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091031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及护理概况(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右江医学》 2011年第3期
     【关键词】 白内障;发病机制;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379-03 中图分类号:R 779.9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58

    在我国白内障是致盲的主要眼病,约占致盲病例的50%,手术治疗是复明的主要措施[1]。目前在诸多的手术中,公认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国内外治疗白内障最先进、效果最好的方法,其特点是切口小、无需缝合、角膜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白内障手术的护理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2]。为促进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现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就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手术治疗及其效果和护理现状作一综述。

    白内障及其发病机制

    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任何因素引起的晶状体蛋白发生改变,致使晶体混浊,透明度下降称为白内障。世界卫生组织从群体防盲治盲的角度出发,将晶状体混浊且矫正视力低于0.5者称为临床意义的白内障[3]。患者最常见的是老年白内障,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变成混浊而形成,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上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老年性、并发性、代谢性、药物及中毒性、外伤性、后发性等7种。其发病机理可能与强烈的紫外线、全身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晶体营养和代谢状况有关[4]。早期主要表现为眼前有固定黑影、重影,逐渐地形成无痛性视力减退,晚期甚至失明。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晶状体蛋白、上皮细胞、离子平衡及基因水平等因素相关。大量研究证实,晶体蛋白是人眼晶状体细胞质中的主要结构蛋白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