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48884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新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425KB,3页)。

     陈倍楚(综述) 许志恩(审校)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脑梗死;神经保护作用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201-03中图分类号:R 743.3305文献标识码:A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三大疾病之一,长期以来对其造成神经细胞的死亡尚未见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脑组织梗死后,如何促进梗死区内神经细胞再生,是促进患者神经系统各项功能改善乃至完全恢复的关键。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体内重要的造血调节因子。自G-CSF分子克隆和基因合成成功以来,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粒细胞减少症、骨髓移植及预防感染等治疗。近年来,中外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性研究中证实了G-CSF在急性脑梗死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在临床应用中逐步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本文对G-CSF的生物学的作用、临床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一、G-CSF及其重组的生物学作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体内一种多肽链的细胞生长因子,可特异地调节粒系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能增强成熟粒细胞的功能,对机体的防御系统有重要意义。人G-CSF是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子量为17.9—21.8 KD,编码G-CSF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上,其蛋白质由175个氨基酸组成[1]。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是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利用DNA重组技术在G-CSF基酸序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N末端蛋氨酸而成,生物学活性与天然G-CSF相同[2]。G-CSF广泛存在体内组织和血循环中,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和骨髓间质细胞产生,此外还可由多种转化或非转化的细胞产生。G-CSF的生物学作用是通过与效应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G-CSF receptor)结合而产生的。G-CSF与G-CSFR结合后,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3]:使干细胞增殖,并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加;增强多核细胞的吞噬活性及杀菌功能;加强依赖抗体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增加多核细胞的有关代谢增加;促进多核细胞、单核细胞趋化作用,使之向产生G-CSF的感染灶聚集。 rhG-CSF作用于骨髓中性粒细胞系造血前体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并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和释放,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自1991年在美国首先上市,近年来在我国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主要临床应用的有:①用于骨髓移植治疗免疫性疾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应用rhG-CSF将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至外周血,并经采集、分选等处理后重新回输患者,使其造血和免疫重建。Sun等[4]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单倍体HLA配对的自体同源性干细胞移植,能够阻止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进展,提高恶性血液疾病的存活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②用于各种肿瘤,如急性白血病的化疗和严重粒细胞减少症。Gomez等[5]在化疗后的病人中使用了rhG-CSF予支持治疗,研究证明其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