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
【关键词】发病机制:翼状胬肉中图分类号:R777.3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5.06.029
翼状胬肉是眼睑裂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增生,并向瞳孔方向发展,侵犯角膜的病变,因其形状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其标本中可见大量的纤维及血管,分布有交错的结缔组织,主要含有弹性纤维,翼状胬肉组织中有增生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及丰富的毛细血管,其周边有各种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浆细胞等的浸润。在翼状胬肉侵犯的角膜组织HE染色切片下,可见角膜前弹力层以及浅层角膜基质有纤维组织的侵入,角膜前弹力层及浅层基质发生变性,纤维组织排列紊乱,失去透明性,有少量新生血管和炎症细胞。该病在国内不同地区报道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如武汉城区及周边农村总发病率为3.85%[1],宁夏地区总发病率为6.16%[2],晋城市三河镇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8.81%[3]。目前,关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的理论尚未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长期日光曝晒
户外活动常受到日光曝晒,因工作的种类、场所不同,日晒的时间、强度也不同。已有研究表明,长期户外活动的农民、渔民等人群翼状胬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