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亚索菲亚博物馆将何去何从(2)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十字军攻陷并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大教堂的圣物也被十字军掠走,成为西欧各教堂的“镇店之宝”。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宣布成立拉丁帝国,教堂成为拉丁帝国的天主教堂,当拜占庭人收复君士坦丁堡时,教堂已破败不堪。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与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该地区逐渐伊斯兰化。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命运在15世纪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037年,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帝国崛起。塞尔柱帝国将小亚细亚作为重要的扩张方向。拜占庭帝国的核心领地小亚细亚逐渐丢失,开始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进程。13世纪,来自中亚的一支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侵入小亚细亚,建立奥斯曼帝国,这支突厥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土耳其人。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延续近千年的拜占廷帝国最终覆灭。此后,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更名为“阿亚索菲亚”。穆罕默德二世宣布自己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没有摧毁异教徒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当时教堂已相当残破,多道门窗剥落。
, 百拇医药
穆罕默德二世命人按照清真寺的要求对教堂进行改造。首先在清真寺的东南角修建了一座高约50米的宣礼塔,之后又在东北、西南和西北三个方向各修建了一座宣礼塔。后来,清真寺南边修建了花园,在花园中修建了一些小型的穹窿形建筑,作为一些苏丹及其王妃们的陵寝。在教堂内部,东正教教徒祈祷时用的条凳被拆掉,地板上铺上供穆斯林跪拜的地毯。因为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原来墙壁上的圣像画都用石膏和灰泥覆盖,清真寺内部四周挂上了用阿拉伯书法写成的圆形盾盘,书写四大哈里发和先知的名字以及《古兰经》的内容。同时,在朝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方向修建了壁龛“米哈拉布”和白色大理石的布经坛,还修建了专供帝国苏丹秘密祈祷時使用的“苏丹室”。苏丹巴耶济德二世建造了一座新的叫拜楼。到塞利姆二世时,著名建筑师科查·米马尔·希南出于防震的需要,在清真寺外面加筑支撑结构,还在西端加建两座大型叫拜楼和苏丹专用的前座,又于1577年在东南方建造塞利姆二世的陵墓。1600年代,在塞利姆二世陵墓旁建造穆拉德三世及穆罕默德三世的陵墓。后来,清真寺再加设一个苏丹楼座、一个以大理石装潢的敏拜尔(敏拜尔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讲台”“讲坛”“高台”)、一个布道用的讲台及一个供宣礼员使用的凉廊。苏丹穆拉德三世从帕加马运来了两个古希腊汉白玉大瓮,放置在清真寺正殿两侧。
, http://www.100md.com
1847年至1849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对清真寺开展了一次最大规模的重修。著名建筑师加斯帕雷及朱塞佩·福萨蒂兄弟二人参与了这次重修,重修过程中动用了800名工人,他们巩固了圆顶和拱顶,摆正了圆柱,改变了建筑内外的装潢;上层楼座的镶嵌画都被擦掉,古旧的吊灯被撤换;巨大的圆框雕饰被加挂在圆柱上,刻有真主安拉、先知穆罕默德、四大哈里发及穆罕默德的两位孙儿哈桑和侯赛因的名字。1850年,福萨蒂加建了一个拜占庭式复兴建筑风格的长廊,连接清真寺后方的皇室楼阁。重修完成后,清真寺在1849年7月13日举行盛大庆典并重开。
从17世纪末开始,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1923年,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土耳其共和国建立。这一重大政治变化给阿亚索菲亚清真寺带来了巨大影响。凯末尔主导了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他希望打造一个世俗的现代民族国家。1934年,凯末尔政府下令将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凯末尔认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应该是所有文明的纪念碑”。
, http://www.100md.com
1935年,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正式改为博物馆。馆内的地毯被移走,覆盖在镶嵌画上的石膏由专家擦去,地面饰品得以展示。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筑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镶嵌画艺术品。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拜占庭研究会以及敦巴顿橡树园现场委员会牵头,考古学家们开始了对博物馆的修复工作。至今,博物馆已开放80余年。
博物馆建筑的主体部分是曾经作为教堂的中堂和作为清真寺的祈祷大厅。主体建筑是一个巨大的穹窿形殿堂,穹顶四周修建有40个拱形天窗。殿堂内有几根巨大的大理石圆柱,圆柱呈绿色或紫色。绿色在伊斯兰教中是和平的象征,紫色则是拜占廷帝国皇帝崇尚的“圣色”。大殿两旁是侧廊,分上下两层;顶棚上绘制的是圣像,墙壁上镶嵌的也是圣像。
自1935年2月对世人开放以来,阿亚索菲亚博物馆成为土耳其最受青睐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近400万游客前来参观。1985年,伊斯坦布尔历史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阿亚索菲亚博物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该博物馆的维护工作一直开展得不到位,1996年至1998年,阿亚索菲亚博物馆还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选为百大濒危遗产之一,博物馆的维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百拇医药(陈利宽)
作为清真寺的阿亚索菲亚
1037年,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帝国崛起。塞尔柱帝国将小亚细亚作为重要的扩张方向。拜占庭帝国的核心领地小亚细亚逐渐丢失,开始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进程。13世纪,来自中亚的一支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侵入小亚细亚,建立奥斯曼帝国,这支突厥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土耳其人。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延续近千年的拜占廷帝国最终覆灭。此后,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更名为“阿亚索菲亚”。穆罕默德二世宣布自己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没有摧毁异教徒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当时教堂已相当残破,多道门窗剥落。
, 百拇医药
穆罕默德二世命人按照清真寺的要求对教堂进行改造。首先在清真寺的东南角修建了一座高约50米的宣礼塔,之后又在东北、西南和西北三个方向各修建了一座宣礼塔。后来,清真寺南边修建了花园,在花园中修建了一些小型的穹窿形建筑,作为一些苏丹及其王妃们的陵寝。在教堂内部,东正教教徒祈祷时用的条凳被拆掉,地板上铺上供穆斯林跪拜的地毯。因为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原来墙壁上的圣像画都用石膏和灰泥覆盖,清真寺内部四周挂上了用阿拉伯书法写成的圆形盾盘,书写四大哈里发和先知的名字以及《古兰经》的内容。同时,在朝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方向修建了壁龛“米哈拉布”和白色大理石的布经坛,还修建了专供帝国苏丹秘密祈祷時使用的“苏丹室”。苏丹巴耶济德二世建造了一座新的叫拜楼。到塞利姆二世时,著名建筑师科查·米马尔·希南出于防震的需要,在清真寺外面加筑支撑结构,还在西端加建两座大型叫拜楼和苏丹专用的前座,又于1577年在东南方建造塞利姆二世的陵墓。1600年代,在塞利姆二世陵墓旁建造穆拉德三世及穆罕默德三世的陵墓。后来,清真寺再加设一个苏丹楼座、一个以大理石装潢的敏拜尔(敏拜尔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讲台”“讲坛”“高台”)、一个布道用的讲台及一个供宣礼员使用的凉廊。苏丹穆拉德三世从帕加马运来了两个古希腊汉白玉大瓮,放置在清真寺正殿两侧。
, http://www.100md.com
1847年至1849年,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对清真寺开展了一次最大规模的重修。著名建筑师加斯帕雷及朱塞佩·福萨蒂兄弟二人参与了这次重修,重修过程中动用了800名工人,他们巩固了圆顶和拱顶,摆正了圆柱,改变了建筑内外的装潢;上层楼座的镶嵌画都被擦掉,古旧的吊灯被撤换;巨大的圆框雕饰被加挂在圆柱上,刻有真主安拉、先知穆罕默德、四大哈里发及穆罕默德的两位孙儿哈桑和侯赛因的名字。1850年,福萨蒂加建了一个拜占庭式复兴建筑风格的长廊,连接清真寺后方的皇室楼阁。重修完成后,清真寺在1849年7月13日举行盛大庆典并重开。
作为博物馆的阿亚索菲亚
从17世纪末开始,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1923年,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土耳其共和国建立。这一重大政治变化给阿亚索菲亚清真寺带来了巨大影响。凯末尔主导了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他希望打造一个世俗的现代民族国家。1934年,凯末尔政府下令将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凯末尔认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应该是所有文明的纪念碑”。
, http://www.100md.com
1935年,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正式改为博物馆。馆内的地毯被移走,覆盖在镶嵌画上的石膏由专家擦去,地面饰品得以展示。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筑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镶嵌画艺术品。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拜占庭研究会以及敦巴顿橡树园现场委员会牵头,考古学家们开始了对博物馆的修复工作。至今,博物馆已开放80余年。
博物馆建筑的主体部分是曾经作为教堂的中堂和作为清真寺的祈祷大厅。主体建筑是一个巨大的穹窿形殿堂,穹顶四周修建有40个拱形天窗。殿堂内有几根巨大的大理石圆柱,圆柱呈绿色或紫色。绿色在伊斯兰教中是和平的象征,紫色则是拜占廷帝国皇帝崇尚的“圣色”。大殿两旁是侧廊,分上下两层;顶棚上绘制的是圣像,墙壁上镶嵌的也是圣像。
自1935年2月对世人开放以来,阿亚索菲亚博物馆成为土耳其最受青睐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近400万游客前来参观。1985年,伊斯坦布尔历史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阿亚索菲亚博物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该博物馆的维护工作一直开展得不到位,1996年至1998年,阿亚索菲亚博物馆还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选为百大濒危遗产之一,博物馆的维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百拇医药(陈利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