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 2020年第2期
编号:1334851
莉莎·费德曼·巴瑞特: 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23日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第2期
     黄扬名

    采访对象:

    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心理科学协会主席,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TED演讲人,专注于情绪的开创性研究,在《科学》《自然神经科学》等期刊上发表200多篇论文,并因其在情绪方面的革命性研究荣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先锋奖”。

    专家观点: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发育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除了要学习如何引导孩子用合适的方式来面对情绪外,父母自身的情绪反应对孩子的影响更重要。

    你真的了解情绪吗?

    很多朋友知道我是做情绪研究的,都会向我咨询怎么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的情绪能力。我在肯定他们积极参与的同时,又有点担心,怕他们搞错了方向。通常大家会认为,人之所以会有情绪,是因为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像是老板的冷嘲热讽或是伴侣贴心的举动。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情绪是由大脑所建构出来的。也就是说,你的大脑不是一出生就具备情绪回路,面对老板的冷嘲热讽,你是有能力建构出不同情绪的。
, 百拇医药
    你或许会觉得自己又不是演员,怎么可能在不开心时装出开心的样子。但我想说的是,面对同样的外在环境因素及内在的身体变化,基于不同的经验以及做预测的方式,你有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情绪感受。就像我们会对分手的朋友说,想开一点,下一个会更好,不都是企图帮他们建构不同的情绪吗?

    情绪不是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才是建构而来的,情绪本质上就是由我们的大脑建构出来的产物。比如一些小婴儿一开始是不会怕狗的,但可能因为曾经被一些凶恶的狗吓到了,之后看到狗时就会嚎啕大哭。但如果他后来遇上的狗都很可爱,再看到陌生的狗就不一定会哭,而是会依据过去的经验来做预测。如果这只狗和凶恶的狗比较像,他可能就会建构出恐惧的情绪。

    了解了情绪的本质,接下来,我们再着重来看下孩子的情绪该如何建构。

    孩子的情绪经验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来谈谈婴儿到底有没有情绪。我想爸爸妈妈肯定认为是有的,在孩子大哭时还会特别心疼。我不否认孩子会有哭泣等看起来像情绪表达的行为,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孩子真的在展现情绪。布朗大学及牛津大学的研究就指出,6个月大以前的婴儿展现出来这种类似情绪表达的行为,本质上只是为了让自己生理上可以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像是当婴儿肚子饿的时候,这个稳定状况被破坏了,他就要想办法让身体回到生理上稳定的状态。
, 百拇医药
    在人类身上,维持稳定状态的机制和人类的社交行为有紧密的关系。如果婴儿缺乏与人的社交互动,不仅情绪的发育会出状况,大脑运作也会有问题。因为早期的大脑发育非常仰赖社交行为与生理稳定状态间的反馈,通过社交的行为来强化或是弱化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连结。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婴儿被冷落在一旁,即使他哭了很久也没有人理会,他可能就不会哭泣了,因为他学会了“我哭也没有用”。相反,如果一个婴儿哭了,马上有人来关心他是不是饿了,他就学会了“我可以通过哭来跟别人沟通自己的需要”,从而善用这个行为。

    随着经验的积累,孩子也会根据社交信息来预测自己的稳定状态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进而产生特定的行为模式来持续维持稳定性。像是孩子可能学习到,若听到吵架的声音之后,他就算哭了,也不会马上引来关注,他必须要哭得更大声更持久,才能让别人尽快来与他互动。孩子就容易帮这类信息加上意义,如果孩子不能这么做,那就相当于他不懂这个世界,后果是很严重的。

    情绪本身就是社交信息的一种,虽然有研究发现5个月至10个月大的孩子能够区分一些基本情绪的脸,但他们所仰赖的并不是对于情绪的理解,而是基于是否有皱眉、嘴角上扬等动作。一些证据显示,等到孩子12个月至16个月大的时候,他们才有能力理解情绪的含义,并且以此来规划自己的行为。
, 百拇医药
    整个情绪运作的过程还会受到3种能力发育的影响: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心智理论能力。

    先说最直接的语言能力。如果你跟孩子说:“妈妈要先去忙,没法陪你了。”如果孩子不能理解你的意思,可能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哭个不停。反之,如果孩子能读懂这层意思,情绪就会相对平和。

    再说运动能力。如果孩子比较早会走路,他就可以主动找照护者,通过对方的反馈来给出相应的反应,或满足或开心等,进而促进情绪的发育。反之,如果只能被动地等待,刺激相对单一,情绪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虽然我用走路为例子,但运动能力不只局限在走路这个活动上。此外,即使行动力受限的孩子,也可以在照护者的辅助之下,通过肢体活动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最后是心智理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模拟别人思路的能力。比如看到两个人大声争吵时,我们会知道他們是因为有冲突而非没来由地故意大声讲话。当然,也有可能只是两个讲话很大声的人在聊天。孩子若能够理解别人做一件事情的思路是什么,就能够产生合宜的情绪。比如爸爸想逗孩子玩,一直拿着玩具就是不给他。如果孩子无法理解爸爸的想法,就会以为爸爸是故意不给自己玩具,感觉很生气。但如果孩子能够明白爸爸这么做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他反而会有幸福感。
, http://www.100md.com
    父母如何协助孩子了解情绪?

    早期的社交互动对孩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除了我们都知道的模仿外,更重要的是孩子情绪概念的形成以及情绪的颗粒度。所谓情绪的颗粒度,指的是对于情绪分类的细致程度。一个人若有细致的情绪颗粒度,就能够更细致地去区分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

    如果爸爸妈妈跟孩子的互动经验是很多元的,孩子在这些不同的经验中会尝试去做不同的行为预测,而这个过程会孕育不同概念的形成,包括情绪的概念。白话一点来说就是,如果你跟孩子的互动不是每天都说:“爸爸好爱你”,而是有时说:“爸爸好爱你”,有时说:“爸爸喜欢你”,有时说:“爸爸喜欢你,但有时候又觉得你好麻烦”,这些会刺激孩子形成不同的脚本,让他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孩子的反应也会比较细致。

    那么,父母该如何协助孩子了解情绪的意义与功能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情绪标签来注记生活中的大小事。像是你要喂孩子喝奶,可以告诉他:“宝宝肚子饿了,觉得不舒服,感到难受,所以哭了。那现在妈妈要喂你喝奶喽,喝了之后肚子饱饱,会比较舒服,就要开心哦!”如果孩子已经可以用口语表达了,你可以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你现在觉得怎么样啊?”“如果爸爸做了这件事情,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孩子的表达不一定要是带有情绪标签的,你可以引导他用很具像化的方式来表达,比如“你的肚子会不会像有东西压在上面一样,有点不舒服呢?”
, 百拇医药
    此外,还要知道注意力的重要性。因为注意力的资源是有限的,身为父母,我们要引导孩子有好的注意力习惯,把注意力放在该注意的事物上,以及专注在自己的身体感受上。孩子注意到的事物会影响他们所建构出的情绪感受,有时可能是合宜的,有时可能是不合宜的。比如若孩子只注意到亲友都聚在一起,而没有留意到大家都在流泪,就会建构出兴奋的感受,而不是难过的感受。

    此外,如何和外在的人与物互动,对于孩子建构情绪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你要鼓励孩子也要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人与物上。

    帮孩子与情绪建立良好的关系很重要

    我不认为正面情绪就必然是好的,负面情绪就是不好的, 我也不认为有情绪就是坏事,这些都是对于情绪的错误刻板印象。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协助孩子去建构情绪以及解构情绪,让他知道,情绪是由大脑建构出来的。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带孩子去产生一些情绪,特别是强度中等的情绪。你可以跟孩子描述一个情境,并且自己示范在那样的情境下会展现什么样的反应,也分享你的感受是什么。注意,不要只局限在主观的感受上,你可以多描述自己的身体反应,比如心跳很快、对声音特敏感等。你可以问问孩子,他在同样的情境会有怎么样的感受?是不是会建构出不同的感受呢?
, http://www.100md.com
    你也可以先让孩子看到一个情绪反应,然后问问孩子,他觉得你现在所展现的反应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发生的。在孩子回答之后,你可以跟孩子描述一下那个情境是什么,接着问问孩子:“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孩子尽可能把自己各式各样的感受具体表达出来。

    除了做以上的练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必须要让孩子知道的:那些我们以为的情绪,有时候反映的只是身体状态失去平衡了。当有人在你很饿的时候差点撞到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可能会生气,但可能是因为你肚子饿,而不是因为有人差点撞到你所造成的。在自己或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这些情绪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因为那天自己睡眠不足,或是吃太饱所导致的。总之,不要太快帮孩子贴上一个情绪标签,还不停给他灌输这样的念头:“你就是太容易紧张,所以才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以面对紧张而表现失常为例,你可以引导孩子想想,是不是因为他太紧张、睡不好,结果精神不好,导致表现不如预期。当孩子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行为时,他反而会觉得自己是比较有能力去控制、去做出改变的。多睡一点、多吃一点,绝对比让孩子不要那么紧张容易多了。
, http://www.100md.com
    总的来说,我们要让孩子不害怕面对自己有情绪感受这件事情,而是要引导孩子去思考,现在有这个情绪感受,是因为有一个外在事件导致我们建构出了某个情绪感受,还是只是因为自己当天比较累,错误地把这样的疲惫感受转化为负面的情绪感受了。但是,也不应该把所有事情都归咎于身体上的不平衡,因为大脑在建构情绪的时候是多方参酌的。

    别忽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虽然前面主要在谈论如何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面对情绪,但我提醒各位爸爸妈妈的是,你们日常的情绪反应也会影响孩子建构情绪的方式。

    如果你习惯用特定的方式来建构情绪,而你的孩子看到你这么做,那么孩子也有比较高的可能性会这样来建构自己的情绪。例如,当事情不如预期时,你习惯性建构愤怒的情绪,并且怒气发泄在无关的人事物上,那么孩子遇到类似的状况,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情绪。我知道对成年人来说,要改变自己的情绪运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你终其一生都在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情绪。
, http://www.100md.com
    不过,没关系,只要搞清楚了情绪建构的三元素,你就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多的掌握!这个三元素包括:

    1、身体反应:大脑很容易因为身体的不平衡建构出负面的情绪,所以当你建构了一个负面情绪时,可以问问自己,这个情绪是否有可能是因为身体失衡所造成的。

    2、过去经验:有越多元的经验,在建构情绪的时候,你就有越多的素材,所建构出来的情绪也会比较细致。就像打车打不到不一定都是不好的,你有可能因此多加班半小时,被老板夸奖。当你有越多的经验,在面对一个外在事件时,就不会马上建构一个单一的情绪,而是更有机会视情况建构不同的情绪。

    3、环境:环境不是影响情绪的唯一因素,但依旧扮演重要的角色。你可以通过转换环境专注在不同的事物上,来协助自己建构出不同的情绪。

    当孩子看到父母是这樣面对外在环境的时候,他们也会学习到,自己不需要在第一个时间点就反射性地做出反应。若你能够进一步展现如何重新建构那个情绪经验,孩子也会学习到除了不反射性做出反应之外,也可以有别的做法。

    当然,若看过这篇分享,你可以让孩子知道情绪是怎么来的、怎么理解情绪以及如何善用情绪,那么就是你这辈子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对了,别忘了,送出这个礼物最好的方法就是身教。,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