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 2021年第6期
编号:70969
姚玉红:学会分享不幸福
http://www.100md.com 2021年6月20日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第6期
     贾方方

    采访对象

    姚玉红,博士、教授,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注册心理师、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委员,家庭治疗学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第七、八期中德系统家庭治疗高级连续培训中方教员。长期在青少年成长、家庭治疗等临床实践。

    人物观点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讨论问题和糟糕的年代,学会分享不幸福,是这一代父母和孩子的必修课。只有勇于面对不幸福,才能真正收获幸福。

    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都越来越重视教育,这是喜聞乐见的进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非常核心的一个目的是让人拥有幸福的能力。不少父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再是千篇一律地期待孩子如何优秀、如何成功,而是更多地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幸福。
, http://www.100md.com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著名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观点。她认为,幸福不是完全没有痛苦,也不是所有愿望都能实现。因为痛苦、负面的思考、所谓的丧以及起伏的感受等,是人生正常的组成部分,就像酸甜苦辣咸一样,少一味,都不是完整、真实的生活。人生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受。

    所以,想要真正获得幸福,分享不幸福的能力必不可少。就像幸福的事情通过分享能够叠加一样,不幸福的事情通过分享也能够有所减轻,这是情感连接的重要表达,也是通往幸福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家庭都缺少了这一课。

    不被允许分享不幸福的孩子

    传统意义上,人们理解的幸福更多是美好的、向上的、快乐的、和谐的,不谈痛苦,不谈忧伤,最好是美梦都能成真。这一点从当下的商业消费文化可见一斑。每一张图片、每一帧画面都是喜笑颜开的,宣传语也大多是你值得拥有快乐,没有痛苦的幸福成了理所当然。
, 百拇医药
    但在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迅速,一个人要处理很多任务,面对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父母要面对感情不顺、事业受阻、内卷等压力,孩子要面临学业繁重、竞争激烈、成长困境等挑战,人们对不幸福的感受是特别突出的。因为和主流不符,人们很容易自我怀疑:唉,你看人家都那么幸福,我是不是有问题啊?

    不只是讲的人,听的人也有压力,觉得我得见招拆招,帮你把问题解决了。就像很多父母说,我们这么努力,就是为了不让孩子受我们受过的苦。所以,很多孩子在分享不幸福时,要么直接被忽视,要么被父母以各种方式打断。最常见的表现有以下4种:

    1.夸大式—夸大自己的情绪,比孩子反应还激烈。孩子比赛输了,备受打击,非常痛苦,说自己想死的心都有了。父母听了大惊失色,觉得怎么能有这种可怕的想法呢?“你这心理太不健康了,赶紧去看病!”

    2.缩小式—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马上把这事儿忽略过去。考试成绩下滑,孩子很难受,哭着说,再这么下去,想考重点中学的愿望就要落空了。父母安慰道:“这有什么呢?你就是抗压力太差了,睡一觉就好了。”
, http://www.100md.com
    3.转移式—不愿意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用别的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错过了特别喜欢的一个展览,感觉很遗憾、很自责。刚说了几句,就被父母打断:“都过去了,别想那么多了,你想吃什么?要不,咱们一起看场电影?”

    4.自说自话式—不关注孩子的需求,也不予以回应,只说自己想说的。“我当年可比你苦多了……”“我看过一个励志故事,人家那个主人公比你……”

    父母不是圣人,偶尔接不住孩子的问题很正常,但如果总这么回应,会让孩子很失望,甚至很受伤。有孩子告诉我说,自己讲完之后,父母就说,别人都能搞好,为什么就你搞不好呢?我看别人都能交朋友,怎么就你这么林黛玉啊?总之,向父母分享不幸福之后,不但得不到安慰,反而还被骂。孩子会觉得,你看,我跟他们讲有用吗?

    既然没用,那就干脆别说了,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报喜不报忧。有好几个自杀的孩子,平常看不出来有任何异常,包括父母也没有发现任何不对劲,还以为孩子一直都过得挺好的。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允许分享不幸福、不快乐的事,不被允许分享痛苦、难过等感受。和父母之间无非是些吃穿用度的日常寒暄,很多负面的感受和情绪只能自己消化。
, 百拇医药
    与此同时,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认为,只能分享幸福,不能分享不幸福;只能活得幸福,不能不幸福。虽然理智上这么认为,但实际上痛苦还是会来,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怀疑自己:唉,我怎么会不幸福呢?不应该呀!大家都很幸福,我也应该感觉幸福才对啊!这样的人不觉得不幸福是一个应该的、合理的存在。

    怀疑别人:别人肯定帮不了我,只能靠我自己;如果说这么丧的话,别人肯定会看不起我,无论如何都要藏好。这样的人戴着面具生活,很难和别人建立真诚信赖的关系。也许他们能力很强,也很独立,但也更孤独。

    怀疑世界:如果有一天他自己搞不动了,就会开始怀疑世界。有些人会自杀,在世界毁灭自己之前自我毁灭。有些人则会杀人,在世界毁灭自己之前毁灭世界。

    不懂如何分享不幸福的父母

, http://www.100md.com     父母之所以不允许孩子分享不幸福,或者说,接不住孩子对不幸福的分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父母自身也不懂得如何分享不幸福。

    我在临床上看到,太多父母藏着掖着,不敢跟孩子讲他们生活的悲苦。

    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父母一直没有向女儿坦白已经离婚的事实。填高考志愿表时,女儿在家里翻证件,不小心把离婚证翻了出来。父母非常尴尬,但还是很理性地跟她解释说我们不想耽误你等,之后就不再说这件事了。本科时,这个女孩开始出现自残行为;保送研究生后,又出现了自杀行为。一直到此时,这家人还是不能够很好地谈离婚这件事。

    后来,父母带女儿来找我。爸爸说,姚老师,我最愁的就是女儿不跟我说心里话。我问他,那你跟女儿说心里话吗?爸爸愣住了。在这个家庭里,每个人都很彬彬有礼,好像没有任何矛盾和负面事件。但其实这些不幸福一直都在,只是从来不谈而已。夫妻关系不和,不谈;父母离婚,不谈;孩子出了状况,也不谈……一家人只能说好的,不能说坏的;只能说正向的,不能说负向的。
, http://www.100md.com
    这个孩子的口头禅是“还行”,任何事都不会多讲,因为她不知道讲了会怎么样。这个家庭完全没有分享不幸福的氛围和示范,她看不到谈了坏的事情之后,一家人可以变得更加心连心,于是这个家就变成了只能共享福,不能共患难。

    锦上添花的事情容易做,但共渡难关是非常考验彼此对负面事件的分享能力的。但是,父母始终没有做好准备。在这种不谈论矛盾、不谈论负面事件的环境中,因为没有共患难,心也离得越来越远。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个冰冷的家庭,什么都不能说,谁也不能说,长期不说也就不会说了。

    有些父母藏着掖着不说,而有些父母则一开口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收不住,把自己的不幸福一股脑儿地丢给了孩子,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承受得住。

    有一个孩子刚上初中,还不太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节奏,觉得学习特别辛苦,于是就跟爸爸诉苦。孩子还没说两句,爸爸就悲从中来:你看我,我也特别辛苦。当初和你妈离婚的时候,为了要你,我把房子都给她了。现在,我一个人在上海打拼,挣得很少,爷爷奶奶身体又不好,还要花很长时间照顾你,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他还告诉孩子,当初你妈离开我,就是觉得我没钱没本事,所以,咱们父子两个人都要好好努力,绝不能被人看扁了。
, 百拇医药
    孩子到了青春期,必须想明白我是什么人,我要成为什么人,想不明白的时候,内心就很混乱,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我很理解一个单亲父亲的辛苦,他也的确付出了很多。但是,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用自己更大的苦难把孩子压下去,其中包括对孩子妈妈的诋毁。头脑清醒的时候,他又会说几句你妈很爱你的话,孩子当场就说我不信。作为旁观者,我都听不进去,更不要说孩子。

    本来父母离婚,孩子就特别容易理解为自己被妈妈抛弃,爸爸又呈现出一个无力量的受苦形象,不能给孩子带来很好的支持。人在焦虑时,更容易关注负面信息。孩子搞不清楚自己值不值得爱的时候,就更容易听到爸爸说的妈妈要房子不要我,妈妈嫌弃爸爸没钱。爸爸想让孩子替自己争这口气,他得学习多好啊?最后,孩子扛不住,干脆就不上学了。

    不管是一点都不分享,还是毫无遮拦地分享,都体现了父母在分享不幸福这件事上的觉察不够和能力不足,也还成了很多家庭不幸福的诱因。

    提高分享不幸福的能力
, http://www.100md.com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父母不负责任或是很糟糕,而是说我们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是一个在苦难中成长的民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物质没有这么丰富,科技没有这么发达,人的自我没有那么明晰,大家是连在一起的。我说我好,大家都觉得,你好就是我好。所以,当你说你好的时候,我真的就获得了力量。但现在你再说你好的时候,很多人的想法是我感觉没那么好。当下,每个人的自我被尊重和放大,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孤独和压力,因为别人好不等于你好,无法感受到集体的支持、理解和鼓励。

    从集体主义向个体主义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既能够凸显个体的价值、自主性,又能得到集体关怀、情感连接的方法,而家庭恰恰是这样一个可以实验的、安全的地方。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讨论问题和糟糕的年代。如果在家庭里只能谈你好我好大家好,那些负面的事情去哪里谈呢?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在这里,我们可以表达真实的自己,或开心或悲伤,或积极或颓废,或向上或很丧……不管是怎样的,都可以被无条件地接纳、支持和包容。如果不能表达真实的自己,港湾又在哪里呢?只有拥有了这份坚固、温暖的情感连接,我们才更有能量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也才能有更多的心理空间迎战成长中必经的磨难。
, http://www.100md.com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一方面,父母要做好示范,制造分享不幸福的成功经验。父母向孩子分享不幸福,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分享的内容应该是已经转化了的、处理好了的,或者自己基本知道该怎么做了的。

    孩子听完父母的故事之后,不只是知道父母在受苦,还知道即便这么苦,父母还是很努力地想办法克服。而不是说,父母活得这么惨,为你付出这么多,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努力。这种做法其实是把压力传到了孩子身上,他会觉得,我要帮爸爸妈妈。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说太大了,以至于他根本无力承担,只能通过生病、厌学甚至自残、自杀来应对。

    另一方面,父母要学习允许孩子分享不幸福的体验。首先,不要急着堵住孩子的嘴,允许孩子讲一些糟糕的、负面的、听上去不够积极甚至很消极的话,这本身就是一种减压的方式。

    其次,要学会正确地聆听孩子的分享。

    专注地听:全身心聆听,及时予以回应,不能一边听,一边回微信,一边还在想着自己要做的PPT,敷衍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不被重视,不愿意再分享。
, http://www.100md.com
    保持距离地听:要保持稳定的理智,不能一头扎进去,比如孩子说我不想活了,结果你比他还慌张,孩子就失去了对父母的信赖和仰仗。

    赋能地听:孩子说我不想活了,可以这样赋能:不错啊,你考虑这么深刻的问题,我还没怎么想过;我曾经也想过,那你怎么想的呢,说来听听等。

    开放解决方案地听:孩子的分享应该是正在思考、持续琢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论。就像一趟列车正在开往一个小破站,那里没喝没吃,风景也不怎么样,但这只是其中一个站点而已,它还要继续往下开。所以,父母不要被孩子的分享吓到,要时刻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

    除此之外,还可以储备一些“万金油”话语,比如:共情—你真是不容易呀;重复—你长大了,想法越来越复杂了;肯定—有这个思考挺好的……我知道,这对父母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们也不可能像心理咨询师一样引导得那么好,但是,能听到孩子的思考,让孩子愿意继续和我们讨论交流就是积极的信号。

    其实,不管是向孩子分享自己的不幸福,还是聆听孩子對不幸福的分享,其目的不一定非要帮谁解决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彼此感觉到足够的情感支援,找到信心和力量,然后继续探索、试错,收获真正的、持久的幸福。

    (感谢中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高峰论坛对此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