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中的“牛”(2)
天牛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触角极长,一般长度都在10厘米左右,比自己的身体还要长,有的种类几乎达到体长的5倍。它们还有一双很大的肾形复眼,发达的口器强而有力,可以有效地咬啮植物。在它们的胸部两边长有尖尖的刺,能够保护自己。它们还有3对很长的足,能攀援树干。
不过,雌雄天牛在体形大小、触角长度、行动的灵活性、活动能力及飞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一般雄性体形较小,触角长而美观,行动灵活,飞翔能力较强且持久。而雌性体形较大,腹大身宽,触角短,行动笨拙迟钝,飞翔能力也远不如雄性。
天牛活动的时间在不同种类之间也有所不同,有的在白天活动,有的则在晨昏活动,或者完全在夜晚活动,一般常见于林区、园林、果园等处。天牛飞行时鞘翅张开不动,由内翅扇动,发出“嘤嘤”之声。天牛的幼虫还能利用身体的硬化部位—前胸背板和臀板摩擦或敲击树干里的“隧道”壁而发出声响,用来警告其他幼虫躲避敌害。
虎天牛的样子与人们熟悉的天牛差別很大,无论从大小、形状、色彩还是其他方面来看,它都很像胡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虎天牛的一种拟态本领。因为胡蜂有尖利的毒针,各种动物对其都是怯而远之。而虎天牛在自然界中并不是什么厉害角色,于是就“拉大旗作虎皮”,目的是为保护自己。
, 百拇医药
此外,名字中带“牛”的昆虫还有牛头巨蜣螂、牛头曦粪金龟以及善于寄生在天牛幼虫身上的天牛茧蜂等。
牛鼻鲼是为数不多的名字中带“牛”的鱼类之一,因其头部两边有像牛鼻子的构造而得名,隶属于鲼形目、牛鼻鲼科、牛鼻鲼属,共有10种,我国有2种:海南牛鼻鲼和爪哇牛鼻鲼。牛鼻鲼属于软骨鱼类,均分布于热带及暖温带沿岸浅海区。它们的身体庞大,两个长长的、突出的胸鳍前缘与巨大的半球形头部连成菱形的体盘,体宽可达2米左右,接近其长度的2倍。圆形的眼睛位于头两侧;鼻孔距口很近,具鼻口沟;口宽大;还有一个背鳍和一个细长如鞭的尾,没有尾鳍。它们的背面为灰褐色带蓝色,腹面白色,头部及胸鳍前腹面散布有不规则的蓝色斑块。有的种类以其大规模群体长途迁徙而著名,最多时可聚集1万多头。在大西洋,它们通常是在春末向北迁徙,于秋后再返回向南迁徙;在墨西哥湾地区则按照顺时针方向从佛罗里达西部向尤卡坦半岛附近游动。
, 百拇医药
▲ 牛鼻鲼
长角牛鱼、牛角是角箱鲀的俗称。它们隶属于鲀形目、箱鲀科、角箱鲀属,共有3种,包括角箱鲀、棘背角箱鲀和福氏角箱鲀,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它们的体长一般为10~25厘米,最长可达50厘米,身体被硬骨板包裹,大致呈五棱的箱形,在背鳍和臀鳍后方闭合,有发达的尾鳍。眼上方有一牛角状前向的长棘是其俗称的由来。在尾柄下缘也有极度延伸的棘状突起。它们的体色多变,但多为草黄色,腹部白色,体甲和尾柄上散布有褐色圆斑。它们属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的近海底栖鱼类,通常用背鳍、臀鳍慢慢地游动,主要以多毛类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甲壳类、贝类等为食。当受到惊吓时,它们的体表皮膜上就会释放出毒素。
在我国古籍中也提到过 “牛鱼”。例如,晋代张华《博物志》卷十称:“东海有牛鱼,其形如牛,引其皮悬之,潮水至则毛起,潮退则毛伏。”其实,这些古籍中所说的“牛鱼”指的都是分布于黑龙江流域一带的鳇鱼,而非海鱼。
, 百拇医药
牛蛙是最著名的“牛名”两栖动物,也叫非洲牛箱头蛙,因其体形硕大,而且雄性的鸣声嘹亮,很像牛叫,因而得名。它是最大的蛙类,体长可达20厘米。它的身体主要为褐色,有绿白色斑纹,外形大体上与其他蛙类相似,但十分粗壮。牛蛙的眼距比较大,不能形成双目视觉,所以对静止的物体似乎总是“视而不见”,在自然状况下很少吃静止的食物,但对于活动的猎物却十分敏感。它多在夜间摄食,通常隐伏不动,待猎物接近时才突然跃起,用翻卷伸出的长舌将其捕获。它的后腿肌肉发达,能跳到1米多高,因此经常可以捕捉到飞行的昆虫。
▲ 角箱鲀
牛蛙食量大,食性广,而且贪食,堪称蛙类家族中的“暴龙”,其猎物包括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螺类等软体动物,以及小型的鱼类、龟类、鳄类、蛇类、鸟类,甚至小型兽类等多种脊椎动物。牛蛙的原产地在非洲东南部一带,由于其捕食、繁衍等方面的特点,牛蛙作为外来入侵物种,是极其危险的,故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危害的入侵物种之一。
, 百拇医药
两栖动物中还有牛眼蛙、牛舌响蟾、牛顿石蛙和金牛卵齿蟾等“牛名”物种。其中,分布于马达加斯加的牛眼蛙和分布于中美洲的金牛卵齿蟾等都是因为眼大如牛而得名。牛眼蛙除了头部上方正常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两侧,也有着两个与眼睛一模一样的花纹。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防御办法,因为捕食者对眼睛最为敏感,它们一看到眼睛,第一反应就是被对方发现了,从而造成短暂的惊吓,这样牛眼蛙就有机会逃跑了。
蛇类中的牛蛇,如黑唇牛蛇等,是产于北美洲的游蛇科动物,栖息于平原、草原、沙土地、半沙漠和农田等地带。它们躯体粗壮,头小体长,典型体色为棕黄色或奶油色,也有褐色、红褐色的斑块。它们用自身大的鼻鳞来挖洞,或是利用哺乳动物的洞穴、树洞等处栖居。由于遇到危险时常发出与牛的鼻息声类似的声音,并将其尾猛烈地颤动,故它们常被误认为响尾蛇。
在鸟类中,牛背鹭特别喜欢伴随牛群活动,有时还飞到牛背上,因此得名。灰褐色水牛的背上站着雪白的牛背鹭也常常成为田园风光中的典型图画。笨重的水牛身上散发出的气味,能够招来嗅觉灵敏并以牛血液为食的牛虻等昆虫,而且牛在移动时把草丛内的蝗虫等也赶了出来,这些昆虫几乎都是牛背鹭的猎物。因此,牛与牛背鹭之间形成了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给双方的生存都带来了好处。, 百拇医药(李湘涛 杨红珍)
不过,雌雄天牛在体形大小、触角长度、行动的灵活性、活动能力及飞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一般雄性体形较小,触角长而美观,行动灵活,飞翔能力较强且持久。而雌性体形较大,腹大身宽,触角短,行动笨拙迟钝,飞翔能力也远不如雄性。
天牛活动的时间在不同种类之间也有所不同,有的在白天活动,有的则在晨昏活动,或者完全在夜晚活动,一般常见于林区、园林、果园等处。天牛飞行时鞘翅张开不动,由内翅扇动,发出“嘤嘤”之声。天牛的幼虫还能利用身体的硬化部位—前胸背板和臀板摩擦或敲击树干里的“隧道”壁而发出声响,用来警告其他幼虫躲避敌害。
虎天牛的样子与人们熟悉的天牛差別很大,无论从大小、形状、色彩还是其他方面来看,它都很像胡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虎天牛的一种拟态本领。因为胡蜂有尖利的毒针,各种动物对其都是怯而远之。而虎天牛在自然界中并不是什么厉害角色,于是就“拉大旗作虎皮”,目的是为保护自己。
, 百拇医药
此外,名字中带“牛”的昆虫还有牛头巨蜣螂、牛头曦粪金龟以及善于寄生在天牛幼虫身上的天牛茧蜂等。
鱼类中的“牛”
牛鼻鲼是为数不多的名字中带“牛”的鱼类之一,因其头部两边有像牛鼻子的构造而得名,隶属于鲼形目、牛鼻鲼科、牛鼻鲼属,共有10种,我国有2种:海南牛鼻鲼和爪哇牛鼻鲼。牛鼻鲼属于软骨鱼类,均分布于热带及暖温带沿岸浅海区。它们的身体庞大,两个长长的、突出的胸鳍前缘与巨大的半球形头部连成菱形的体盘,体宽可达2米左右,接近其长度的2倍。圆形的眼睛位于头两侧;鼻孔距口很近,具鼻口沟;口宽大;还有一个背鳍和一个细长如鞭的尾,没有尾鳍。它们的背面为灰褐色带蓝色,腹面白色,头部及胸鳍前腹面散布有不规则的蓝色斑块。有的种类以其大规模群体长途迁徙而著名,最多时可聚集1万多头。在大西洋,它们通常是在春末向北迁徙,于秋后再返回向南迁徙;在墨西哥湾地区则按照顺时针方向从佛罗里达西部向尤卡坦半岛附近游动。
, 百拇医药
▲ 牛鼻鲼
长角牛鱼、牛角是角箱鲀的俗称。它们隶属于鲀形目、箱鲀科、角箱鲀属,共有3种,包括角箱鲀、棘背角箱鲀和福氏角箱鲀,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它们的体长一般为10~25厘米,最长可达50厘米,身体被硬骨板包裹,大致呈五棱的箱形,在背鳍和臀鳍后方闭合,有发达的尾鳍。眼上方有一牛角状前向的长棘是其俗称的由来。在尾柄下缘也有极度延伸的棘状突起。它们的体色多变,但多为草黄色,腹部白色,体甲和尾柄上散布有褐色圆斑。它们属于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的近海底栖鱼类,通常用背鳍、臀鳍慢慢地游动,主要以多毛类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甲壳类、贝类等为食。当受到惊吓时,它们的体表皮膜上就会释放出毒素。
在我国古籍中也提到过 “牛鱼”。例如,晋代张华《博物志》卷十称:“东海有牛鱼,其形如牛,引其皮悬之,潮水至则毛起,潮退则毛伏。”其实,这些古籍中所说的“牛鱼”指的都是分布于黑龙江流域一带的鳇鱼,而非海鱼。
, 百拇医药
两栖动物中的“牛”
牛蛙是最著名的“牛名”两栖动物,也叫非洲牛箱头蛙,因其体形硕大,而且雄性的鸣声嘹亮,很像牛叫,因而得名。它是最大的蛙类,体长可达20厘米。它的身体主要为褐色,有绿白色斑纹,外形大体上与其他蛙类相似,但十分粗壮。牛蛙的眼距比较大,不能形成双目视觉,所以对静止的物体似乎总是“视而不见”,在自然状况下很少吃静止的食物,但对于活动的猎物却十分敏感。它多在夜间摄食,通常隐伏不动,待猎物接近时才突然跃起,用翻卷伸出的长舌将其捕获。它的后腿肌肉发达,能跳到1米多高,因此经常可以捕捉到飞行的昆虫。
▲ 角箱鲀
牛蛙食量大,食性广,而且贪食,堪称蛙类家族中的“暴龙”,其猎物包括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螺类等软体动物,以及小型的鱼类、龟类、鳄类、蛇类、鸟类,甚至小型兽类等多种脊椎动物。牛蛙的原产地在非洲东南部一带,由于其捕食、繁衍等方面的特点,牛蛙作为外来入侵物种,是极其危险的,故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危害的入侵物种之一。
, 百拇医药
两栖动物中还有牛眼蛙、牛舌响蟾、牛顿石蛙和金牛卵齿蟾等“牛名”物种。其中,分布于马达加斯加的牛眼蛙和分布于中美洲的金牛卵齿蟾等都是因为眼大如牛而得名。牛眼蛙除了头部上方正常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两侧,也有着两个与眼睛一模一样的花纹。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防御办法,因为捕食者对眼睛最为敏感,它们一看到眼睛,第一反应就是被对方发现了,从而造成短暂的惊吓,这样牛眼蛙就有机会逃跑了。
蛇类中的牛蛇,如黑唇牛蛇等,是产于北美洲的游蛇科动物,栖息于平原、草原、沙土地、半沙漠和农田等地带。它们躯体粗壮,头小体长,典型体色为棕黄色或奶油色,也有褐色、红褐色的斑块。它们用自身大的鼻鳞来挖洞,或是利用哺乳动物的洞穴、树洞等处栖居。由于遇到危险时常发出与牛的鼻息声类似的声音,并将其尾猛烈地颤动,故它们常被误认为响尾蛇。
鸟类中的“牛”
在鸟类中,牛背鹭特别喜欢伴随牛群活动,有时还飞到牛背上,因此得名。灰褐色水牛的背上站着雪白的牛背鹭也常常成为田园风光中的典型图画。笨重的水牛身上散发出的气味,能够招来嗅觉灵敏并以牛血液为食的牛虻等昆虫,而且牛在移动时把草丛内的蝗虫等也赶了出来,这些昆虫几乎都是牛背鹭的猎物。因此,牛与牛背鹭之间形成了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给双方的生存都带来了好处。, 百拇医药(李湘涛 杨红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