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12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251314
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老年人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黄结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接受肌肉注射的老年患者8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对每例患者分别在左、右两侧臀大肌进行常规注射法和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统计注射后局部药(血)液外渗、红肿和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比常规肌肉注射法药(血)液外渗、红肿和疼痛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或0.01)。结论 在老年患者中采用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对患者舒适度影响较小,有助于药物吸收

    利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老年人;常规肌肉注射;Z型肌肉注射;留置气泡技术;护理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4-0541-02

    中图分类号:R 47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39

    肌肉注射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之一,也是患者接触较多、最无奈的一种选择[1],注射后患者常常出现疼痛、药液随针眼外溢、局部红肿、硬结等一系列不良反应[2]。在注射过程中如何减轻这一系列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护理人员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我科对80例老年患者采用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和常规肌肉注射法进行对照,比较两种注射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效果较常规肌肉注射法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1月在我科接受肌肉注射治疗的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龄60~85岁,平均65.5岁。采用自身对照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单日在患者左侧臀部采用常规注射法,B组双日在患者右侧臀部采用 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

    2.纳入标准 患者神志清醒,能正确表述自己的主观感觉,双下肢活动正常,双侧臀部对称;注射部位皮肤无感染、水肿、硬结、萎缩及瘢痕;5天内未接受任何肌肉注射,注射药液均为维生素B1,剂量为2 ml,注射时均使用7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连续注射不少于4天。

    3.肌注方法 患者均取侧卧位,选择臀大肌外上1/4象限为注射部位,注射人员固定。A组按照基础护理教材操作规程进行[3]。B组用注射器抽吸药液后,再吸入0.2~0.3 ml的空气,常规消毒皮肤后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注射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向一侧牵拉1~ 2 cm为宜,并维持到拔针,使气泡在上,按常规刺入注射部位,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完毕后拔针的同时随即放松牵拉皮肤,使错动向一侧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复位,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

    4.观察方法 ①药液外溢:拔针5 min内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为药液外溢。

    ②疼痛评估:注射30 min内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及主观感觉进行判断疼痛程度。疼痛程度分5级,0级:无痛;1级:微痛;2级:中度疼痛;3级:重度疼痛;4级:剧痛,不能忍受[2]。48 h内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药液(血)外溢和红肿、疼痛。比较两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结果显示,A组药液(血)外溢28例,红肿10例,疼痛28例,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为82.5%;B组药液(血)外溢8例,红肿2例,疼痛6例,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为17.5%。两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Z型肌肉注射注法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肌肉注射法(P<0.05或0.01)。见表1。两组肌肉注射后所致疼痛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u=4.353,P<0.01),见表2。

    讨 论

    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以病人为中心,实现个性化服务,根据患者的身心、社会和文化层次需要不同,提供相应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不只是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还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躯体的舒适。本实验结果表明,Z型肌肉注射法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肌肉注射法(P<0.01)。由于老年人皮肤弹性较差,皮下组织疏松,肌肉组织因萎缩而体积减小,进行常规肌肉注射易留下垂直针道发生药液回渗、疼痛及硬结。而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使用留置气泡技术,可使针头部位的药液全部进入肌肉组织内,注射后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复位,使针刺通道随即闭合,不但防止拔针时药液渗入皮下组织或沾染皮肤,而且还保证药物剂量, 增加药物吸收,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不适和疼痛。

    综上所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7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