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婚姻版》 > 20109
编号:13776114
来生再续:墓志铭情书背后的旷世绝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幸福·婚姻版》 20109
     “你就快82岁了。你缩短了6厘米,体重不足45公斤,可你依然美丽优雅,令人爱慕。我们共度了58年的时光,我爱你更胜从前……假若有来生,我们还要共度。”

    ——安德烈·戈尔兹《致D书:情记》

    2007年9月22日,一位清洁女工在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安德烈·戈尔兹的门上发现了一张简短的留言条:“通知警察,不要上楼。”此刻,楼上卧室里,安德烈·戈尔兹和妻子多琳娜恬静地躺在床上,肩并肩,手挽手,双双服药自杀,两人神情安详而幸福。生命终结的那刻,他84岁,她83岁。床边桌上,放着戈尔兹与朋友们道别的信:“我们两人谁也不愿意孤独活在世上。我们彼此说过,假若有来世,我们还要共度。”

    在稍许惊诧之后,熟悉戈尔兹和妻子感情的人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早在一年前,这位一生有着杰出成就的哲学家已经为他们的婚姻写下动人的墓志铭《致D书:情记》,这是一位满怀爱慕的丈夫写给病中妻子的情书,他们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可谓纯粹而完美……

    身如浮萍,情爱有根

    安德烈·戈尔兹原名杰勒德·希乐施,1923年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里,母亲信奉天主教,父亲退伍后成为木材经销商。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月里,人们往往为填饱肚子而东奔西走。中学毕业后,戈尔兹来到瑞士,进入一家天主教学院学习。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思想之路。

    生于战乱的戈尔兹目睹了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对人生有了别样的感受和看法,他开始热衷于研究思想和哲学。1946年,在瑞士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戈尔兹遇到了著名的法国哲学家、作家让·保罗·萨特和女权主义作家西蒙·波伏瓦。让·保罗·萨特当时崇尚马克思主义,被称为“存在主义的鼻祖”,并且成为颇有影响的“左岸”知识分子中著名的中心人物,他后来更是由于1964年拒领诺贝尔奖而家喻户晓。三人一见如故,聊得十分尽兴和投机。相近的观点和共同的爱好使三人很快成为最好的朋友,并组成了“知识分子联盟”,这个没有祖国的奥地利犹太人开始在异国他乡研究起前途渺茫的哲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