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18
编号:13809264
从商纣“象箸”到谢尔顿“筷子”(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15日 《百科知识》 202018
     七位主角围坐在一起用筷子吃饭,是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最常见的场景。荧屏中,无论是在中式餐馆就餐,还是在家里吃中餐外卖,谢尔顿和朋友们都能熟练地使用筷子,场面自然和谐,仿佛筷子一直以来就是他们的餐具。近20年来,在欧美影视剧里,筷子的身影越来越多,无论是在好莱坞的爆米花电影里,还是在欧洲历史剧情片里,筷子都不时现身,成为最鲜明的东方文化元素。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全世界共有超过15亿人每天都使用筷子,差不多每四个地球人中就有一个人用筷子吃饭,如此庞大的数字和如此频繁的使用,都在告诉我们筷子的重要性。

    ▲ 《生活大爆炸》剧照

    3000多年前,筷子诞生于中国。汉代时向东传入朝鲜半岛,隋代时传入日本,唐代前后风靡越南以及东南亚地区。17世纪早中期,筷子现身于欧洲来华传教士的游记和信札之中,或许是因为猎奇,或许是因为方便,筷子被塞进他们的行囊,开始零星地登陆欧洲,并被摆上了欧洲皇室和贵族的餐桌。20世纪初,随着中餐、日餐等东方饮食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尤其是外卖以及一次性筷子的出现,筷子在全世界的旅行明显加速,逐步成为欧美普通人都熟悉的东方餐具。
, 百拇医药
    

古人的“筷”意生活



    如果从餐具使用的角度来划分,人类的饮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手食、筷子和刀叉三类。其中手食是人类最早且延续至今的用餐形态,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无需学习即可掌握。时至今日,中东和南亚等地区仍保留着手食的传统。对于中国人而言,筷子不仅是日常使用的餐具,而且浸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处世哲学:标准的中国筷子长七寸六,象征着人间烟火,象征着人的七情六欲;筷子上方下圆,与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价值观相吻合;用筷子时需要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配合,这又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与刀叉相比,筷子要简约得多,一只手一双筷子即可完成夹、拽、撕、叉、断、绞等动作,比起左叉右刀的繁复使用,可谓简单又高效。

    ▲ 《宴饮图》,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图中可清楚看到筷子和曲柄勺
, 百拇医药
    在汉语中,筷子最早被称为“箸”。《史记》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说的是商代最后一个王—商纣王生活奢靡,使用象牙做的筷子,这件事让重臣箕子感到忧心和不安。从字形上看,“箸”为竹字头,说明其材质为竹。中国竹子资源丰富,筷子取材于竹,成本自然低廉,容易普及到民间。从字意上看,“箸”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箸,饭攲也”。对于“攲”,清代段玉裁注疏说“攲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故曰饭攲”,也就是说,箸是人们吃饭时用来夹菜的用具,因为夹菜时,筷子侧着才方便使用,所以用了“攲”字来说明。

    ▲ 东汉宴饮画像砖,案上置杯、碗、双箸,四川博物院藏

    虽然中国是筷子的故乡,但中国人普遍使用筷子的历史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久远。且不说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没有使用过筷子,就算到了春秋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及弟子们还是以手就食,没有用上筷子。成书于西汉早期的《礼记·曲礼篇》中说“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意思是说,大家一起吃饭时,不能只顾自己吃饱;用手吃饭时注意手上不能有汗,以保持卫生。唐代孔颖达还就此注疏说:“古礼,饭不用箸,但用手。”事实上,中国人至今都称第二个手指为“食指”,其实就蕴含着过往人们手食的信息。
, http://www.100md.com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案、漆盘、耳杯、漆卮及竹箸

    尽管如此,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在1988年出版的《历史上的食物》一书中,美国历史学家雷伊·坦纳希尔认为,10世纪以后,刀叉才作为餐具进入拜占庭帝国的厨房。在此之前,刀叉都大而长,是游牧民族狩猎的器械。到了14世纪,作为餐具的刀叉才逐步出现在欧洲人的厨房之中。但那时人们还是更倾向手食,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等都留有以手抓饭的历史画面。直到17世纪晚期,标准化生产的刀叉才被摆上普通人的餐桌。

    中國人之所以用箸,与早期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密切相关。作为农业国家,中国人的蔬菜摄入量要远远高于肉类,因此不需要切割功能强大的刀叉。另外,儒家思想中的诸多表述,也提醒人们少肉多菜。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此外,中国人习惯吃热食、熟食,热的食物当然不方便直接手食,客观上也需要筷子这样的媒介。

    “箸”什么时候被叫作“筷子”?这大概是明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了。明代江苏太仓州人陆容(1436—1494年)博学多识,曾任南京主事,所著《菽园杂记》中不仅对明代早期的朝野故事进行了详细描述,而且对家乡太仓、吴中等地的民俗多有着墨,其中就有关于筷子名称由来的记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另有明代江苏松江府人李豫亨(生卒年代不详)在《推篷寤语·订疑篇》中记述:“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百拇医药(刘小方)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