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场MR检查对轻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1)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场MR检查对轻型颅脑损伤诊断的作用,以减少对轻型颅脑损伤的漏诊。
方法 选择35例临床确诊为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伤后不同时期颅脑CT平扫、MSCT平扫及多平面成像、低场MR多序列检查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伤后行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异常CT征象,48小时内MSCT扫描并MPR重建,2例少量硬膜下/硬膜外出血,6例脑实质内出现小片状混杂密度影,低场MR多序列扫描发现脑内病变35例,分布以大脑额叶、颞叶表浅区域及胼胝体为主。结论 在轻型颅脑损伤诊断中,低场MR检查能明显提高脑内损伤的检出率、诊断率, 可以有效避免漏诊。
【关键词】 颅脑损伤;诊断;磁共振检查;CT检查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4-0545-02
中图分类号:R 81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41
轻型颅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颅脑外伤,约占颅脑损伤的62%[1],指原发昏迷小于30 min,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3~15分[2],有轻度头痛、头晕等症状,专科检查无阳性体征,没有造成明显的不良后果或长期后遗症的一类损伤。由于GCS评分很高、CT检查无异常表现,而未进行MR检查,常造成该病的漏诊并延误治疗,并由此可能引发纠纷。我们收集并总结经临床证实的35例轻型颅脑损伤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低场MR检查对轻型颅脑损伤诊断的作用,减少对轻型颅脑损伤的漏诊。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5~65 岁,平均年龄33岁,交通事故伤26例,高空坠物砸伤6例,打斗伤3例。受伤后原发昏迷时间均在30分钟内,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及呕吐,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急诊CT检查未发现异常征象。
2.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Siemens Emotion 16层螺旋CT。 MR检查采用Siemens Novus 0.35 T磁共振扫描仪。所有病例MR检查与CT复查间隔时间均不超过24小时。
(1)CT检查:伤后2小时急诊CT扫描、伤后48小时内CT复查:以眶耳线作为扫描基线自颅底向颅顶部向上描扫,准直为1.25 mm×8,螺距为0.4,时间为0.5秒,电压为130 kV,电流为200 mA。采用标准算法进行重建,层厚8 mm,FOV 330 mm,矩阵512×512。常规进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重建。
(2)MR检查:伤后48小时内进行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轴位 SE T1WI、TSE T2WI、轴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矢状位或冠状位T2WI,部分病例进行梯度回波T1WI、T2WI序列扫描。
3.图像分析 阅片由放射科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分别对图像进行分析,当结果不同时由2位医师共同阅片,讨论达成共识者作为诊断结果。
结 果
48小时内利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并利用机器附带软组件进行多平面(MPR)重建, 6例(17.1%)脑实质内出现小片状混杂密度影,分布于额叶、顶叶或颞叶,2例(5.7%)少量硬膜下或硬膜外少量出血。低场MR多序列扫描发现脑内病变:额叶15例(42.9%),颞叶9例(25.7%),胼胝体5例(14.3%),基底节区及岛叶4例(11.4%),枕叶2例(5.7%),分布以大脑额叶、颞叶表浅区域及胼胝体为主。其中FLAIR最多,共31例(88.6%),TSE轴位T2WI 26例(74.3%),SE轴位T1WI 18例(51.4%),所有病例均行梯度回波T1WI扫描,发现出血灶6例(17.1%)。
讨 论
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在高度与速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此同时,与高度、速度相关的坠落伤、加速伤、减速伤等颅脑外伤时有发生,急诊CT检查在颅脑损伤诊断中应用广泛,且其效果得到临床医生的充分肯定[3],近年来大量多层螺旋CT投入使用,因其具备各向同性的优势,各种后处理的运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多平面成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轴位成像的不足,使得病变的显示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CT对脑组织的分辨力尚不足以充分显示轻微的颅脑损伤。MR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其显示效果良好,尤其在颅脑损伤中的诊断具有高效及确诊率高的优点[4]。
由于各种外力作用,引发脑内循环紊乱,血压应激性增高,血管壁损伤,受损血管易破裂、出血,血脑屏障的受损常致渗出增多,而致脑细胞水肿,形成脑肿胀,继而脑内血管受压闭塞,导致脑组织坏死等改变[5]。外伤后脑内改变为动态过程,进展型脑损伤往往患者入院时意识障碍程度相对较轻,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多变,甚至迅速恶化,导致死亡[6],伤后不同时段的CT检查可出现不同的表现,本组病例中,小脑及脑干未发现病灶,可能与颅底部伪影有关,枕叶、基底节区及岛叶CT均未能发现病灶。CT复查仅有6例(17.1%)脑内出现小斑片状混杂密度影,经MR检查证实为小出血灶,并环状、小片状脑水肿,说明脑内可能已有损伤,受损脑质密度改变尚未能与正常脑组织形成明显对比。其余 29例(82.9%)仍表现假阴性,MR多序列扫描证实,受损脑组织表现为T2WI/FLAIR信号轻度增高,T1WI信号轻度降低,部分病例DWI信号亦有增高,运用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均未发现有明显出血信号,可见,大部分的轻型颅脑损伤以脑组织水肿为主,出血相对较少,而MR对脑组织水份的改变非常敏感,对以脑组织水肿为主的损伤检出率明显较CT高,尤其是FLAIR序列的检出率最高。
由于受到部分容积效应、骨骼伪影的影响,颅骨内板下方的脑组织内病变常常漏诊。发生在额叶、颞叶浅表部位的颅脑损伤占绝大多数,均出现在加速伤或减速伤伤员中,其受伤机制为颅骨与脑组织相对运动并发生撞击。由于MR不受骨骼伪影的影响,所见脑表浅部分的病灶均得以显示。本组病例中,所见CT扫描未能清晰显示病灶,MR多序列、多断面扫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值得提出的是,有4例横断位各序列均未显示,结合矢状位或冠状位才得以明确,究其原因,可能与低场MR较低的梯度场强、较厚的扫描层厚、层间距有关,因此,矢状位或冠状位扫描作为辅助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较小的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也常因为与颅骨紧密相邻,CT检查常致漏诊,在MR检查中得以清楚显示。发生在胼胝体的病灶,机制主要是头颅受外力后快速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胼胝体与坚韧的大脑镰相碰撞,而胼胝体体积较小,受损面积较小,CT常无法显示,但在MR中可以清楚显示。, http://www.100md.com(黄柳明 王缉胜)
方法 选择35例临床确诊为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伤后不同时期颅脑CT平扫、MSCT平扫及多平面成像、低场MR多序列检查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伤后行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异常CT征象,48小时内MSCT扫描并MPR重建,2例少量硬膜下/硬膜外出血,6例脑实质内出现小片状混杂密度影,低场MR多序列扫描发现脑内病变35例,分布以大脑额叶、颞叶表浅区域及胼胝体为主。结论 在轻型颅脑损伤诊断中,低场MR检查能明显提高脑内损伤的检出率、诊断率, 可以有效避免漏诊。
【关键词】 颅脑损伤;诊断;磁共振检查;CT检查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4-0545-02
中图分类号:R 81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41
轻型颅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颅脑外伤,约占颅脑损伤的62%[1],指原发昏迷小于30 min,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3~15分[2],有轻度头痛、头晕等症状,专科检查无阳性体征,没有造成明显的不良后果或长期后遗症的一类损伤。由于GCS评分很高、CT检查无异常表现,而未进行MR检查,常造成该病的漏诊并延误治疗,并由此可能引发纠纷。我们收集并总结经临床证实的35例轻型颅脑损伤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低场MR检查对轻型颅脑损伤诊断的作用,减少对轻型颅脑损伤的漏诊。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5~65 岁,平均年龄33岁,交通事故伤26例,高空坠物砸伤6例,打斗伤3例。受伤后原发昏迷时间均在30分钟内,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及呕吐,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急诊CT检查未发现异常征象。
2.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Siemens Emotion 16层螺旋CT。 MR检查采用Siemens Novus 0.35 T磁共振扫描仪。所有病例MR检查与CT复查间隔时间均不超过24小时。
(1)CT检查:伤后2小时急诊CT扫描、伤后48小时内CT复查:以眶耳线作为扫描基线自颅底向颅顶部向上描扫,准直为1.25 mm×8,螺距为0.4,时间为0.5秒,电压为130 kV,电流为200 mA。采用标准算法进行重建,层厚8 mm,FOV 330 mm,矩阵512×512。常规进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重建。
(2)MR检查:伤后48小时内进行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轴位 SE T1WI、TSE T2WI、轴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矢状位或冠状位T2WI,部分病例进行梯度回波T1WI、T2WI序列扫描。
3.图像分析 阅片由放射科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分别对图像进行分析,当结果不同时由2位医师共同阅片,讨论达成共识者作为诊断结果。
结 果
48小时内利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并利用机器附带软组件进行多平面(MPR)重建, 6例(17.1%)脑实质内出现小片状混杂密度影,分布于额叶、顶叶或颞叶,2例(5.7%)少量硬膜下或硬膜外少量出血。低场MR多序列扫描发现脑内病变:额叶15例(42.9%),颞叶9例(25.7%),胼胝体5例(14.3%),基底节区及岛叶4例(11.4%),枕叶2例(5.7%),分布以大脑额叶、颞叶表浅区域及胼胝体为主。其中FLAIR最多,共31例(88.6%),TSE轴位T2WI 26例(74.3%),SE轴位T1WI 18例(51.4%),所有病例均行梯度回波T1WI扫描,发现出血灶6例(17.1%)。
讨 论
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在高度与速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与此同时,与高度、速度相关的坠落伤、加速伤、减速伤等颅脑外伤时有发生,急诊CT检查在颅脑损伤诊断中应用广泛,且其效果得到临床医生的充分肯定[3],近年来大量多层螺旋CT投入使用,因其具备各向同性的优势,各种后处理的运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多平面成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轴位成像的不足,使得病变的显示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CT对脑组织的分辨力尚不足以充分显示轻微的颅脑损伤。MR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其显示效果良好,尤其在颅脑损伤中的诊断具有高效及确诊率高的优点[4]。
由于各种外力作用,引发脑内循环紊乱,血压应激性增高,血管壁损伤,受损血管易破裂、出血,血脑屏障的受损常致渗出增多,而致脑细胞水肿,形成脑肿胀,继而脑内血管受压闭塞,导致脑组织坏死等改变[5]。外伤后脑内改变为动态过程,进展型脑损伤往往患者入院时意识障碍程度相对较轻,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多变,甚至迅速恶化,导致死亡[6],伤后不同时段的CT检查可出现不同的表现,本组病例中,小脑及脑干未发现病灶,可能与颅底部伪影有关,枕叶、基底节区及岛叶CT均未能发现病灶。CT复查仅有6例(17.1%)脑内出现小斑片状混杂密度影,经MR检查证实为小出血灶,并环状、小片状脑水肿,说明脑内可能已有损伤,受损脑质密度改变尚未能与正常脑组织形成明显对比。其余 29例(82.9%)仍表现假阴性,MR多序列扫描证实,受损脑组织表现为T2WI/FLAIR信号轻度增高,T1WI信号轻度降低,部分病例DWI信号亦有增高,运用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均未发现有明显出血信号,可见,大部分的轻型颅脑损伤以脑组织水肿为主,出血相对较少,而MR对脑组织水份的改变非常敏感,对以脑组织水肿为主的损伤检出率明显较CT高,尤其是FLAIR序列的检出率最高。
由于受到部分容积效应、骨骼伪影的影响,颅骨内板下方的脑组织内病变常常漏诊。发生在额叶、颞叶浅表部位的颅脑损伤占绝大多数,均出现在加速伤或减速伤伤员中,其受伤机制为颅骨与脑组织相对运动并发生撞击。由于MR不受骨骼伪影的影响,所见脑表浅部分的病灶均得以显示。本组病例中,所见CT扫描未能清晰显示病灶,MR多序列、多断面扫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值得提出的是,有4例横断位各序列均未显示,结合矢状位或冠状位才得以明确,究其原因,可能与低场MR较低的梯度场强、较厚的扫描层厚、层间距有关,因此,矢状位或冠状位扫描作为辅助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较小的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也常因为与颅骨紧密相邻,CT检查常致漏诊,在MR检查中得以清楚显示。发生在胼胝体的病灶,机制主要是头颅受外力后快速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胼胝体与坚韧的大脑镰相碰撞,而胼胝体体积较小,受损面积较小,CT常无法显示,但在MR中可以清楚显示。, http://www.100md.com(黄柳明 王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