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故事(1)
在你家中某个角落里也许有个不起眼的药瓶,上面写着熟悉的名字—阿司匹林,里面是同样不起眼的白色药片。一切很平常,似乎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这普普通通的药片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曲折又精彩的故事。
阿司匹林,有史以来最著名、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有着漫长的历史。阿司匹林中的有效物质存在于柳树和其他一些植物中。早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就有使用柳树皮治疗疼痛和发烧的记载。但是,几千年来人类的认识仅此而已,几乎没有进步。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1826年,终于有个聪明人站出来问了一个问题:柳树皮里面到底有什么?这个聪明人就是亨利·雷洛克斯。他成功从柳树皮中分离出一种名为水杨酸的化合物。医生们开始使用这种化合物治疗炎症和疼痛。
天然的水杨酸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毒性,容易造成胃部溃疡和出血。于是,又有药物研究者开始求变。1895年,刚刚成立不久的德国拜耳公司开始寻找水杨酸的衍生物,以降低其毒性。一位年轻的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接受了这个任务。他翻阅文献,找到了将水杨酸乙酰化的方法,形成了乙酰水杨酸。当时,霍夫曼的父亲正在使用水杨酸治疗关节炎,但由于呕吐等副作用不得不终止服药,于是他的父亲成为了他的“临床实验”志愿者。霍夫曼的实验结果表明,乙酰水杨酸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不再有水杨酸那样强烈的副作用。乙酰水杨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阿司匹林。
, http://www.100md.com
不过,霍夫曼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加上的乙酰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彻底改变了水杨酸。这个化学修饰不仅依照初衷降低了水杨酸的毒性,也机缘巧合地赋予了它全新的功能。
拜耳公司以阿司匹林为主打产品,逐渐走上跨国制药公司的道路。阿司匹林是如此成功,甚至从一个拗口的药物商标逐渐变成了日常的生活用语。阿司匹林以其抗炎、止痛、退烧功能风靡全球,但这只是“阿司匹林的故事”的漂亮开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了以上疗效,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栓功能,可以预防中风和心肌梗死。
抗血栓和抗炎,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却让同一种药物“一箭双雕”。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呢?
英国科学家约翰·文博士给出了答案。他经过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抑制一类环氧化酶(COX)的活性。约翰·文博士因揭示阿司匹林的工作机理而获得国际声誉,在1982年与两位同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百拇医药
阿司匹林对COX的抑制机理很独特,菲利克斯·霍夫曼加上去的乙酰基可以把这类酶的活性中心的一个关键氨基酸(丝氨酸)乙酰化,从而阻止反应物的结合。一般抑制剂和酶之间没有化学反应,所以可以结合也可以脱落,称作可逆抑制剂。阿司匹林则不同,它和酶形成了稳定化学键,导致所谓的不可逆抑制(也称为自杀式抑制),某个COX分子一旦被抑制,就永远失去活性,只能等到新的COX分子被合成,才能恢复其酶功能。也就是说,后加上去的乙酰基歪打正着,在阿司匹林的工作机理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人体中,COX的功能是:以花生四烯酸作为底物,合成一类名为前列腺素(PG)的化合物。不要被这个名字误导,前列腺素和前列腺关系并不大,之所以叫作前列腺素,只是因為它最早是在精液里被发现的。人体内所有组织和绝大多数细胞都可以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属于“短程”激素,种类繁多,承载着广泛而多样的生物功能。
, 百拇医药 前列腺素家族中一个重要成员叫作PGE2,在急性炎症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病菌进入人体或者内源损伤都会激活细胞内一系列“模式识别受体”,它们识别的“模式”就是病菌携带的特征或者细胞损伤形成的特征。这些“模式识别受体”的激活会引发细胞因子的释放,细胞因子(诸如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则会刺激COX的合成,形成PGE2。
你可能没听说过PGE2,但是你一定被炎症带来的肿胀、疼痛和发烧折磨过,这些症状的背后黑手就是PGE2。PGE2引发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流入增加,于是你发炎的部位就红了;PGE2提升血管通透性,使得血液渗入组织,于是你发炎的部位就肿了;PGE2与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相互作用,于是你就感到痛了;PGE2和大脑海马区的神经元结合,改变你体内的温度调节器,于是你就发烧了。
PGE2虽然神通广大,但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COX而抑制PGE2的合成,从而达到止痛、消炎和退烧的效果。
由于其抗炎功能,阿司匹林被归属于非类固醇消炎药。你可能会想,一定还有类固醇消炎药吧?类固醇消炎药就是生活中常说的激素类药物,比如,可的松。这类药物能够影响很多与炎症、免疫相关的基因,具有很强的抗炎效果,常用于治疗慢性炎症。由于类固醇消炎药影响的靶点多,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因此属于处方药,患者必须遵照医嘱用药。阿司匹林的靶点更专一,副作用更小,对于急性炎症效果显著,可以作为非处方药出售,因此使用广泛。常见的非类固醇消炎药还包括布洛芬,同样也是COX抑制剂。
, 百拇医药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血液。大家都知道,血液中的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血小板中也有COX,但是这个COX不合成前列腺素,而是利用花生四烯酸合成一种叫作血栓素A2的分子。这个分子在血小板凝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阿司匹林既然可以抑制COX的活性,也会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自然影响血小板的凝血功能,从而达到抗血栓的功效。顺理成章,一气呵成,这就是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
由于COX在不同细胞中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产物,阿司匹林对它们的抑制就产生了不同的疗效。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低剂量(<100毫克/日)的阿司匹林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血小板的寿命一般为八九天,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让血小板的COX在其“一生”中一直处于抑制状态。
阿司匹林价格便宜,如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多吃一些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中的COX,从而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剂量提高以后,阿司匹林还会顺带抑制一种叫作PGI2的前列腺素。PGI2的功能包括:舒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凝聚。这些功能说明PGI2本身自带抗血栓功能,如果阿司匹林剂量太高,误伤PGI2,反而对抗血栓不利。可见,在临床用药中,控制药物的剂量十分关键。, 百拇医药(暮色苍茫)
柳树中隐藏的止痛药
阿司匹林,有史以来最著名、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有着漫长的历史。阿司匹林中的有效物质存在于柳树和其他一些植物中。早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就有使用柳树皮治疗疼痛和发烧的记载。但是,几千年来人类的认识仅此而已,几乎没有进步。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1826年,终于有个聪明人站出来问了一个问题:柳树皮里面到底有什么?这个聪明人就是亨利·雷洛克斯。他成功从柳树皮中分离出一种名为水杨酸的化合物。医生们开始使用这种化合物治疗炎症和疼痛。
天然的水杨酸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毒性,容易造成胃部溃疡和出血。于是,又有药物研究者开始求变。1895年,刚刚成立不久的德国拜耳公司开始寻找水杨酸的衍生物,以降低其毒性。一位年轻的化学家菲利克斯·霍夫曼接受了这个任务。他翻阅文献,找到了将水杨酸乙酰化的方法,形成了乙酰水杨酸。当时,霍夫曼的父亲正在使用水杨酸治疗关节炎,但由于呕吐等副作用不得不终止服药,于是他的父亲成为了他的“临床实验”志愿者。霍夫曼的实验结果表明,乙酰水杨酸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不再有水杨酸那样强烈的副作用。乙酰水杨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阿司匹林。
, http://www.100md.com
不过,霍夫曼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加上的乙酰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彻底改变了水杨酸。这个化学修饰不仅依照初衷降低了水杨酸的毒性,也机缘巧合地赋予了它全新的功能。
两大功效:抗血栓和抗炎
拜耳公司以阿司匹林为主打产品,逐渐走上跨国制药公司的道路。阿司匹林是如此成功,甚至从一个拗口的药物商标逐渐变成了日常的生活用语。阿司匹林以其抗炎、止痛、退烧功能风靡全球,但这只是“阿司匹林的故事”的漂亮开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了以上疗效,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栓功能,可以预防中风和心肌梗死。
抗血栓和抗炎,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却让同一种药物“一箭双雕”。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呢?
英国科学家约翰·文博士给出了答案。他经过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抑制一类环氧化酶(COX)的活性。约翰·文博士因揭示阿司匹林的工作机理而获得国际声誉,在1982年与两位同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百拇医药
阿司匹林对COX的抑制机理很独特,菲利克斯·霍夫曼加上去的乙酰基可以把这类酶的活性中心的一个关键氨基酸(丝氨酸)乙酰化,从而阻止反应物的结合。一般抑制剂和酶之间没有化学反应,所以可以结合也可以脱落,称作可逆抑制剂。阿司匹林则不同,它和酶形成了稳定化学键,导致所谓的不可逆抑制(也称为自杀式抑制),某个COX分子一旦被抑制,就永远失去活性,只能等到新的COX分子被合成,才能恢复其酶功能。也就是说,后加上去的乙酰基歪打正着,在阿司匹林的工作机理中起到关键作用。
阿司匹林如何抗炎
在人体中,COX的功能是:以花生四烯酸作为底物,合成一类名为前列腺素(PG)的化合物。不要被这个名字误导,前列腺素和前列腺关系并不大,之所以叫作前列腺素,只是因為它最早是在精液里被发现的。人体内所有组织和绝大多数细胞都可以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属于“短程”激素,种类繁多,承载着广泛而多样的生物功能。
, 百拇医药 前列腺素家族中一个重要成员叫作PGE2,在急性炎症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病菌进入人体或者内源损伤都会激活细胞内一系列“模式识别受体”,它们识别的“模式”就是病菌携带的特征或者细胞损伤形成的特征。这些“模式识别受体”的激活会引发细胞因子的释放,细胞因子(诸如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则会刺激COX的合成,形成PGE2。
你可能没听说过PGE2,但是你一定被炎症带来的肿胀、疼痛和发烧折磨过,这些症状的背后黑手就是PGE2。PGE2引发血管扩张,导致血液流入增加,于是你发炎的部位就红了;PGE2提升血管通透性,使得血液渗入组织,于是你发炎的部位就肿了;PGE2与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相互作用,于是你就感到痛了;PGE2和大脑海马区的神经元结合,改变你体内的温度调节器,于是你就发烧了。
PGE2虽然神通广大,但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COX而抑制PGE2的合成,从而达到止痛、消炎和退烧的效果。
由于其抗炎功能,阿司匹林被归属于非类固醇消炎药。你可能会想,一定还有类固醇消炎药吧?类固醇消炎药就是生活中常说的激素类药物,比如,可的松。这类药物能够影响很多与炎症、免疫相关的基因,具有很强的抗炎效果,常用于治疗慢性炎症。由于类固醇消炎药影响的靶点多,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因此属于处方药,患者必须遵照医嘱用药。阿司匹林的靶点更专一,副作用更小,对于急性炎症效果显著,可以作为非处方药出售,因此使用广泛。常见的非类固醇消炎药还包括布洛芬,同样也是COX抑制剂。
, 百拇医药
阿司匹林如何抗血栓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血液。大家都知道,血液中的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血小板中也有COX,但是这个COX不合成前列腺素,而是利用花生四烯酸合成一种叫作血栓素A2的分子。这个分子在血小板凝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阿司匹林既然可以抑制COX的活性,也会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自然影响血小板的凝血功能,从而达到抗血栓的功效。顺理成章,一气呵成,这就是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
由于COX在不同细胞中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产物,阿司匹林对它们的抑制就产生了不同的疗效。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低剂量(<100毫克/日)的阿司匹林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血小板的寿命一般为八九天,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让血小板的COX在其“一生”中一直处于抑制状态。
阿司匹林价格便宜,如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多吃一些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选择性抑制血小板中的COX,从而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剂量提高以后,阿司匹林还会顺带抑制一种叫作PGI2的前列腺素。PGI2的功能包括:舒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凝聚。这些功能说明PGI2本身自带抗血栓功能,如果阿司匹林剂量太高,误伤PGI2,反而对抗血栓不利。可见,在临床用药中,控制药物的剂量十分关键。, 百拇医药(暮色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