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1
编号:13794456
紫禁城与“香山帮”(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日 《百科知识》 202021
     我国宫殿建筑历史悠久,并形成独特的体系。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故宫,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辉煌壮丽,驰名中外。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游走在这座庞大的古代建筑群中,心中不免生出种种疑问:北京故宫当年究竟因何而建?是谁规划设计的?它又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

    南京故宫复原图

    

永乐帝立志建新都


, http://www.100md.com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次年七月,朱棣起兵,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克南京,定下一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鉴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考虑到国家兴亡,朱棣认为将国都立在北平(改名为北京)更有优势,并就此进行了极其周密的计划。

    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朱棣遣工部尚书宋礼等分赴各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并征发各地工匠、军士、民丁等“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实际上,工程并未按期顺利进行,历时多年的“靖难之役”对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加上为皇后徐氏建昌平寿陵(1409年)及大规模征战,财政支出大为增加,同时,会通河淤塞日久、漕运困难,朱棣的建宫计划受阻。但此后,北京宫阙的名称已然按南京宫殿更改。

    永乐十四年(1416)八月,为了营建北京大内宫殿,朱棣下令先在北京营建一座西宫,作为北巡时视朝之所,北京城内大规模营建的序幕就此揭开。“初,上至北京,仍御旧宫,及是将撤而新之,乃命工部作西宫,为视朝之所。”其址在太液池之西元隆福、兴圣二宫旧地。永乐十五年(1417年)四月,西宫成。
, 百拇医药
    永乐十五年,开始建造北京大内宫殿,“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弘敞过之”。当时,共建屋8350间。这一庞大的宫殿群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建成,并以迁都北京的形式诏告天下。宫殿在形制上按南京宫殿建“三殿”(奉天、华盖、谨身)、“两宫”(乾清、坤宁)、“五门”等,其余,金水桥,端门,承天门,长安东、西二门皆具,由此奠定了明代北京宫殿的格局。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北京紫禁城新建成的奉天殿(今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紫禁城宫殿正式投入使用,朝廷也迁往北京。此时的朱棣志得意满,表示“足以达英雄之路”。然而,同年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便遭回禄之灾,全被焚毁。次年,乾清宫亦灾。

    直到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始重建“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灾后以奉天门为正朝的状况才得以结束。景泰六年(1455年),紫禁城内增建了御花园。天顺三年(1459年),经营西苑。嘉靖一代,为明朝重建、扩建宫苑的极盛期,共有20余处兴作。其中,嘉靖元年(1522年),修建文华殿,易以黄瓦,凡斋居经筵及召见大臣等项俱御此殿……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十二宫名,东西尽成对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殿”及奉天、文楼、武楼等遭灾;次年,重建奉天门成。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殿”重建竣工,并更名奉天殿为皇极殿、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又因灾重建“二宫”,并建交泰殿、暖殿、披房、斜廊及诸门等。至此,形成完备的明朝北京宫殿。
, http://www.100md.com
    比较北京和南京宫殿的规模和形制,可以看出,北京宫殿无疑承递南京宫殿;但其功能更齐全,规模更大,较南京壮丽多矣。

    从1420年永乐迁都时起,北京紫禁城历经明朝14代皇帝和清朝10代皇帝,至1912年清末宣统退位时止,作为中央政权的中枢所在地长达490余年,共有24位皇帝在此主宰中国的命运。

    

蒯巧匠三代建皇城



    关于北京紫禁城的文献记载可谓汗牛充栋,遗憾的是,独缺当年设计和建造者的有关资料。那是一个“重道轻器”的年代,“匠不入史”。在营造紫禁城的数十万能工巧匠中,能有幸青史留名的屈指可数;至于设计者究竟是谁,更成了历史之谜。

    不过,从一幅明代的宫城图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一二。在这幅中国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图画中,罕见地出现了一个人物的图像:紫禁城承天门(今天安门)下,站着一位身着红袍的官员。历史学家考证,此画为当年献给皇帝的纪功画,画中人物名叫蒯祥,官拜工部侍郎,他与北京紫禁城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 百拇医药
    蒯祥生于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1398年),卒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七年(1481年),是苏州吴县香山(今胥口镇)人。蒯祥出身木匠世家,其父亲蒯福和祖父蒯思明都是知名的香山工匠,洪武年间曾参加南京宫城的建筑营造。年幼的蒯祥也曾随祖父和父亲参与南京的建设工程。

    明代宫城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朱棣即位后,计划迁都北平。如果要迁都,就需要先造好宫殿,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当初营造南京皇城的能工巧匠们。此时的蒯思明已是六旬老人,他深恐自己不能担此重任,便举荐了儿子蒯福。蒯福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木工技艺更是出类拔萃。由蒯福领衔、蒯思明坐镇,天下能工巧匠襄成,建造紫禁城可谓万无一失。就这样,蒯思明携儿子蒯福、孙子蒯祥一起来到了北京城。, http://www.100md.com(陈燕琪)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