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500654
对新生儿血液标本不同采集部位的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日 《右江医学》 2007年第4期
     【关键词】 新生儿;血液标本;采血部位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28-02

    中图分类号:R 722.472

    文献标识码:B

    新生儿出生后血液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血管细,血管充盈度差[1],穿刺难度大,且经常出现溶血、凝血、出血不畅,有血泡等现象,影响血标本质量延误检查,或因采血标本量不足而需重新穿刺,给患儿增加不必要的痛苦。笔者对2004年元月~2006年6月,在我院儿科因病需要采血检验的300例新生儿,选择不同部位穿刺采血,并对其一次穿刺功率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最佳穿刺部位,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痛苦。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一般资料 300例新生儿,其中男160例,女140例,随机分为4组,即头皮动脉组、股静脉组、头皮静脉组、手背静脉组各75例。头皮动脉组中,男41例,女34例,胎龄30~39周,平均36.70±2.71周,日龄1 d~23 d,平均12.80±8.40 d,出生体重1000~3450 g,平均2720±917.48 g;股静脉组中,男40例,女35例,胎龄30~39周,平均36.2±2.94周,日龄1 d~23 d,平均13.21±8.42 d,出生体重1115~4500 g,平均2801.50±893.76 g。头皮静脉组中,男39例,女36例,胎龄30~39周,平均36.80±2.94周,日龄1 d~26 d,平均13.30±8.69 d,出生体重1050~4400 g,平均2785±912.89 g。手背静脉组中,男40例,女35例,胎龄30~40周,平均36.90±3.18周,日龄1 d~28 d,平均13.10±6.05 d,出生体重1116~4490 g,平均2891.60±1071 g。各组患儿性别、日龄、体重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2.物品准备 一次性5~10 ml注射器,一次性负压针、负压试管,皮肤消毒用物,无菌棉球。

    3.穿刺法

    (1)头皮动脉穿刺法:患儿仰卧位或侧卧位,操作者位于患儿近侧,选择动脉,以清楚触摸到动脉搏动最有力之处为准,用5%碘伏常规消毒穿刺处皮肤,左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其余三指和手掌固定头部,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针头与皮肤成5°角快速进皮肤后变换手法,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针头沿血管平衡进针,见有回血后用胶布固定针柄,将负压针刺入负压试管,抽取所需血液标本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按压皮肤及血管穿刺点5 min以上。

    (2)头皮静脉穿刺法:主要选择颞浅静脉、前额静脉、耳后静脉。穿刺方法与头皮动脉穿刺方法相同。

    (3)股静脉穿刺法。股静脉穿刺法按陆青梅的股静脉斜穿法进行[2]
, 百拇医药
    (4)手背静脉穿刺法。方法:将小儿腕关节内屈成120°角,掌指关节内屈成90°角,操作者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呈环状握住小儿腕关节上方及手指,常规消毒手背皮肤,右手拇指及食指持针翼针头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呈2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血管,穿刺成功后,将负压针刺入负压试管,抽取所需血液标本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5 min。

    4.评价标准 按进针1次即获得所需采血量为成功标准。

    5.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果

    四组新生儿不同部位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χ2=117.90,P, 百拇医药(黄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