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13
编号:13469759
由北极“史上最强”臭氧洞说起(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1日 《百科知识》 202013
     尽管臭氧洞主要出现在南半球;但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北半球也可能出现臭氧洞事件,历史上,北极在1997年和2011年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臭氧洞。

    缘何出现臭氧洞

    低温、太阳辐射和臭氧损耗物质的存在,是臭氧洞出现的必要条件。这样的条件只出现在平流层极区。在我们头顶10~50千米的平流层,冬季盛行西风,其中环绕北极的西风时速可达350千米以上(超强台风17级风的时速约为210千米),环绕南极的西风时速甚至可以超过400千米。由于两极各自的冬季没有太阳照射,环绕极区的强大西风被称作极夜急流。

    在强大的绕极西风的作用下,极区与中纬度地区被隔离开来,不仅导致中纬度地区富含氧气的空气无法进入极区,而且使得中纬度的热量同样无法进入极区,由此形成了异常寒冷的平流层极区。正常情况下,南半球冬春季(6~10月)的南极平流层最低温度可以达到-130℃,北极隆冬(12月、1月、2月)的最低温度也可以低于-80℃。
, http://www.100md.com
    在极低温条件下,可以形成极地平流层云。它与近地面的云差别很大,包含了冰晶、水合硝酸(硝酸三水合物)和水合硫酸。极地平流层云的存在,可以把氯贮存物质(主要是氯化氢HCl)吸收到颗粒的界面上,通过分解反应,释放出活性氯。当早春来临时,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氯原子会更容易分解出来,进而引发化学反应侵蚀臭氧层,形成臭氧损耗和臭氧洞现象。

    ▲ 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往往远大于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

    ▲ 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平流层极区温度更低,最低可以达到-130℃,北极最低温度可以达到-80℃,当温度低于-78℃时,即逐渐形成极地平流层云。图片来自于联合国环境署《2018年臭氧层耗损科学评估》
, 百拇医药
    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的中高纬度以海洋为主,地面均一度比较好,不容易产生大尺度大气波动(行星波),因而形成的极涡也不容易受到扰动破坏,所以南半球极夜急流里的低温极区非常稳定。与之相反,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形复杂,海陆对比明显,容易发生各种尺度的扰动。因此,北半球极涡容易受波动影响而扭曲、变形或者偏心,从而导致极夜急流所形成的极涡极易遭到破坏,所以北半球的极低温环境不易維持。

    这两种情况意味着,由于南半球的极涡非常稳定,因此每年都会在9、10月份形成严重的臭氧洞;而北半球的极涡变化较大,不易形成稳定的低温区和极地平流层云,致使臭氧洞不易形成,或者即便形成了臭氧洞,其规模和维持度也远不如南极。自2011年出现明显的臭氧洞之后,直到2020年春季,北极才形成典型的臭氧洞。即使是这次被认为“史上最强大”的北极臭氧洞,其面积也仅有约100万平方千米;而在2019年,南极的臭氧洞即便被认为是南极史上“最小”臭氧洞,其面积也在900万平方千米以上,远大于北极臭氧洞。更遑论南半球动辄2000万平方千米的臭氧洞,远不是北极臭氧洞所能比拟的,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 百拇医药
    换句话说,即使大气中存在大量臭氧损耗物质,北极每年臭氧洞的大小和强度也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平流层的极涡强度存在着变化。在有些年份,极涡会更强一些,这些年份的臭氧损耗就会严重些,甚至出现臭氧洞;而在另外一些年份,极涡相对弱一些,这些年份的臭氧损耗就少很多。

    ▲ 预计大约在2060年之后,南极春季的臭氧可望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而在2100年之后,才可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图片来自于联合国环境署《2018年臭氧层损耗科学评估》)

    平流层极涡强度和范围的变化受多种因子的影响,除了大气内部的复杂波动变化之外,热带海洋的热力学状况(厄尔尼诺或者拉尼娜现象)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子。一般而言,当热带东太平洋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北极极涡偏弱;反之,当热带东太平洋发生拉尼娜事件时,北极极涡偏强。
, 百拇医药
    另外一个影响极涡强度的因子是赤道平流层准两年振荡现象(QBO)。当热带平流层处于西风时,北极极涡偏强;反之,当热带平流层处于东风时,北极极涡偏弱,容易发生暴发性增温。其他诸如北极海冰面积、欧亚大陆雪盖和陆面过程、北大西洋海洋热力状况等,也都可以影响极涡的变化。影响因子越多,极涡的变化特征就更为复杂。因此,如果讨论某一年的极涡状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臭氧洞几时恢复

    尽管极涡强度变化会影响某一年臭氧洞的强度和大小,但未来臭氧洞的趋势变化主要受大气中臭氧损耗物质的数量影响。

    《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于1987年,在1989年1月1日生效。该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0年全面停止生产和使用8种氟利昂和哈龙类物质,发展中国家的控制时间表比发达国家相应延迟10年。这份议定书得到了联合国所有成员国的签署和贯彻执行,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因此,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称该协议为“可能的唯一最成功的国际协议”。不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人类近百年排放到大气中的损耗臭氧的物质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其生命期长达50~100年,它们的减少将会极其缓慢。
, http://www.100md.com
    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2018年臭氧层损耗科学评估》报告,评估了有关臭氧的损耗问题。该报告指出,经过30年的努力,人类避免进入一个更严重的臭氧损耗危机;不过,要使南极臭氧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大概要到2060年之后,而要想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则需要到2100年左右。

    这注定是一场保护环境的长期战争。

    臭氧的危害

    科学研究表明,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人类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的风险,可能造成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还会使农作物大量减产,威胁某些鱼类和海洋生物的生存。, http://www.100md.com(魏科)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