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2
编号:13791051
从丝路古贝到美国内战(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5日 《百科知识》 202022
     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是印度,之后,棉花向东由南北两线旅行至中国:南线经东南亚传入云南,北线经西域来到新疆。向西则经过阿拉伯半岛传到欧洲,发现新大陆后,又由欧洲传到美洲。从植物结构的属性上看,棉花不是花,棉花是果实;但棉花也开花,棉花的花蕊为鹅黄,花瓣最初呈乳白色,不久变为深红色,随之枯萎出落成一个青绿的棉桃,棉桃成熟开裂后,便会露出一小团柔软的白色纤维。可不能小看这一小团的白色纤维,因为从药材到蜜源,从衣服原料到医用纱布,从食用油到国防工业,它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重要,所以中国人用最朴素的语言歌颂它:“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在英语世界中,人们称它为“白金”。在北欧神话里,棉花被想象为“树上的羊毛”。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正是棉花的全球旅行,催生了珍妮纺纱机,进而出现了瓦特的蒸汽机,并诞生了全世界第一个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也正是棉花的旅行,刺激了欧洲殖民者的黑奴贸易,引发了随后的美国南北战争,并最终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 百拇医药
    

古贝与白氎,西来棉花的奇异名称



    自人猿揖别,穿衣就成了人类最重要的外形特征。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开篇说:“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虽然都是衣服,但衣料的材质差别很大,上层人士多着丝绸,丝绸光滑且垂性好,普通百姓则多着葛、麻、苎麻一类的粗纤维衣服,以遮羞避寒。相比丝绸,葛麻类的服饰手感粗糙,亲肤性差,并不是理想的衣料。

    从生产方式来看,丝绸的产生需要种桑养蚕,抽丝剥茧,织线成衣,程序复杂,成本高昂。而苎麻等植物的产量高,也容易抽取纤维进行衣服制作,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这也只能是普通人衣料的选择。沈从文先生在《从文物中所见古代服装材料和其他生活事物点点滴滴》一文中指出:“(中国)商代已能织出极薄的绸子,也能织出有花纹的锦缎,但较多人的身上,大致还是穿本色麻葛或粗毛布衣服。”

    随着张骞凿空西域,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交融,南北朝时,一种叫“古贝”或“白氎(音叠)”的奇异衣料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中,隐约宣告着一场衣料革命的到来。《宋书·夷蛮传·诃罗单国》中记载:“元嘉七年(430年),遣使献金刚指环、赤鹦鹉鸟、天竺国白氎古贝、叶波国古贝等物。”在这份诃罗单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向南朝刘宋政权进贡的礼单中,古贝地位重要、分量突出。古贝是什么呢?《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一书中解释说:“古贝者,树名也,其花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布与紵布不殊。”很明显,这就是对棉花的描述。从诃罗单国朝贡的古贝的来源看,既有天竺(古印度)产的,也有叶波国(今印尼爪哇岛)产的,说明當时棉花已经由印度旅行到了东南亚地区,并有了本地的种植和纺织品。
, 百拇医药
    东南亚国家种植棉花和以棉织布的信息,在南北朝之后中国的史籍中并不少见。如《隋书·列传》中记载:“南蛮真腊国(今柬埔寨),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属国也……王着朝霞古贝,瞒络腰腹,下垂至胫,头戴金宝花冠,被真珠璎珞,足履革屣,耳悬金珰。常服白氎,以象牙为屩。”《旧唐书·西南蛮》中则记载:“(林邑国,今越南南部)王著白与古贝,斜络膊,绕腰,上加真珠金锁,以为璎珞,卷发而戴花。”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林邑国》中也记载:“其王戴金花冠,形如章甫,加璎珞,出则乘象,吹螺击鼓,罩古贝伞,又以古贝为幡旗,则王者之饰也。”对于林邑国古贝还专门解释道:“古贝,树名也,其花成如,毛抽以绩纺做布,洁白与紵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斑布也。”

    在这些记载中,人们用华丽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赞扬、描述这种新奇的衣料,对这些从遥远地域旅行而来的古贝和白氎不吝笔墨。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时的衣料来源只有两个极端:一个是高贵舒适的丝绸,一个是低廉硌人的葛麻。这两者之间如能出现一个既舒服贴身又造价便宜的材料,当然值得人们的关注和鼓吹。
, http://www.100md.com
    从时间上来看,西北是棉花最早进入中国并植根的地区。《梁书·西北诸戎传》中记载:“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名曰白氎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高昌国即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从史料记载来看,这里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实现了棉花种植和商业化的棉布生产,生产的棉布不仅自用,还流入商品市场,这说明棉布产量不低,而且工艺精良。唐初,玄奘法师西游至于阗国(今新疆和田)时,就发现当地人“少服毛褐毡裘,多衣絁紬白氎”。西北苦寒,最早的冬日衣料只能靠兽皮,而棉花的引种,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此,《新唐书》中注解道:“古贝,草也,缉其花为布,粗曰贝,精曰氎。”换言之,白氎就是白色的棉布。

    杜晓莉博士在《从“棉花”的异译看它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一文中认为,“吉贝”是从梵语Karpasa音译而来的,“白氎”是波斯语Pambak dip的音译。对棉花及棉制品的不同称呼体现了棉花旅行路线的不同。一般而言,称来自南方的木本棉及其制成品为“吉贝”,形近而讹,“吉贝”又写作“古贝”。

    从地理位置来看,西域高昌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是西方思想、器物、人员留驻及中转的重要节点,也是西域最重要的佛国之一。佛教诞生于印度,印度又是棉花的故乡,早期佛经中就有不少关于棉花的记述,如东汉迦叶摩腾翻译的《佛说二十四章经》中就有“吾视诸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砾石,视氎素之服如弊帛”的描述。所以在早期中印文化交流中,棉花很可能随着佛教的流传先被带到这里种植,然后纺线、织布,再送往内地。就行政管理而言,高昌是在唐朝的疆域之内,唐朝对高昌的征服肯定大大刺激了它的棉花生产,成为唐代及以前温暖中国西北人民的衣料来源。, 百拇医药(刘小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