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18
编号:13809146
从商纣“象箸”到谢尔顿“筷子”(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15日 《百科知识》 202018
    

    ▲ 青玉镶金箸

    事实上,“箸”作为筷子的雅称一直保留到民国时期。小说《红楼梦》中多有吃饭场景的描述,其中箸和筷子都是交替出现。单从发音看,“箸”为闭口音,低沉有力,“筷子”则为开口音,响亮轻盈,一个日常使用的器物,还是用开口音更便捷一些。

    

筷子东游记



    筷子东传的第一站为朝鲜半岛,因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朝鲜半岛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延伸地。传说商纣王的叔叔箕子逃亡于此并建立国家,汉代中央王朝还在此设立玄菟郡进行直接管辖。无论是逃亡立国,还是设立郡县,必定会有一定数量的汉地官员前来;从词汇上看,筷子在朝鲜语中的发音与中文的“箸”也相当接近,说明中原的筷子有可能是在汉代以后传入此地的。
, http://www.100md.com
    另据王晴佳教授的研究,中国人最早使用的不是筷子,而是“匙”,即勺子。而且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中国人都是箸匙共用,匙的地位也曾一度高于筷子。大约从明代开始,筷子才不断凸显其重要性,逐步取代匙成为餐桌上的绝对主角。这种餐具演变的习俗也直接影响了朝鲜半岛,如晚明时期,朝鲜驻大明使臣尹国馨(1543—1611年)在《甲辰漫录》中记录:“饮食用匙箸, 见于传记者, 历历可指。而我国之俗亦然。自乱后中原大小将官征东士卒,前后出来者不知几千万。而凡于饮食,不拣干湿,皆用箸。而匙则绝不用焉。未知自何时而然也,或云大明高皇帝遗训:未平陈友谅,饮食不敢用匙。示必取之意,因以成俗,未知然否?”

    筷子传入日本的时间要晚于其出现在朝鲜半岛的时间。自东汉初首次遣使,在其后的三国及南北朝时期,日本均向中国进贡称臣。晋代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食饮用笾豆,手食。”“手食”也就说明日本至少在中国两晋时期仍没有使用筷子。

    由于地理上接近,在多次进贡之后,日本终于迎来了中国使节的回访,时间在隋代。4世纪中叶,日本大和朝廷基本完成了日本列岛的统一。为了学习隋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艺术,600年,统治日本的圣德太子向中国派遣了第一支遣隋使团。宋代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倭国》中记载:“隋开皇二十年,倭王……遣使诣阙。其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不悦,谓鸿胪寺曰‘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明年,帝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清将至,倭王遣小德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又遣大礼歌多毗,从二百余骑郊劳。既至彼都,其王与清相见,设宴享以遣,复令使者随清来贡方物。”
, 百拇医药
    虽然不满于倭王国书的措辞,但隋炀帝还是保持了大国气度,于第二年委派裴世清等13人回访日本。裴世清又称裴清,出身于关中世族,当时担任朝廷文林郎,掌管撰录文书等工作。由于《隋书》等史籍中均没有关于他的传记,人们对他的信息了解不多。但从上述记录来看,裴世清出访日本时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而且接待的方式都尽力比照隋朝的标准。据日本学者一色八郎的《箸の文化史》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接待大隋的使者,圣德太子听从了遣隋使小野妹子的建议,放弃了手食,在宴会上摆上了隋朝的筷子以款待中国使团。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筷子成为了日本人的餐具之一。

    ▲ 日本《美人图》中的筷子

    ▲ 韩国筷子
, http://www.100md.com
    隋朝二世而亡,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强盛的唐代。唐代,日本先后19次派出遣唐使,频繁的中日文化交流也让更多的筷子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人口中的“唐箸”。从时间上看,日本社会整体性使用筷子可能要到9世纪之后,因为根据《太平寰宇记·四夷》中的记述,日本仍是“饮食以手,而用笾豆,俗皆徒跣,以蹲踞为恭敬”。从筷子的形态上看,日本的筷子比中国的短,下端也更尖,這可能与日本人的分餐习惯和食物中多蔬菜和鱼类密切相关。

    

筷子西游记



    相比于筷子在东方传播的平淡无奇,筷子的西游颇有传奇色彩。提及西方人对筷子的记录和描述,人们大都会寄希望于大名鼎鼎的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但整本的《马可·波罗游记》中丝毫不见筷子的影踪。这个关键因素的缺失,让不少人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事实上,被马可·波罗遗漏的不只是筷子,就连中国人饮茶的习俗和中国人最在意的黄河、泰山、长城等文化符号也被系统性忽略了。在这位意大利人的眼中,元大都的恢弘、江南行在(杭州)的富庶和中国人的宗教与信仰才是需要记录的。
, 百拇医药
    好在200多年后,同是意大利传教士的利玛窦(1552—1610年)接棒马可·波罗经海路来到中国,很细致地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国的筷子。作为明代最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于1582年8月抵达中国澳门,开始在中国进行长达28年的传教与生活。他潜心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徐光启等人交往甚密。28年中,他的足迹从澳门到肇庆、韶州,再到南昌和南京,又从南京到了北京,在介绍西方先进自然科学成果的同时,他也写下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其中,1615年于德国奥斯堡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的第一卷第七章《关于中国的某些习俗》中就写道:“他们(中国人)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大约长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而不必借助于手指。食物在送到桌上时已经切成小块,除非是很软的东西,例如煮鸡蛋或鱼等,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夹开的。”, http://www.100md.com(刘小方)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