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 2009年第6期
编号:1337270
两度浇灌枯萎生命,她留住了那一抹天使微笑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20日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09年第6期
骨髓,白血病,干细胞
     宋保众

    “你是我生命中的清泉,给我带来一片绿洲,让我枯萎的生命重新绽放;你是我寒冬时的阳光,给我带来无限温暖,让我冰凉的心灵找到归宿;是你无私的付出,让我生命的脚步不再停歇!”

    —致姐姐

    她与这个小女孩相差10岁,她们素昧平生,相隔千里,却在小女孩走到生命绝境时,两次将自己的骨髓捐献出来。

    她们的身体里流着相同的血,她们的命运紧紧相连,她们一起谱写生命美好的篇章—生命很脆弱,但爱会创造奇迹!

    生命告急!

    远方的骨髓拯救“天使妹妹”

    茫茫人海,相识充满了际遇。

    2007年4月12日,来自北京骨髓库的一个电话,让厉莉和一个叫施桑颖的女孩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天上午,正在辽宁大学法学院上课的厉莉突然接到了北京骨髓库的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告诉她,她留下的骨髓样本已经跟上海的一个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征询她是否愿意捐献。

    厉莉的记忆一下回到5年前,想起自己当初在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留下血样时的初衷—不知是否会在冥冥之中帮助到某一个有缘人。

    2002年2月的一天,在北京首都钢铁集团公司上班的厉莉下班路过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那里正在做有关捐献干细胞的宣传。在厉莉心里一直有一个无法忘记的痛:她有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表姐,爱穿白衬衫蓝裙子,戴着红领巾,扎着马尾辫,特别活泼可爱。可她却在12岁时因为白血病离开了这个世界,一家人为此肝肠寸断。白血病,这个可怕的疾病因此在厉莉年幼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尽管多年过去,但痛苦的经历和亲人的泪水,让她仍然无法忘怀。回家,厉莉通过网络了解到有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整个过程后,第二天就来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留了血样。

    2005年9月,厉莉考入了辽宁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硕士。开学后不久,厉莉就把变更之后的联系电话和通信地址告知了中华骨髓库。由于在非血缘关系中,干细胞的配型几率只有几万分之一,所以在这5年里,厉莉没有得到任何关于配型成功的消息。没想到就在她快淡忘了这件事时居然配上了。

    不幸的少女叫施桑颖,是上海市汾阳中学初三(2)班的一名中学生。父亲叫施新忠,母亲叫黄菊,夫妻俩分别在公交公司当司机和售票员,月收入总共才3000多元。

    施桑颖活泼开朗,和老师同学们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同学们还根据她名字的谐音给她起了个绰号—“苍蝇”,她也乐呵呵地接受了。

    2006年12月,施桑颖忽然感觉胸闷恶心,还发高烧,父母赶紧将她送进了医院。开始全家都以为是普通的感冒发烧,没太在意。住院期间,施桑颖还抽空回学校跟同学们一起拍了中考准考证的照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