,病疫流行,古人认为这都是恶鬼作怪,此时应请出钟馗来消灾解厄,这也是端午节张贴钟馗画像的原由。
据清代《北平风俗类征》记载:“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用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屋中,谓能驱邪。”《清嘉录》中也有相关记述:“适逢端午,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民间端午节挂贴钟馗画像,旁边多附对联一副:“艾叶为旗,招四时之吉庆;菖蒲作剑,斩八节之妖魔。”
, http://www.100md.com
门上张贴钟馗画像远远不够,端午节时还有跳钟馗的活动,这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民俗表演。据称,跳钟馗流行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在端午节演出跳钟馗,寓意消除五毒,驱邪降福,保佑百姓安康。跳钟馗以跳为主,形成一种独特的舞姿。表演时,最前边是“蝙蝠”,蝙蝠引路寓意引福,钟馗赐福,福满人间。只见“钟馗”手持宝剑,饮雄黄酒壮胆,奋勇斩杀“五毒”。“五毒”代表邪恶势力,危害人间。如今,每逢端午节,徽州民众依然会请出刚正不阿的钟馗出来造福人间。
▲ 跳钟馗
高规格的宫廷端午
明清时期,为趋疫辟邪,民间百姓过端午时多在门前悬挂艾叶和菖蒲,张贴钟馗像,佩戴香囊等,同时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吃五毒饼等习俗。皇宫里的端午习俗与民间大体一致,但相比之下,民间百姓的端午有“趣”有“味”,而皇宫帝王的端午则有“规”有“格”,皇家过端午更为精致讲究。
, 百拇医药
一进五月,紫禁城里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这座金瓦红墙的宫城被装扮成“端午风”:厚重红漆的宫门旁摆放好菖蒲、艾叶;门上悬挂吊屏,上面绘有“降五毒”的故事。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端午》记载:五月“初一至十三日止……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毒故事,如年节之门神焉,悬一月方撤也”。
宫里的贵人们也开始精心打扮起来:帝后妃嫔等要穿上绣有五毒、艾虎等图案的补子蟒衣,佩戴特制的绣有五毒图案的香囊和首饰。如清乾隆朝《穿戴档》记载,乾隆皇帝规定“每年五月初一日起挂五毒荷包”,以应节日气氛。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套清同治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包括荷包、烟荷包、表套、扇套、镜子、粉盒、名姓片套等九件,通体以金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即当时宫廷所用的端午佩饰,做工精美。
提到端午节的美食,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粽子。满族旧俗十分独特,端午节吃的不是粽子,而是一种叫椴木饽饽的食物。满族人也用椴木饽饽来祭神,清朝入关以后,紫禁城坤宁宫内五月祭神仍使用椴木饽饽。后来,皇帝入乡随俗,端午节也开始吃粽子,并且数量相当惊人。据乾隆十八年(1753年)《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五月初一日至初五,乾隆皇帝的膳桌上一共摆了1332个粽子。皇帝当然吃不了那么多,大部分都用来赏赐,君臣共享粽子宴。这一天宫中的粽子消耗量极大,以至宫中的御膳房都忙不过来了。为了博得乾隆皇帝的欢心,御膳房的厨师们还要绞尽脑汁开发新品种的粽子,从外形、大小,到馅香选料等,无一不考究。直到新开发设计的粽子获得了乾隆皇帝的满意批示,厨师们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能落地。
, 百拇医药
除了粽子,端午节时,皇帝還会赏赐大臣一种食物—枭羹。枭羹,即用枭肉制作的羹汤,汉代中后期直至明清,枭羹成为皇帝端午节赐宴中的特殊食物,是古代端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枭一向被视为食母的不孝之鸟。古人认为,枭在幼小时候,依靠母亲喂食,等长大后,一旦母鸟无法再提供足够的食物,就吃掉母鸟,扬长而去,品性极其恶劣。汉武帝以后,皇帝端午赐百官枭羹,除了寓意消除恶鸟、鼓励孝道之外,还旨在提醒大臣要对皇帝保持忠诚。苏轼曾在组诗《太皇太后阁》第六首中写道:“长养恩深动植均,只忧贪吏尚残民。外廷已拜枭羹赐,应助吾君去不仁。”借赐枭羹以驱逐恶人、奸臣的政治象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明宣宗也作有《端阳赐宴诗》:“南薰殿赏日华明,文武衣冠总俊英。角黍蒲醪开宴集,何如往代赐枭羹。”
端午节赛龙舟是传统项目,清代宫廷赛龙舟活动多在圆明园福海进行,届时,皇帝会亲临观看。《啸亭杂录》中就记载了在圆明园福海中龙舟竞渡的情景:“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鹢首,络绎于鲸波怒浪之间。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乾隆皇帝观看龙舟竞渡后曾作《端午日奉皇太后观竞渡》诗一首,诗曰:“宿雨初晴霁景鲜,承欢行庆荅芳年。惟欣爱日临任辇,讵拟薰风入舜弦。画鹢飞波迅于鸟,綵縆界道直如弦。远人许预天中赏,欲使重瀛盛事宣。”赛龙舟结束后,皇帝有时也会去戏楼看戏,演出的剧目多为驱邪避病的节令戏,主要内容为天师除毒、屈原成仙、采药伏魔等应时应景的题材。
古代过端午节,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要赏赐皇亲国戚、大臣和外国使节等人。皇帝的赏赐之物五花八门,但都与端午节密切相关,如赏赐大臣乘坐龙舟游湖,赏赐各种美食,除此之外,还会赏赐精美扇子、茶叶饮品和避暑药品等,这些赏赐虽非至宝,但也都是精细珍贵的好物件。, 百拇医药(又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