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死诊治现状及进展(1)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影像学检查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209-03中图分类号:R 561.507.433.3 文献标识码:A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和重视。随着CT、MRI临床应用的普及,有关文献报道逐渐增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后体内血液动力学改变、创伤性血栓形成、一氧化氮和髓过氧化物酶的缺乏均可导致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同时许多学者还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归纳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问题综述如下。
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判断
由于颅内血肿直接或间接压迫血管,尤其短时间内小脑幕切迹疝形成者,颈内动脉颅内段或大脑中、后动脉受压引起血管发生扭曲、牵拉致血流受阻,导致同侧相应脑叶供血受阻,出现大面积脑梗死。
普遍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蛛网膜下腔凝血块分解时释放的缩血管物质如花生四烯酸衍生物、血红蛋白降解产物、5羟色胺等对脑血管痉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同时脑组织损伤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导致脑血管发生痉挛,引起血管腔狭窄,影响了脑内血流, 若超过颅内血管的代偿能力、将发生受累血管供应区组织缺血,严重者发生脑梗死[2]。颅脑损伤后是否应用止血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