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07年第6期
编号:11518228
非典型性心肌梗死23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杨 舟
第1页

    参见附件(199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23例非典型性心肌梗死为A组,55例典型性心肌梗死为B组,对比两组临床特点。 结果 两组的梗死部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确诊时间长于B组(P<0.01),误诊率、病死率高于B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或0.01)。结论 非典型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人,确诊时间晚,误诊病例多,住院病死率高。

    【关键词】 非典型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643-02中图分类号:R 654.2文献标识码:A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重症。典型的AMI诊断一般无困难,然而我国有1/3~1/4症状不明显[1]。给临床的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现分析我院收治的23例非典型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认识。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选自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确诊AMI患者78例。 AMI的诊断参照1997年WHO标准:①冠心病易患因素。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③典型的心电图表现。④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1(CKMB1)、乳酸脱氢酶1(LDH)、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达正常2倍以上。其中④具有否定或肯定意义。将78例AMI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非典型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67.85±8.65岁,发作时无心前区典型压榨感、闷胀感、窒息感样疼痛。B组为典型心肌梗死患者,55例,其中男36例,女19例。年龄61.29±7.12岁。发作时有特征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两组病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30分钟至3小时之内,平均1.5小时。两组的性别、病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给予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ACEI,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对有条件患者进行溶栓,即予国产尿激酶75~150万IU+0.9%NS 100 ml,30 min内静滴,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溶栓开始6 h后皮下注射肝素钠5000 IU,每12 h 1次,连用3~5天。定期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血凝四项等。

    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AMI的首发症状、特点、梗死部位、门诊误诊率、确诊时间、2周病死率、合并症、并发症即心源性休克、Ⅲ级以上泵功能(按killip分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肺部感染的差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