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47008
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黄玉萍 鲍志强 郑建敏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方法 将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43例,比较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黄疸持续时间,每日便次。结果 治疗后两组TBIL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组的黄疸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每日便次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服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茵栀黄颗粒;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红素(TBIL)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6-0723-02 中图分类号:R 722.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1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国外文献报道约2/3的新生儿在生后2~3天可出现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在我国50%的正常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出现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1]。血未结合胆红素不仅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而且对心、肝、肾、肺、耳等重要器官及血液、免疫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致胆红素脑病,产生慢性、永久性的临床后遗症,如锥体外系运动异常等[2~4]。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我院新生儿科自2009~2010年采用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均符合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5]。按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25例,女18例,日龄15 h~24 d,平均5.5 d,出生体重(2990±277)g,平均胎龄(35.7±3.9)周,主要病因:母乳因素17例,感染因素12例,围生期因素5例,血管外溶血9例。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日龄15 h~24 d,平均5.5 d,出生体重(3030±265)g,平均胎龄(36.2±3.7)周,主要病因:母乳因素16例,感染因素11例,围生期因素6例,血管外溶血10例。两组患儿的日龄、出生体重、胎龄、病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①间接胆红素增高者采用冷光源蓝光光疗(蓝光波长425~480 nm),根据黄疸程度每天间断照射12~24 h;②病因治疗;③胆红素水平高者给予白蛋白或血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山东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每次1/3包,每日3次,疗程5天。

    3.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均于入院时及治疗5天采静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监测每日胆红素变化水平,记录每日大便次数,黄疸持续时间。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后两组TBIL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组的黄疸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每日便次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 论

    新生儿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胆红素形成过多,胆红素运载不足,肝脏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排泄结合胆红素功能不成熟,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黄疸是上述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母乳性黄疸是因母初乳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抑制剂,而缺乏小肠重吸收胆红素的抑制酶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感染主要是细菌毒素作用于红细胞,加速红细胞破坏,损伤肝脏细胞,使肝脏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并使胆红素排泄障碍而引起血中胆红素升高;围生期因素如胎儿宫内缺氧,酸中毒,生后早期热卡及液量摄入不足,生理性体重下降过多,胎膜早破,宫内窘迫,剖宫产,母亲产前用催产素等,均可导致红细胞破坏,抑制肝酶活性,影响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血管外溶血如常见的ABO溶血,是母婴血型不合,母亲对胎儿红细胞发生同种免疫反应,破坏红细胞;胆汁淤积可能是新生儿黄疸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新生儿黄疸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时,存在可逆性脑损害,如存在加重黄疸及影响血脑屏障的因素,则易导致脑损害加重,转为不可逆性损害,因而及时恰当治疗十分重要。

    茵栀黄颗粒主要从黄芩、栀子、茵陈、金银花中提炼出来,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护肝利胆的作用[6],能通过诱导肝脏酶系统,促进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具有减轻和防止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促进肝脏解毒功能以及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 ,而且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型A、B抗体的能力。黄芩提取物中主要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素,具有清热、利胆、利尿、护胆等功效,并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栀子中的有效成分栀子甙,能加强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泄;茵陈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及绿原酸,除能显著增加胆汁分泌和利胆外,还能拮抗溶血,保肝及抗炎等,三者协同作用,故能达到明显的退黄作用。

    本研究显示:口服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TBIL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黄疸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每日便次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且用药方便,临床使用未发现毒副作用,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 义,钟丹妮,韦露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指标和处理原则的变化[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2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