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在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805KB,2页)。
【关键词】 儿科学;目标导学;教学改革;临床教学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096-02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识码:B
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拥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如浩瀚的大海,教师教不完,学生学不完(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加之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因此,在儿科学临床教学中实施以目标导学为途径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当前儿科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目标导学的特点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实施“双主教学” 所谓目标导学,就是应用素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导学过程中塑造学习主体,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目标导学之“导”有三个内涵:目标引导、学法引导、潜能开导。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认识、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师“主导”是指教师是导学者,包括导读(指导自学教材)、导思(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导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诱导学生积极发言)、导练(指导答疑及操作训练,以达到目标)。其中读、思、议、练的主体都是学生,教师的责任全在“导”字上。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法,真正把学生提到“主体”地位上。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儿科学临床教学,因为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同学们学习时不会像刚接触医学基础课程一样感觉陌生,儿科许多课程均是以疾病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统一模式为讲授线索,而同学们过去已经学习了病理、病理生理及药理等基础课,许多时候完全能通过自学完成学习目标。
2.目标明确,能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之所以凭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因为目标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引导、定向、控制和激励的巨大作用;导学目标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0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