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转艾叶忽见(1)
艾叶古镇坐落于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西北部,素来就有“千年盐都西场镇,盐运古道第一滩”的称号,更被誉为“川盐东运水路第一堰,巴盐西运陆路启运地”。美誉滤镜下的艾叶古镇似乎有点遥不可及,但当笔者真正踏上艾叶的土地时,才发现这里路路皆通,道道相生。
从贡井平桥瀑布出发,沿旭水河岸逆流而上,行进约4千米,就到达了目的地—艾叶古镇。眼前的艾叶古镇,地处缓丘地带,旭水、中溪两河穿境而过。其中,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的旭水河,蜿蜒过一片大石滩后,陡然出现一个近乎90度的转角,形成了旭水河流域最深、最大的沱湾。
这个沱湾被命名为艾叶沱湾,大石滩则取名为艾叶滩。那么,“艾叶”从何而来?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归属西海。女娲补天时,在此处遗落了一片艾草叶子。这片艾草叶子的叶柄源于长土,经过寨子岭延伸到沙塘坝,幻化出了山、河、滩,并在滩河两岸长满艾草。宋代末年清明时节,富荣州(富顺县)的一位才子巡游至此,发现这里艾草遍滩,春深似海,便提议将此地取名为艾叶滩。
, 百拇医药
名称沿用至今的艾叶滩,在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且极具诗情画意。长200余米、宽50余米的艾叶滩,为出露于侏罗系沙溪庙组的浅黄色砂岩,在水流长期冲刷侵蚀作用下,河滩发育为壶穴景观,河岸发育成溶蚀空洞。作为旭水河—釜溪河上的第一大石滩,艾叶滩水流湍急,滩碛繁多。奔腾的旭水河与艾叶滩相逢,水击石上,如银蛇激跳,声传十里,时而清越,时而深沉。
在艾叶听滩,是有声的诗,也是立体的画。
生活远不止诗和远方,还弥漫着眼前的烟火。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艾叶滩就有土著人依傍而居。北周武帝时期(560—578年),大公井开凿后,乡民在旭水河两岸发现咸水。乡民们将打上来的咸水用草木煎熬后,便可以获取原盐,点亮了艾叶滩的盐业生产技能。
, 百拇医药
▲ 古镇街景
到了晚唐时期,旭水河两岸相继挖掘出26口大口径浅盐卤井,处于该流域最大沱湾处的艾叶滩开始承担起原盐外输的功能。与此同时,驿站、食肆也应运而生,艾叶滩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集镇。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随着顿钻技术的产生,旭水河畔天车林立,井灶星布。艾叶滩的制盐工艺也从烧柴草煎盐的1.0版本,升级到烧柴草和燃煤制盐的2.0版本。到了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旭水河上游的荣州开始向贡井输送用以制盐的燃煤。从那时候开始,来自荣州的燃煤,就由人挑马驮水运来到艾叶滩,再从这里分运到各大井灶,艾叶滩开始凸显物资集散地的优势。
迭经元代、明代,贡井地区的盐业发展越发蓬勃,规模也更加宏大,除了原盐和燃煤,竹木油麻、豆粟米炭等生活物资也在此地转运。一时之间,艾叶滩商船浩荡,樯桅如林。
, 百拇医药
但由于艾叶滩石碛繁多,船只在此地驳转显得格外费劲,早期人们往往采用“盘滩过坳”的方式来配合石滩的“卖力演出”。所谓盘滩过坳,就是运煤船、运盐船行至艾叶滩坝时,需要将燃煤、原盐卸下,空船过滩后,再把卸下的货物搬到船上继续水运。而这一系列的操作,都需要一条街来完成水路与陆路的交叠。
这条街,便是古镇的横街子。横街子,是当年艾叶古镇的主街,也是最有盐有味的转运古道。除了晚唐时期拔地而起的食肆、驿站,岁月更迭,横街子两边商铺林立,茶馆、酒馆、豆花店最多。有时候,抬盐工们会在这里等待喊号,喊到的便去抬盐。抬盐是个苦力活,两个人一组,一次大概要抬300斤左右的盐。抬盐工的收入和付出往往不成正比,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横街子的街边才是他们的驻地。没被喊到时,抬盐工会和稍作休整的船工坐在街沿上,咂着小酒,就着焦花生胡吹海扯。据说,当年的横街子上花生壳遍地都是,堆积的厚度都能没过脚踝,走在青石板上还会沙沙作响。
, 百拇医药
现在的横街子,喧嚣不在,连滩坝飞过一只鸟的扑棱声,都能在沱湾打好几个旋才肯散去。笔者小心翼翼地走在青石板上,一是怕不慎踩滑,二是怕破坏了这份沉寂。在艾叶听滩,在横街转盐,当年盘滩过坳的场景随风 逝去。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对整个旭水河流域的河滩石级进行了清理,沿著旭水河在重滩、艾叶滩、平桥、中桥、五皇洞5个石碛滩上开凿船槽,其中艾叶滩的船槽保存得最为完好,它的由来也最为奇特。
相传,艾叶滩的船槽是在一夜之间开凿的。在清政府清理河滩前,就有人提出应该开凿船槽,但遭到了当地百姓的强烈反对。百姓认为,艾叶滩是老天赋予的风水宝地,不能开膛破肚。这下当地的船帮着急了,不开船槽,这里的盐运就会一直很艰难,便跑到古佛寺去请求鲁班会石匠们的帮助。谁知,这几百个石匠一鼓作气,在一夜之间就把艾叶船槽造好了。还有一种说法,艾叶的船槽是盐商张怀江与彭石匠打赌的成果。盐商张怀江为了促进盐运发展,找来彭石匠商量开凿船槽之事。张怀江问艾叶滩这样的地形,打槽大概多久能完工,彭石匠带着打赌的口气回答:“如果把修桥剩下的700两银子全部用来打槽,一晚上就可以给你打成。”张怀江以为彭石匠在吹牛,便一口答应了他。怎料,彭石匠聚集了325个石匠,一晚上就将船槽打完。第二天一早,张怀江愿赌服输,将700两银子一并付清。
就这样,艾叶滩有了一条长180米、宽3米、深2米左右的船槽,刚好可以容一船过身。但因船槽较窄,需要借助船篙之力才能顺利过滩。现在船槽两侧留下的大小不一的石孔,便是当年船工过滩时留下的痕迹。除了撑篙,船工利用船槽过滩的技术难度系数也格外高。尤其是涨水的季节,旭水河的水会漫延到石滩上。船行至此,很难分辨石滩与船槽的界限,再加上水力的作用,格外危险。这时候,就需要有经验的船工来准确判断船槽的位置,借助水力一鼓作气,将船精准地冲到船槽里。在当地,还有专门为船工设立的“飙滩节”,供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苦中作乐。, http://www.100md.com(胡慧灵)
西海沱湾,艾叶听滩处
从贡井平桥瀑布出发,沿旭水河岸逆流而上,行进约4千米,就到达了目的地—艾叶古镇。眼前的艾叶古镇,地处缓丘地带,旭水、中溪两河穿境而过。其中,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的旭水河,蜿蜒过一片大石滩后,陡然出现一个近乎90度的转角,形成了旭水河流域最深、最大的沱湾。
这个沱湾被命名为艾叶沱湾,大石滩则取名为艾叶滩。那么,“艾叶”从何而来?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归属西海。女娲补天时,在此处遗落了一片艾草叶子。这片艾草叶子的叶柄源于长土,经过寨子岭延伸到沙塘坝,幻化出了山、河、滩,并在滩河两岸长满艾草。宋代末年清明时节,富荣州(富顺县)的一位才子巡游至此,发现这里艾草遍滩,春深似海,便提议将此地取名为艾叶滩。
, 百拇医药
名称沿用至今的艾叶滩,在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且极具诗情画意。长200余米、宽50余米的艾叶滩,为出露于侏罗系沙溪庙组的浅黄色砂岩,在水流长期冲刷侵蚀作用下,河滩发育为壶穴景观,河岸发育成溶蚀空洞。作为旭水河—釜溪河上的第一大石滩,艾叶滩水流湍急,滩碛繁多。奔腾的旭水河与艾叶滩相逢,水击石上,如银蛇激跳,声传十里,时而清越,时而深沉。
在艾叶听滩,是有声的诗,也是立体的画。
滩坝横街,盐煤转运地
生活远不止诗和远方,还弥漫着眼前的烟火。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艾叶滩就有土著人依傍而居。北周武帝时期(560—578年),大公井开凿后,乡民在旭水河两岸发现咸水。乡民们将打上来的咸水用草木煎熬后,便可以获取原盐,点亮了艾叶滩的盐业生产技能。
, 百拇医药
▲ 古镇街景
到了晚唐时期,旭水河两岸相继挖掘出26口大口径浅盐卤井,处于该流域最大沱湾处的艾叶滩开始承担起原盐外输的功能。与此同时,驿站、食肆也应运而生,艾叶滩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集镇。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随着顿钻技术的产生,旭水河畔天车林立,井灶星布。艾叶滩的制盐工艺也从烧柴草煎盐的1.0版本,升级到烧柴草和燃煤制盐的2.0版本。到了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旭水河上游的荣州开始向贡井输送用以制盐的燃煤。从那时候开始,来自荣州的燃煤,就由人挑马驮水运来到艾叶滩,再从这里分运到各大井灶,艾叶滩开始凸显物资集散地的优势。
迭经元代、明代,贡井地区的盐业发展越发蓬勃,规模也更加宏大,除了原盐和燃煤,竹木油麻、豆粟米炭等生活物资也在此地转运。一时之间,艾叶滩商船浩荡,樯桅如林。
, 百拇医药
但由于艾叶滩石碛繁多,船只在此地驳转显得格外费劲,早期人们往往采用“盘滩过坳”的方式来配合石滩的“卖力演出”。所谓盘滩过坳,就是运煤船、运盐船行至艾叶滩坝时,需要将燃煤、原盐卸下,空船过滩后,再把卸下的货物搬到船上继续水运。而这一系列的操作,都需要一条街来完成水路与陆路的交叠。
这条街,便是古镇的横街子。横街子,是当年艾叶古镇的主街,也是最有盐有味的转运古道。除了晚唐时期拔地而起的食肆、驿站,岁月更迭,横街子两边商铺林立,茶馆、酒馆、豆花店最多。有时候,抬盐工们会在这里等待喊号,喊到的便去抬盐。抬盐是个苦力活,两个人一组,一次大概要抬300斤左右的盐。抬盐工的收入和付出往往不成正比,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横街子的街边才是他们的驻地。没被喊到时,抬盐工会和稍作休整的船工坐在街沿上,咂着小酒,就着焦花生胡吹海扯。据说,当年的横街子上花生壳遍地都是,堆积的厚度都能没过脚踝,走在青石板上还会沙沙作响。
梯级水利,盐运第一滩
, 百拇医药
现在的横街子,喧嚣不在,连滩坝飞过一只鸟的扑棱声,都能在沱湾打好几个旋才肯散去。笔者小心翼翼地走在青石板上,一是怕不慎踩滑,二是怕破坏了这份沉寂。在艾叶听滩,在横街转盐,当年盘滩过坳的场景随风 逝去。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对整个旭水河流域的河滩石级进行了清理,沿著旭水河在重滩、艾叶滩、平桥、中桥、五皇洞5个石碛滩上开凿船槽,其中艾叶滩的船槽保存得最为完好,它的由来也最为奇特。
相传,艾叶滩的船槽是在一夜之间开凿的。在清政府清理河滩前,就有人提出应该开凿船槽,但遭到了当地百姓的强烈反对。百姓认为,艾叶滩是老天赋予的风水宝地,不能开膛破肚。这下当地的船帮着急了,不开船槽,这里的盐运就会一直很艰难,便跑到古佛寺去请求鲁班会石匠们的帮助。谁知,这几百个石匠一鼓作气,在一夜之间就把艾叶船槽造好了。还有一种说法,艾叶的船槽是盐商张怀江与彭石匠打赌的成果。盐商张怀江为了促进盐运发展,找来彭石匠商量开凿船槽之事。张怀江问艾叶滩这样的地形,打槽大概多久能完工,彭石匠带着打赌的口气回答:“如果把修桥剩下的700两银子全部用来打槽,一晚上就可以给你打成。”张怀江以为彭石匠在吹牛,便一口答应了他。怎料,彭石匠聚集了325个石匠,一晚上就将船槽打完。第二天一早,张怀江愿赌服输,将700两银子一并付清。
就这样,艾叶滩有了一条长180米、宽3米、深2米左右的船槽,刚好可以容一船过身。但因船槽较窄,需要借助船篙之力才能顺利过滩。现在船槽两侧留下的大小不一的石孔,便是当年船工过滩时留下的痕迹。除了撑篙,船工利用船槽过滩的技术难度系数也格外高。尤其是涨水的季节,旭水河的水会漫延到石滩上。船行至此,很难分辨石滩与船槽的界限,再加上水力的作用,格外危险。这时候,就需要有经验的船工来准确判断船槽的位置,借助水力一鼓作气,将船精准地冲到船槽里。在当地,还有专门为船工设立的“飙滩节”,供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苦中作乐。, http://www.100md.com(胡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