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 2017年第3期
编号:1336213
从华尔街到艾滋村:一个慈善家和他的2万个孩子
http://www.100md.com 2024年5月17日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7年第3期
     2017年2月1日,杜聪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专访。哈佛大学硕士毕业的他,原本是美国华尔街一位出色的银行家。但他却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中国农村,投身艾滋遗孤的救助公益事业中,陆续在多个省市成立了13个“智行基金会”分社。如今,他已资助了两万多个孤儿,他们有的正在国内外大学深造,有的已经成家立业。他说:“帮助他们其实是我的荣幸,我们是互相成全和成就的。”

    当杜聪回忆起他资助的那些艾滋遗孤的故事,依然会眼泛泪光。他说:“孩子们的生命被雨淋湿了,心真的很痛很痛……”两个半小时的采访,记者从这位慈善家身上看到了一颗谦卑、温柔的心,更愿意把这种情怀解读成一种冥冥中注定的执着。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1982年,14岁的杜聪随父母从香港移居美国。就在那年,杜聪在美国接触到一名艾滋病患者。他叫杰西,大杜聪10岁,是他的英文老师,也是他初到美国时唯一的朋友。当病情曝光后,杰西不仅被学校开除,还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歧视。由于当时没有特效药控制病情,艾滋病在美国民间被冠以“世纪瘟疫”之说,很多人都谈艾色变,艾滋病病人最终都难逃一死,杰西被所有人孤立了,其中也包括杜聪。

    “因为无知和恐惧,我远离了杰西。直到杰西去世,我都没勇气去见他最后一面。后来了解到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我追悔莫及,我辜负了一位好友的情谊。也是这个‘因,才有了后面的‘果。之后,我便开始关注起这个特殊群体,不仅当了防艾宣教义工,也成了不少艾滋病病人的朋友,力所能及地给他们关怀与生活下去的勇气。”杜聪如是说。

    1992年,杜聪在哈佛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在华尔街一家创投银行供职一年后,被纽约雷曼兄弟投资银行高薪聘为副总裁。1995年,杜聪回到香港的兄弟银行工作,经常前往内地出差。1998年7月,杜聪在火车上遇到了一对父女。父亲满身满腿都是疱疹并且溃烂严重,恶臭弥漫了半截车厢,乘客们纷纷躲避。杜聪走过去问这位父亲:“需要我帮忙做点儿什么吗?”他哭道:“你帮不了我。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得了这个怪病,然后陆陆续续都死了。但我不甘心啊,孩子妈妈也死于这个病,孩子还那么小,我死了她咋办啊?”

    杜聪怀疑,这个会死的病是艾滋病。他带着父女俩去北京一家大医院检查,果真印证了自己的猜想,这位父亲感染了艾滋病!庆幸的是,女儿文文是健康的。可是,当时国家还没有有效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几天后,文文父亲在医院去世了。临终前,他死死拽着杜聪的手乞求:“好心人啊,我女儿就托付给你了!如果你愿意资助她继续上学,她能考上大学,我死也瞑目了……”

    杜聪握住他的手说:“你放心,我会照顾好文文,让她好好读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1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