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幸福.婚姻版》 > 20135
编号:13732236
黄炎培的夫妻情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日 《幸福·婚姻版》 20135
     黄炎培,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城厢镇人,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中有过两次婚恋。第一次是按照“三媒六证,明媒正娶”的传统方式和王纠思小姐成婚;第二次则是和女大学生姚维钧一见钟情,自由结合。

    黄炎培父母早逝,为维持生计,他不满二十岁就去南汇县三灶乡当私塾先生。黄炎培的祖母觉得孙子已经老大不小了,应该早日成家才是,遂托人为黄炎培四处求婚。然而,由于他家境贫寒,求婚很不顺利。

    媒人把他的生辰八字送到第一家,答复说:占卜不吉。第二家干脆回答:不允!第三家比较富有,答复说:我家女儿不嫁给穷小子。第四家是穷苦人家,说:我家已经够穷了。女儿还能嫁给穷小子再受穷吗?第五家竟然连门也不让媒人进。糟了,难道黄炎培只能是光棍一条吗?

    但“命中注定的姻缘”终归是要到来的。1898年,南汇县周浦镇有位附贡生王筱云先生,在黄炎培姑父沈肖韵的书斋里看到黄炎培写的诗文,赞不绝口,说:“这个青年很有前途!”沈肖韵乘机说:“这个青年正在求婚,你有一个女儿,肯许配给他吗?”王老先生欣然一诺,遂成好事。

    于是,两家先订了婚。第二年(1899年)黄炎培考中秀才,而且是松江府第一名。喜报传来,王老先生高兴异常,择定良辰吉日,让黄炎培和自己的女儿王纠思小姐拜了天地。黄炎培在屡屡碰壁之后,终于抱得美人归。

    王纠思,1882年生,17岁时和黄炎培缔结姻缘。婚后就读于上海城东女学,习师范、育蚕,课余哺育婴儿,料理家务。她不施脂粉,风度优雅,言谈举止落落大方。她和黄炎培十分恩爱,共生育了六个子女,其中一子二女早殇。

    1937年秋,王纠思患脑溢血,治疗经年略有好转,但已不能随夫四处奔走。临别时,她对黄炎培说:“抗战中,若不是病魔缠身,东南西北都当伴随你去的。”黄炎培为抗日救亡随国民党政府西迁后,她留沪养病。不料,1940年旧病复发,她坚嘱家人不要告诉黄炎培,还亲自捡取豆一器(碗)和手帕三方留给夫君,随即辞世,享年58岁。夫人王纠思去世后,黄炎培未续弦,直到两年后遇到女大学生姚维钧。

    1942年4月,黄炎培赴贵阳大夏大学讲演,女生姚维钧小姐和他一见钟情。黄炎培离开贵阳后,两人鸿雁传书,诗词传情。7月,姚小姐大学毕业,来重庆和黄炎培相会。

    8月16日,黄、姚二人的婚礼在张家花园巴蜀中学礼堂举行。证婚人为穆藕初、张一麟,介绍人为杨卫玉。

    婚礼中有个小插曲。沈钧儒讲话说:“我的年纪比任老(黄字任之)大三岁,今天看到这种情景,却不能不有所触动。但欲步他的后尘,又顾虑很多,如长须必须割,手杖必须弃,都非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江一平律师立刻做慷慨激昂状,大声疾呼:“今天的新郎应负起解决沈衡老(沈字衡山)婚姻问题的责任!”黄炎培笑着说:“沈衡老的婚姻问题,是‘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众人皆大笑。

    黄、姚婚后,琴瑟和鸣,伉俪情深,有时候还像热恋时那样,作诗词唱和,表达缱绻爱意。1942年11月6日,姚维钧写诗一首:观音堂上久徘徊,贩者纷纷饱囊回。过尽千车人不见,一镫远送展声来。黄炎培看罢,当即和诗云:观音堂上市声稀,夜夜夫人迎我归。过尽千车人不见,一天风露湿君衣。这些诗反映了两人深厚的夫妻情, 百拇医药(成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