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木舟到海上丝绸之路(1)
自古以来,中国的丝绸、瓷器、陶器、茶叶等珍贵产品,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路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之外,也通过海上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因此,人们习惯于将这些陆上与海上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其中海上的称“海上丝绸之路”,陆上的称“陆上丝绸之路”。而沿这些丝绸之路所传播和衍生的文化则被称为“丝路文化”。
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与水运和海洋有关,与依水而居的人类的科技发明密不可分。我国水运的形成和发展,当始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及相互联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丝路文化缘此而生
人类历史按生产工具的性质被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多以游居采集为生,而新石器时代的人已经能够从事生产了。就已发现的古遗址来看,多近于江河湖泊。浙江河姆渡就发现了7000年前的木桨,并伴随出土大量鱼骨;陕西宝鸡出土的舟形壶上还绘有渔网;浙江钱山漾发现了木桨、鱼篓;甘肃洮河流域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中曾经发现过海贝,而洮河流域并不产贝,显然是来自悬远之处。人类的繁衍生存离不开水,除饮用外就是用于航运了。一苇可航自比徒步翻山越岭更易,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类文化遗址总是在河流沿岸和近水地方的缘故。
, 百拇医药
舟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但由于历史发展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舟船在世界各地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但大都是在新石器时代。制造舟船必须要有相应的工具。历史证明:劳动工具越先进,制造出来的船舶型体和性能也就越大越强。也就是说船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行船离不开水,我国是一个江河湖海兼备的国家,自古水运条件优越。在距今11000年到7500年前,当地质历史进入第四纪全新世时,由于地球在冰期后的气候变暖,海平面回升,海水西浸数百千米。后来随着黄河、长江等河流东向的泥沙冲积,海岸线又逐渐东移。人类的水运就是在这一水域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丝路文化也就缘此而生。
▲ 新华出版社《中国水运史》
▲ 新华出版社《海上七千年》
, http://www.100md.com
木桨和独木舟
1977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出土了5支木桨。其中:一支残长62.4厘米,残宽10.8厘米;另一支残长92厘米,残宽9厘米。经测定同层(第四层)木炭,5支木桨年代距今为6960±90年,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遗物。伴出的还有近百种动植物和带有榫卯及企口板结构的房屋建筑所用的木料遗存,还有炭化稻粒。这证明渔猎和采集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姚江从遗址的西南部流过,南为四明山,与河姆渡隔江相望。遗址海拔3、4米,在古代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土木桨的桨叶与桨柄结合处,阴刻有弦纹和斜线纹图饰。由此推断:如此精工雕刻的木桨,决非最原始的。原始木桨的出现,应当会更早,可能在8000年前左右。无独有偶,2003年,在杭州萧山竟真的出土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这当然是一个更为惊人的发现!这意味着,中国水运历史要从7000年前提前到8000年前。
舟楫把人类带到了远方
, http://www.100md.com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雕花木桨
在没有舟船之前,人们只能在水边捕鱼,有了舟船便可以驶进深水中渔猎。尽管至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还较少,但却出土了许多舟形陶器。陕西宝鸡发现了一件彩陶壶,其形如船,上面绘有展开的漁网纹,这当是古人以船涉水渔猎的有力物证。能将一件生活用品升华为艺术品,足见古人对舟船的一往情深。母系氏族社会,渔猎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方式。山东胶州又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产于远海的蓝点马鲛和鳓鱼等骨骼及鱼鳞。辽宁丹东市马家店镇后洼滨海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出土有仿舟陶器,时间为距今6000年前。1976年,在大连沿海的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仿舟陶器,平底艏部突起尾部齐平,首尾微翘,两舷成弧形。同时伴出的有骨鱼钩、骨鱼叉、重达2千克的石网坠及大量的鱼骨和鲸鱼的第一颈椎骨,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此前,在大连长海县广鹿岛吴家村出土了杯底舟形器。在依河面海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中,考古学者也发现鲸鱼和鲨鱼骨及喜欢滨海生活的鲻鱼、裸顶鲷的遗骸。著名的太平洋黑潮暖流进入东海后,便分成了两大支流,其中一支就是台湾暖流,它在舟山群岛附近与长江径流所形成的岸流交汇,这便是著名的舟山渔场。那里离河姆渡并不遥远,遗址出土的海鱼骨骸就有可能来自浩瀚的舟山海域。1976年,在试掘的舟山本岛十字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果然就出土了大量具有河姆渡第二文化层类型特征的陶器。凡此均已证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进入远洋深海从事渔猎。
▲ 《世本》, http://www.100md.com(李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