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脑囊虫病杀虫治疗期的观察及护理
第1页 |
参见附件(268KB,2页)。
【关键词】 脑囊虫病;吡喹酮;护理
脑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即囊尾幼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神经性疾病,占囊虫病的52%~85%[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因囊尾幼在脑内的寄生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出现多种症状,可引起脑膜炎、颅内水肿、颅内高压、癫痫发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我科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00例脑囊虫病,进行杀虫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2岁,病史最长30年,最短10天;经颅脑CT或MRI扫描,脑脊液囊虫免疫学试验, 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有脑的症状和体征,如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等,并排除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脑损害。②脑脊液囊虫免疫学试验阳性。③头颅CT扫描显示有典型的囊虫改变[2]。100例中有50例合并肠内寄生绦虫,曾经由粪便中排出过白色节片,有35例患者出现脐周隐痛不适、纳差、恶心、消化不良、轻度腹泻、肛门瘙痒;有15例患者食欲好,有饥饿感,但体重减轻,消瘦、体力差;10例症状不明显,可能与感染虫数少有关。82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并且反复发作;1例合并眼囊虫。
2.治疗方法 采用口服吡喹酮进行治疗,具体方案为:吡喹酮:50 mg/kg,3次/d,根据药物反应逐渐加量,7天为1疗程,2个月后开始第2疗程,服药4个疗程后停药,6个月后CT扫描复查。100例全部完成治疗,治愈90例,复发10例。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由于头痛、癫痫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且需要次反复治疗,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使患者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甚至失望的心理,他们都期盼医护人员尽快治好疾病,减轻他们的身心痛苦。同时不同程度的担忧杀虫治疗期间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疾病的预后。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耐心解释治疗方法和效果,使患者对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不良反应有思想准备,并请已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教,消除其顾虑紧张心理,使其配合治疗并对治疗充满信心。
2.服杀虫剂前的准备 ①有肠内寄生绦虫的患者,先驱虫再服杀脑囊虫的药物,驱虫采用甲苯咪唑300 mg,每日2次,连服3天,空腹时给药。服药期间注意防止患者恶心、呕吐,以免孕节片反流至胃或十二指肠,使孕节片内虫卵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孵出六钩蚴,引起新的自身感染,引发新的囊虫病。同时,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虫卵污染手和食物。注意观察粪便中有无虫体排出,本组50例患者粪便中均有大量虫体节片排出,1周后留取大便标本送验,涂片检查结果均无虫卵排出,后开始服杀脑囊虫的药物。②有脑室梗阻或并有眼囊虫者应先行脑室内引流术或手术,再服用杀虫药 。 因活虫被杀死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加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必须先行手术摘除囊虫[3]。本组1例眼囊虫患者转眼科,在局部麻醉下行囊虫摘除术。术后标本病理结果证实为囊尾蚴,术后2周转回我科接受杀虫治疗。③癫痫频繁发作时,注意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咬伤、跌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先进行抗癫痫治疗2周后,待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再开始服杀虫剂治疗。④患者服用杀虫剂前应常规行腰穿测量颅内压力,当颅内压力<200 mmH2O时,即开始服药,当颅内压力>200 mmH2O时,先行降颅内压处理,常规应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加重。
3.服杀虫剂期间的观察及护理 ①严格执行医嘱:按规定时间给药,剂量要绝对准确,吡喹酮一般于8 AM、12 AM、4 PM各给一次药,待患者服药后才能离开。服药后死亡的囊尾蚴可引起严重急性炎症反应,如脑水肿或颅内压急骤增高,可导致脑疝[4],因此应嘱患者卧床休息,禁止外出,以免发生意外。注意服药间隔时间要准确,以降低毒副作用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②严密观察颅内压变化:颅内压增高是最常见又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患者出现头痛加剧、头胀、眼花、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脉搏缓慢、意识障碍,提示有颅内压增高,此时应立刻报告医生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给脱水降压处理,使用甘露醇加压静脉滴注时,护士不可离开患者,须严密观察,防止空气栓塞及药液外漏。本组86例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③发热:本组20例患者服药后出现低热,其原因可能是吡喹酮作用于虫体引起大量的抗原释放刺激机体所致,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低热一般不作特殊处理,如体温高于39℃时,给予物理降温酒精擦浴,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④其他不良反应:本组6例患者服药后出现全身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给扑尔敏口服后症状消失。另有20例发生不同程度ALT增高和胆红素增高,因此,应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观察皮肤黏膜、巩膜及尿液颜色的改变,同时遵医嘱给予保肝药物。
4.健康教育 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由于我地区及周边地区部分群众有吃生猪肉的不良饮食习惯,故脑囊虫病发病率高。为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发生此病的原因,我们有责任进行认真细致的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工作,讲清本病的发生是由于不良的卫生习惯及食用烹调方法不当的猪肉,使绦虫的幼尾侵入机体寄生于脑组织而引起人畜共患疾病,告诫他们注意讲究卫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生猪肉及未煮熟的猪肉,不吃未经卫生防疫部门检查的猪肉。享饪时,将切生肉、熟肉的菜刀、砧板分开使用,防止污染,更不能吃含囊尾蚴(俗称“米猪肉”)的猪肉,防止再感染。指导他们改变养猪方式,提倡圈养,人厕和猪圈分开,根除猪肉绦虫感染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15-717.
[2]张永福,李洪伟,黄文成,等.脑室囊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寄生虫学寄生虫病杂志,1993,11:255.
[3]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01.
[4]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
(编辑:潘明志)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内科,广西百色 5330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