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2023
编号:13789927
张衡的地动仪是否存在(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 202023
    

    提起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大多数人是通过中小学的教科书了解到张衡及其地动仪的,但是由于没有实物流传于世,从古至今一直有人对地动仪是否真的存在表示怀疑。

    

教科书里的张衡与地动仪



    张衡(78—139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在数学、史学、地理学、机械发明等方面均有贡献,曾经担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说他是天文学家,是因为他是汉代“浑天说”的集大成者,曾经发明浑天仪,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著作;说他是文学家,是因为他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著有《二京赋》《归田赋》等名作。

    在中小学教科书中,一直不乏与张衡及其成就有关的课文。人民教育出版社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曾经有一篇课文名为《数星星的孩子》,文中说张衡小时候数星星,观察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转。在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都收录了南北朝时期范晔《后汉书》中的《张衡传》,这篇文章不但介绍了张衡的生平事迹、主要成就,还着重介绍了其候风地动仪。张衡还是历史教科书的常客。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出版过一套小学历史教科书,上册封面配图就是被复原的张衡地动仪的模型照片。人民教育出版社旧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也介绍了张衡的地动仪及其对陇西地震的反应,还附上了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如下图)。
, 百拇医药
    ▲ 人教社旧版历史教科书中的模型图参照的是王振铎的设计

    2017年以后,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新版的中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教科书,统筹安排相关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教科书指出,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还提到该发明入选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让学生搜集地动仪复原模型相关资料的习题;在2019年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提到候风地动仪被誉为“制作侔造化”。

    

史书中的张衡与地动仪



    对于张衡及其地动仪的记载,世人引用较多的是范晔所著《后汉书》,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曾经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张衡传》一文。这篇文章提到,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时间是阳嘉元年,也就是132年,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顺帝刘保。关于地动仪的形制,文章多有描述,如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大约1.9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的盖子中央有凸起,形似酒尊,有篆文山龟鸟兽纹饰。仪器里面在中央有一根大柱子,与八方相连,内设机关;仪器外面有八条龙,龙嘴里含着铜丸,每条龙下面蹲着一只蟾蜍,张着嘴等着接掉下来的铜丸。如果有地动,仪器振动引发机关,龙嘴吐出铜丸被蟾蜍接住,声音非常响亮。地动仪的妙处在于,如果一条龙机关发动,另外的七条并不会受影响,由此可以判断地震发生的方向。文章还记载了一次陇西地震与地动仪发作的关联。此外,在《后汉书·顺帝纪》篇章中也有“史官始作候风地动铜仪”的记载。
, 百拇医药
    除了范晔的《后汉书》,还有其他史书也对张衡及地动仪作了记载。西晋司马彪所著《续汉书》比《后汉书》成书要早,相关内容比《后汉书》多了“施关发机”等字,还有一些表述略有差异。不过《续汉书》已经遗失,只是散见于《太平御览》等古书中。东晋袁宏的《后汉纪》成书也比《后汉书》早,但比《续汉书》晚。袁宏的记载有多处与范晔的不同,比如没有“候风”两个字,没有说陇西地震的案例,還有多处表述差异。学界一般认为范晔关于张衡及其地动仪的记载受到了袁宏《后汉纪》的影响。

    通过对上述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张衡发明制作了地动仪是比较可信的,地动仪的外观也是比较清楚的—形似酒尊、上下两部分、盖子中央凸起、有八条龙、下面对应八只蟾蜍。但外观和内部结构的细节却是不清楚的。从外观来说,汉代酒尊的形状也并非完全统一,地动仪到底像哪种酒尊呢?是上下一样粗,还是上粗下细呢?八条龙是整条的,还是只有龙头露在外面?蟾蜍相对于尊体是朝外蹲着,还是朝内蹲着?龙嘴与蟾蜍的嘴相对位置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未知的。再说内部结构,现存的史料只说“中有都柱,傍行八道”,而且“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但中间的柱子到底什么样,多粗多细,是立柱还是悬柱?柱子跟八条龙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关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没有详细描绘,更没有插图,这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由于不清楚内部机关,也就无法推知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最大的遗憾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都没有发现地动仪的实物,因此也引起一些人的质疑。
, http://www.100md.com
    

地动仪的复原



    地动仪如此精妙,吸引了不少学者尝试复原。比较早的复原有以下几个案例,学者们都提出了设计图,但没有开展实物复原工作。

    1875年,日本学者服部一三绘制了地动仪复原图,但只有外形,没有内部结构,更没有复原实物。这张图的影响很大,1931年,北平鹫峰地震研究室曾据其临摹绘制,地质学家李善邦的文章中也记录过该图,后来这篇文章被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发现,这张图也进入了他那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1936年伦敦科学博物馆出版的《应用地球物理学专刊》也发表过一张与服部一三设计非常相似的地动仪复原图。1883年,英国学者米尔恩也画了地动仪复原图,同样没有复原实物,米尔恩当时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担任地质矿物学教授,后来曾发明水平地震仪,是现代地震学的开创者之一。1917年,建筑师吕彦直在《科学》杂志发表了地动仪的复原图,也只是一个外形设计图,且与米尔恩的有些相似,细节有所不同。, 百拇医药(付雷)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