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0
编号:13797918
从浮石到戒刀(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5日 《百科知识》 202020
     与头发相比,成年男性的胡子生长速度要快得多,一旦两三天不处理便会胡子拉碴,形象不佳,所以剃须刀成为每一个成年男性的日常所需。但受区域文化、宗教戒律以及特定习俗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于胡子的态度迥然不同,这就使剃须刀的旅行变得扑朔迷离,难以追踪。

    如古犹太人可能就不剃胡须,因为在他们的古老经籍《塔纳赫》“利未记”19章27节中就规定说:“剃除左右二处太阳穴边之毛发和胡须,或是在皮肤上割划图案,这些都是异教徒服丧期间的礼仪,像这样的行为是被禁止的。”而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则乐意剃掉胡须,前者是因为所在地区气候炎热,后者则是将光光的下巴作为男性成年的标志。

    

浮石与贝壳,旅行早期西方的剃须刀



    早期历史人群的剃须可能简单而粗暴,最初的胡须处理是用手逐一拔出。近些年来的考古发掘证实,大概在1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们发现可以用蛤蜊壳来割(刮)胡子。随后,黑曜石、浮石都被用于刮胡子。在古埃及的壁画中,人们找到了最早的剃须刀,其材质大都是浮石(Pumice stone)。浮石是一种多空的淡色火山碎屑物,因为气孔间只有极薄的玻璃质相连、可以浮在水面上而得名。浮石打磨后会相对锋利,可满足男人剃须的需要。
, http://www.100md.com
    ▲ 图坦卡蒙

    从留存下来的古埃及画像和雕塑来看,不管社会地位高低,大多数男性都没有留胡须和头发,如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和法老图坦卡蒙等。研究者认为这种面部清洁的强烈印记与埃及的天气关系密切,埃及的夏天炎热而漫长,留着较长毛发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生活肯定是不舒服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巨著《历史》中就记述说:“所有埃及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社会底层人士还是社会上层的贵族,他们都会从头到脚剃除自己身上的毛发。”对于为什么在古埃及的艺术作品中看不到完全秃顶的人画像,希罗多德的解释是“完全光头在古埃及被认为是一种社交失礼”。当然,我们也可以设想出光头在沙漠的强烈日光下行走的滋味。所以,那时候的埃及人,尤其是赶时髦的人会制造假发甚至假胡子,用于出席某些重要的场合。

    至于如何让自己的剃须或除毛效果更好,古埃及人的方法是先用脱毛膏来清洁自己的皮肤,然后用贝壳或浮石反复摩擦脸部、头部、手臂和腿部等身体部位,直至剃除所有毛发为止。除了浮石刀片之外,考古学家已经在埃及墓穴中发现了金和铜制的剃须刀,其外形与镰刀类似,由此也可以看出,古埃及人对剃须是多么用心。
, 百拇医药
    古埃及人革新后的剃须刀,很可能是在埃及与罗马的商贸活动或战争中传播到古罗马的。从时间上看,罗马人刮胡子的习俗要比埃及人稍晚一些。随着剃须的流行,理发店一度成为古罗马最热闹的地方。在那里,技艺娴熟的理发师先用按摩油和香水来软化皮肤,然后再用浮石片刮掉胡茬。由于定期前往理发店处理胡须的人很多,人们可以一边刮胡子,一边分享当地的新闻和八卦,因此理发店成为人们聚会和信息集散的地方。当然社会精英和上层人士会拥有自己的家庭理发师,使用来自埃及的金和铜制的剃须刀剃须。在普布利乌斯·埃利乌斯·哈德良皇帝之前,罗马人甚至认为下巴越干净,家庭越富有,而且男孩的成人礼就是去刮胡子。

    ▲ 拉美西斯二世

    在早期罗马作家的笔下,来自北方的日耳曼野蛮人总是不修边幅,满脸都是胡子(英语Barbarian的词源是拉丁语Bart,最早的意思正是“胡须”,如理发师Barber也用同一词根)。两军作战时,冲杀过来的野蛮人头发胡须一起飞,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上去着实生猛野蛮。有历史学家指出,罗马人勤于刮胡子的原因,就是他们有意将自己与野蛮人区别开来。
, 百拇医药
    由此来看,剃须刀的旅行与战争关系密切。我们不妨看看4000年前古希腊的半身像,你会发现那时留胡子的人比比皆是。据说当时古希腊人对自己的胡须不仅很在意,而且非常重视胡须。他们只在丧礼哀悼期才去剪胡子,而羞辱一个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当众剪掉他的胡子。不过,当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的时代到来时,一切都变了。这位征战四方的统帅下令士兵们刮掉胡子,他认为没有胡子,肉搏战中就不会被敌人拽住下巴,就多了生存的概率。受亚历山大大帝“剃须令”的影响,很快剃须就变得时尚起来。人们对剃须刀的需求大量增加,客观上也促进了剃须刀在西方世界的旅行。考古出土文物显示,古希腊剃须刀有的是浮石,有的则由铜或铁制成,看起来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直杆剃须刀。

    

僧侣戒刀,伴随佛法东行的剃须刀



    与剃须刀在西方的旅行相比,它的东方之旅似乎要晚一些,这可能与中国人对于发须的态度有关。传说由孔子所作,实际上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过,随着佛教的东传,一种被称为“戒刀”的剃须刀被包裹在行李中,与东行的天竺高僧一并旅行到了中原大地。
, 百拇医药
    ▲ 亚历山大大帝头像石雕,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藏

    戒刀,是古代僧侣随身携带的十八件物品之一,属于僧人们的私人物品。因为是佛教戒律所要求的,所以称为戒刀。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宗教,佛教在向外传播之前就已经制定完备而详细的僧侣戒律,这些戒律复杂而严苛。在关于僧侣的个人形象的规定中,南传佛教经典《巴利律藏》中的《小事犍度》篇说:“诸比丘!不得令留须,不得蓄長须,不得令作如牛毛须,不等令作四角须,不得令(须)垂胸,不得留髯。”这段话很明显是借佛祖的口吻要求信仰者剃须。不仅如此,经文中对僧侣的面部清理也做出了相当细致的要求:不能留长胡子,不能留四角胡,不能留络腮胡等。从流传的早期中国高僧画像来看,不少人留有较长的胡子,但头发是被剃掉的。这可能与中国人对于胡须的宽容有关。, 百拇医药(刘小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