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大肠癌在挑战
说起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胃癌、食管癌。但对于发病率悄然上升的“第三号杀手”——大肠癌,关注者则甚少。站在现代医学前沿的专家们以敏锐的目光分析了疾病谱的动态变化之后,断然敲响警钟:大肠癌正在向我国人民挑战!
前不久,记者就此话题专门请教了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消化病学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江绍基先生。由于杨庆华博士研究生的热情引见。记者顺利地与正在忙于筹备第二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的江老会了面。江老虽年过七旬,但却有着与年轻人一样充沛的精力,午休时间里长谈近1个小时,全然不显一丝倦意。他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大有一代名医的儒雅风度。采访这样一位可敬的长者,当然是受益匪浅了。
话题之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记者:有些资料认为,我国人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不知此说是否确切?
, http://www.100md.com 江教授:一般认为,大肠癌在北美、西欧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发病率较高,在亚非国家发病率较低。因为该病的发病率常与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的分布情况相一致。但是,近10余年来,我国人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确有上升的趋势。初略估计,已由原来的4~5/10万上升到现在的8~10/10万。这种征兆的出现显然与饮食结构的改变相关。东邻日本也曾有过类似的疾病谱变化。原先他们那里和我国一样,是胃癌的发病率高于大肠癌,但随着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大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有超过胃癌的趋势。
话题之二: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
记者:面对这样一种趋势,我们有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江教授:有的。我们国家在制订“七五”规划时,只重点考虑到了肝癌、胃癌。而在制订“八五”规划时,已未雨绸缪,把大肠癌的防治工作也列入其中了。全国各医疗单位有关大肠癌的科研项目也在逐渐增多。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而不至于若干年后才去亡羊补牢。
, 百拇医药
话题之三:追根寻源,事出有因。
记者:大肠癌的发生究竟与哪些因素关系较密切?
江教授:前面已经提到了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不但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大便中的胆酸和胆固醇代谢产物,同时还使肠内厌氧细菌增多。胆酸经肠道厌氧菌的作用,可转变为一种致癌物质。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少,也可促使大肠癌的发生。比如,高纤维饮食的非洲人大肠癌发病率很低;而低纤维饮食的美国人大肠癌发病率则相当高。大肠癌的发生还与大肠内的某些炎症有关。我国大肠癌死亡率最高的上海、浙江、福建、江苏等地,都是血吸虫病流行区。这是因为血吸虫卵的机械和毒性作用,可刺激肠粘膜细胞发生肿瘤。此外,遗传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如癌变率很高的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就有明显的遗传性。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是家族性疾病,其癌变率约为3~5%。
话题之四:明察秋毫,勿讳疾忌医。
记者:能不能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点早期发现大肠癌的诀窍?
, 百拇医药
江教授:大肠癌早期症状轻微且发展缓慢,患者本人容易忽略,经验不足的医务人员也会误诊为内痔或肠炎。临床上这类例子并不少见。如果说早期诊断有什么诀窍,那就是要提高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警觉性。中国人有讳疾忌医的坏毛病,特别是有些农民兄弟,身体不舒服时喜欢忍,这是很不明智的。一般来讲,凡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下列现象时,就不要忽视大肠癌的可能性:①正常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以及排便不尽;②大便中带有血液及粘液;③近期腹部持续不适、胀气或隐痛;④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贫血、消瘦、乏力;⑤腹部可扪及肿块等。
话题之五:治未病,防恶变于未然。
记者: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预防大肠癌?
江教授:首先是要防止和消除已知的促癌因素。就饮食而言,要避免高脂肪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于碳水化合物的粗纤维食物,使大便通畅。其次要积极治疗血吸虫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大肠息肉,防恶变于未然。同时要在大肠癌高发区开展普查工作,具体方法有发放问诊表格、作大便潜血试验和直肠指诊等。必要时还可作结肠X线检查或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肠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大肠癌的蛛丝马迹,并防止其发展到晚期。
并非题外话:警钟长鸣,有备无患。
辞别江教授后,强烈的责任感驱使记者产生了这样一种愿望——尽快把江老的这番高见传递给本刊读者,尽快把大肠癌的防治知识普及给广大群众。在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迅速变更的情况下,人们如果对大肠癌的危害视而不见,对医学权威的忠告听而不闻,若干年后势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警钟正在长鸣,有备才能无患。提高全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正视来自大肠癌的挑战——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百拇医药(沈 志)
前不久,记者就此话题专门请教了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消化病学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江绍基先生。由于杨庆华博士研究生的热情引见。记者顺利地与正在忙于筹备第二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的江老会了面。江老虽年过七旬,但却有着与年轻人一样充沛的精力,午休时间里长谈近1个小时,全然不显一丝倦意。他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大有一代名医的儒雅风度。采访这样一位可敬的长者,当然是受益匪浅了。
话题之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记者:有些资料认为,我国人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不知此说是否确切?
, http://www.100md.com 江教授:一般认为,大肠癌在北美、西欧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发病率较高,在亚非国家发病率较低。因为该病的发病率常与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的分布情况相一致。但是,近10余年来,我国人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确有上升的趋势。初略估计,已由原来的4~5/10万上升到现在的8~10/10万。这种征兆的出现显然与饮食结构的改变相关。东邻日本也曾有过类似的疾病谱变化。原先他们那里和我国一样,是胃癌的发病率高于大肠癌,但随着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大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并有超过胃癌的趋势。
话题之二: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
记者:面对这样一种趋势,我们有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江教授:有的。我们国家在制订“七五”规划时,只重点考虑到了肝癌、胃癌。而在制订“八五”规划时,已未雨绸缪,把大肠癌的防治工作也列入其中了。全国各医疗单位有关大肠癌的科研项目也在逐渐增多。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而不至于若干年后才去亡羊补牢。
, 百拇医药
话题之三:追根寻源,事出有因。
记者:大肠癌的发生究竟与哪些因素关系较密切?
江教授:前面已经提到了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不但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大便中的胆酸和胆固醇代谢产物,同时还使肠内厌氧细菌增多。胆酸经肠道厌氧菌的作用,可转变为一种致癌物质。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少,也可促使大肠癌的发生。比如,高纤维饮食的非洲人大肠癌发病率很低;而低纤维饮食的美国人大肠癌发病率则相当高。大肠癌的发生还与大肠内的某些炎症有关。我国大肠癌死亡率最高的上海、浙江、福建、江苏等地,都是血吸虫病流行区。这是因为血吸虫卵的机械和毒性作用,可刺激肠粘膜细胞发生肿瘤。此外,遗传因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如癌变率很高的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就有明显的遗传性。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是家族性疾病,其癌变率约为3~5%。
话题之四:明察秋毫,勿讳疾忌医。
记者:能不能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点早期发现大肠癌的诀窍?
, 百拇医药
江教授:大肠癌早期症状轻微且发展缓慢,患者本人容易忽略,经验不足的医务人员也会误诊为内痔或肠炎。临床上这类例子并不少见。如果说早期诊断有什么诀窍,那就是要提高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警觉性。中国人有讳疾忌医的坏毛病,特别是有些农民兄弟,身体不舒服时喜欢忍,这是很不明智的。一般来讲,凡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下列现象时,就不要忽视大肠癌的可能性:①正常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以及排便不尽;②大便中带有血液及粘液;③近期腹部持续不适、胀气或隐痛;④原因不明的进行性贫血、消瘦、乏力;⑤腹部可扪及肿块等。
话题之五:治未病,防恶变于未然。
记者: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才能积极有效地预防大肠癌?
江教授:首先是要防止和消除已知的促癌因素。就饮食而言,要避免高脂肪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于碳水化合物的粗纤维食物,使大便通畅。其次要积极治疗血吸虫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大肠息肉,防恶变于未然。同时要在大肠癌高发区开展普查工作,具体方法有发放问诊表格、作大便潜血试验和直肠指诊等。必要时还可作结肠X线检查或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肠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大肠癌的蛛丝马迹,并防止其发展到晚期。
并非题外话:警钟长鸣,有备无患。
辞别江教授后,强烈的责任感驱使记者产生了这样一种愿望——尽快把江老的这番高见传递给本刊读者,尽快把大肠癌的防治知识普及给广大群众。在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迅速变更的情况下,人们如果对大肠癌的危害视而不见,对医学权威的忠告听而不闻,若干年后势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警钟正在长鸣,有备才能无患。提高全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正视来自大肠癌的挑战——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百拇医药(沈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