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医学》 > 2016年第2期
编号:12835648
颈椎曲度与颈椎病关系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右江医学》 2016年第2期
     【关键词】颈椎曲度;颈椎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2.025

    颈椎曲度简称颈曲,为人体脊柱最上端的生理弧度,使颈椎富有弹性,具有保证人体重心平衡和缓冲外界冲击震荡的功能,是维持人体运动协调不可或缺的因素[1~2]。将各颈椎椎体后缘画连续圆滑一直线,此弧线即颈曲。正常生理性颈曲为前凸弧线,曲度约为(12±5)mm。笔者从颈曲测量方法、颈曲异常研究、颈曲在治疗中的地位、颈曲改变的治疗方法这几个方面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颈曲改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最新的诊疗思路。

    1颈曲测量方法研究

    颈椎曲度的测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受检者体位、测量方法选择等方面。因此,统一标准的测量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介绍这两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1受检者体位

    受检者取右侧站立位,两足与肩同宽分开,双手双肩自然下垂,患者两眼向前平视,下颌微抬(以听鼻线平行于水平面为准),硬腭与X线片上缘平行,下颌角投照于X线片上,X线管中心对准第4颈椎,焦片距离为120 mm,摄片范围上至枕外隆凸,下至第2胸椎棘突[3]。

    1.2测量方法

    目前临床采用的颈椎曲度测量法分两大类,共6种。(1)基于距离的曲度测量法。Borden法:自C2椎体齿状突后上缘至C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作为A线,并沿各颈椎椎体后缘画一弧线作为B线,在A、B线间最宽处画一垂直横交线作为C线,即为颈椎生理曲度的深度(弧弦距)。该法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优点:不因椎体退变影响测量准确度,可信度高;缺点:易受个体骨骼差异和X线片放大率影响测量准确率,且阶段性病变无法显示[3~4]。CCI法:即颈椎曲度指数,又称Ishihara法、曲率法,是Borden法的延续,自C2至C7椎体后下缘画一连线作为A线,画C3~C6各椎体后下缘到A线的垂线分别记作a1、a2、a3、a4,CCI则是a1~a4之和与A值的百分比[CCI=(a1+a2+a3+a4)/A×100%],a值记作负值(C3~C6的后下缘位于A线的背项侧时),C3~C6各椎体后下缘到A线所围成的面积即CCI法结果。优点:由于采用了比值来衡量曲度变化从而避免了Borden法的缺点;缺点:变直或S形颈椎计算难度大且变异系数高,且个体差异大,临床无法普及应用[3,5]。CCL法:先画出椎体质心(C3~C7椎体的对角线交点),分别将C3、C6和C7椎体质心记作点a、b和c,作C2椎体下缘中点A,Aa与bc连线相交构成的锐角即为CCL角(CCL角为负值:Aa线位于bc线的背侧时)。优点:不仅能反映整体曲度情况,也可反映局部颈曲改变,并且可根据C3~C7各椎体质心与C7上缘中点与C2下缘中点连线间的位置关系对颈椎曲度进行分型,该方法优于Borden法和CCI法;缺点:测量较复杂,实用性稍差,临床运用相对较少[3,5]。(2)基于角度的曲度测量法。Harrison法: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画出C2、C7椎体后缘切线相交线,取锐角夹角即为颈椎曲度。优点:测量方便易行,对每一个颈椎和整体颈椎都可测量,不会因椎体间解剖关系或椎体生理结构特点导致测量准确性下降;缺点:易受椎体后缘骨赘的影响而导致误判,有以点代面、以局部代整体的缺陷[3,6]。C1~C7Cobb法:作C1前结节中心点与后弓最窄处连线及C7下椎板的延长线,再作这两条已知线的垂线,其相交所成的锐角,为Cobb角。优点:对每一颈椎节段和全部颈椎的曲度异常情况均可测量;缺点:由于C1~C7椎体间的过伸,会高估C1~C7的前凸度[3,5]。C2~C7Cobb法:作C2与C7两椎体下终板的延长线,再作这两条已知线的垂线,相交所成的锐角,为Cobb角。优点:同C1~C7Cobb法;缺点:椎体前下缘的钩状鼻外形结构,会低估C2~C7的前凸度[3,5]。

    有研究[5]认为不同测量方法测量者间一致性检验显示6种测量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基于距离的测量方法以Borden法可信度最高,其次分别为CCL法和CCI法。基于角度的测量方法以C2~C7Cobb法可信度最高,其次分别为Harrison法和C1~C7Cobb法。

    2颈曲异常研究

    颈曲异常X线变化主要有颈椎生理曲度变大、变小、变直、反弓,还有的双弧曲线弧顶出现成角、上下移和错位等。

    2.1颈曲异常分型

    主要分五型:(1)颈椎前凸曲度变大;(2)颈椎前凸曲度变小;(3)颈椎曲度消失曲线变直;(4)颈椎曲度消失甚至后凸;(5)复合型:颈椎整体呈“S”形,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甚至后凸。

    2.2颈曲变化原因分析

    一个颈椎出现病变或多个颈椎同时出现病变均可引起颈曲变化。颈椎前凸曲度变大、颈椎前凸曲度变小、曲线消失变直、曲度消失甚至后凸、复合型颈曲这些异常颈曲的出现,均因人体为保持身体姿势平衡,强大的自身代偿能力调整的结果。当出现胸椎、腰椎或骨盆任何一个部位或共同的出现曲度异常时,均会引起颈椎曲度的上述四种变化进行代偿,以保证重心保持在脊柱上,使头颅可居中,双目可平视。此外,年龄、职业、长期不良姿势、肌肉劳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关节突骨质增生、关节脱位移位、关节突转向、颈椎不稳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颈曲的变化。王建凯等[7]对四川两所大学480例在校大学生进行颈曲及颈椎病进行研究分析后指出,其中高校1颈曲存在异常194例(80.8%),颈椎病76例(31.7%),高校2颈曲存在异常165例(68.7%),颈椎病65例(27.1%),颈曲存在异常的学生占所有研究对象的74.8%,患颈椎病的学生占比为29.4%。认为颈椎病早期常表现为颈曲异常,颈曲异常与颈椎病关系密切,对诊断颈椎病具有一定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颈曲异常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http://www.100md.com(王有科 覃兴乐 徐森明)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