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2
编号:13790697
皤滩古镇里的盐与光(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5日 《百科知识》 202022
     南宋淳熙九年 (1182年),朱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兼主管台州崇道观,慕名遣子从学于桐江书院,并手书“桐江书院”“鼎山堂”两匾赠与桐江书院。清光绪年间《板桥方氏宗谱》还收录一首据传为朱熹所作的《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仙居儒学由此兴盛,学者文人辈出,科举登榜者激增,仅南宋时期,进士及第的就有4人,舉人、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让方氏家族乃至整个皤滩光耀的桐江书院,却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入侵的倭寇掠劫后烧毁。直到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方干后裔方作梅、方维平等人牵头,才得以在原址上重建。
, 百拇医药
    如今,走进桐江书院正门,经过天井为三间的拜师堂,两侧为厢房,穿过拜师堂又为天井,走上三级台阶,才到讲学殿。在讲学殿前步石柱的内侧刻有一副楹联—“祖德流芳众传道学,孙族挺秀士烈贤书”,道出了皤滩的所有门堂荣光。

    

盐定江山,探唐灯华光



    门堂的荣光使古街更加厚重,而街道两旁挂着的各色花灯也为皤滩点睛。随着各大埠头的繁荣昌盛,在皤滩中转的货物除了食盐、布匹、山货,还有源源不断的纸张。纸张供应的方便,为皤滩花灯的产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皤滩花灯,全名“针刺无骨花灯”,源于唐朝,故被当地百姓称作“唐灯”。唐太宗曾下诏,每年仙居需进贡十对 “皤滩花灯”,寓意“十全十美”。唐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也延续这一传统,各以十对花灯进贡。据文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这里民间就曾举办过盛大的闹花灯活动,灯展也随之成为当地的标志之一。
, http://www.100md.com
    有着“海灯明珠”标签的皤滩花灯,因其造型制作方法在国内的花灯中独树一帜,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整个花灯不用一根骨架,只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粘贴接合,再盖上全用绣花针刺出花纹图案的纸片,经过制图、配胶、灯纸制作、烫纸、剪样、装订、凿花、刺绣、竖灯、组装、装饰等13道工序制作而成。尤其是用针刺孔这一步,格外耗时。用针代替笔,在层层叠叠的纸片上扎出小孔,绘制出图案花样,利用每条棱来作整个花灯的支撑骨架,粘贴好后还要加热,让它更紧密更牢固,经过熨烫过后再组装。一个六角面的花灯每一面都由三层胶和四层纸粘贴而成,熟练的匠人也要历时12天才能做一盏。

    目前,皤滩花灯有80多个花色品种,陆续抢救恢复了27种造型,主要的造型有两类:象形类的荔枝灯、菊花灯、绣球灯、宝石灯、花瓶灯、花篮灯等;吉祥寓意类的龙凤灯、十二生肖灯、喜庆灯、状元灯等。无论是哪种造型的皤滩花灯,都能在黑夜里点亮古镇,“唐宋元明清,从古游到今”,让你感受这华灯初上的古镇美景。

    踩在古镇的鹅卵石街道,留心着耳边传来的童谣:“高高抬,低低抬,皤滩街,接龙来。”真实的触感与声音,让留在光圈里的皤滩与千年前斑驳的盐渍构成了“地上的盐”与“世上的光”。皤滩的盐与光都随着烈日融化进岁月里,只待夜夜流光相皎洁。, http://www.100md.com(胡慧灵)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