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剖宫产引发并发症
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产妇的多数都是初产妇。一般来讲,初产妇的产程所需时间,较经产妇为长。从第一次阵痛一子宫开口到四指一生下孩子这一过程。初产妇所需时间,快的几个小时,慢的需十几个小时,甚至l~2天。这对产科的产床周转、医护人员频频看护,增添了很多“麻烦”;有的因胎儿过大、畸形或母体骨盆畸形、妊高症、各种难产等等原因,胎儿来不及或无法由产道产出,理所当然需剖宫取出胎儿。剖宫产快速、麻利,通常只需几十分钟,就可把胎儿取出来,对慢产程的初产妇来讲,医护人员是“乐意”剖宫产而不愿“慢慢待产”。但从生理性要求来讲,自然产道分娩优于剖宫产,因为自然分娩毕竟比剖宫产创伤性小得多,况且剖宫产弄不好还会产生并发症:
一、就产妇而言,剖宫产有可能导致如下并发症:
(1)膀胱损伤。此多为腹膜外剖宫产时,因分离膀胱层次不清或伤口延裂至膀胱,可导致误伤膀胱;剖宫产术后。往往因切口渗出物过多,导致与膀胱粘连,再孕行剖宫产时,最易伤及膀胱。如伤及膀胱与子宫切口引起感染,日后形成子宫膀胱瘘,临床表现为阴道慢性出血和血尿。
(2)若是子宫切口部分漏缝,形成裂口。止血不全,除阴道流血外,血液还可流入腹腔,形成盆腔血肿。
(3)缝合时,切口边缘对合不齐或错缝,日后可导致一侧切口缘回缩,成为永久性的无法合拢,分泌物增多,阴道经常有血性分泌物,必须再次手术修补。
(4)有时因肠管胀气或将肠管误认为腹膜而被切开,引发感染而与子宫切口粘连,术后腹胀、发热,如不及时确诊和处理,便可形成子宫肠管瘘,从而肠腔内容物由阴道排出。
(5)当子宫切口向两侧之一侧延伸至子宫动脉或膀胱三角区附近时,此刻出血过涌。急于止血缝合时,最易伤及输尿管,形成子宫输尿管瘘或致输尿管困受牵拉而扭曲梗阻。前者可致尿液由瘘管流入子宫,经阴道排出;后者,尿液不能流入膀胱,积集于输尿管梗阻部的上端,因而尿量少、腰痛,久之,肾盂积尿,导致患侧肾功能减退、衰竭和坏死。
二、剖宫产对胎儿常见并发症:
(1)骨折。当一侧肩先娩出时,其锁骨容易被卡在子宫切口上缘内,如急于抬起另一肩时,易致锁骨骨折;若是臀位双腿伸直或交叉屈曲,当牵拉一足时,易致另一股骨骨折;当胎儿小手处于上举位,牵拉时易致肱骨骨折;枕位异常胎位,其头部娩出时,如使力不匀,易致颅骨骨折。
(2)有的子宫壁过薄或术者用力过猛,或延长子宫切口,往往在切开子宫的同时而伤及宫内胎儿先露部;有时行干预性转体过分或强行娩出的动作,既可能致胎儿软组织损伤,又易致其他部位骨折。
所以,产妇分娩还是以阴道自然分娩为佳,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母婴并发症,还可节省医药费的开支。但这并不是说剖宫产就一定会导致上述并发症。如果医护人员操作熟练,动作轻柔、细心,即便行剖宫产,母婴的并发症是可以降低到最低点;非特殊情况下,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百拇医药(姚剑琴)
一、就产妇而言,剖宫产有可能导致如下并发症:
(1)膀胱损伤。此多为腹膜外剖宫产时,因分离膀胱层次不清或伤口延裂至膀胱,可导致误伤膀胱;剖宫产术后。往往因切口渗出物过多,导致与膀胱粘连,再孕行剖宫产时,最易伤及膀胱。如伤及膀胱与子宫切口引起感染,日后形成子宫膀胱瘘,临床表现为阴道慢性出血和血尿。
(2)若是子宫切口部分漏缝,形成裂口。止血不全,除阴道流血外,血液还可流入腹腔,形成盆腔血肿。
(3)缝合时,切口边缘对合不齐或错缝,日后可导致一侧切口缘回缩,成为永久性的无法合拢,分泌物增多,阴道经常有血性分泌物,必须再次手术修补。
(4)有时因肠管胀气或将肠管误认为腹膜而被切开,引发感染而与子宫切口粘连,术后腹胀、发热,如不及时确诊和处理,便可形成子宫肠管瘘,从而肠腔内容物由阴道排出。
(5)当子宫切口向两侧之一侧延伸至子宫动脉或膀胱三角区附近时,此刻出血过涌。急于止血缝合时,最易伤及输尿管,形成子宫输尿管瘘或致输尿管困受牵拉而扭曲梗阻。前者可致尿液由瘘管流入子宫,经阴道排出;后者,尿液不能流入膀胱,积集于输尿管梗阻部的上端,因而尿量少、腰痛,久之,肾盂积尿,导致患侧肾功能减退、衰竭和坏死。
二、剖宫产对胎儿常见并发症:
(1)骨折。当一侧肩先娩出时,其锁骨容易被卡在子宫切口上缘内,如急于抬起另一肩时,易致锁骨骨折;若是臀位双腿伸直或交叉屈曲,当牵拉一足时,易致另一股骨骨折;当胎儿小手处于上举位,牵拉时易致肱骨骨折;枕位异常胎位,其头部娩出时,如使力不匀,易致颅骨骨折。
(2)有的子宫壁过薄或术者用力过猛,或延长子宫切口,往往在切开子宫的同时而伤及宫内胎儿先露部;有时行干预性转体过分或强行娩出的动作,既可能致胎儿软组织损伤,又易致其他部位骨折。
所以,产妇分娩还是以阴道自然分娩为佳,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母婴并发症,还可节省医药费的开支。但这并不是说剖宫产就一定会导致上述并发症。如果医护人员操作熟练,动作轻柔、细心,即便行剖宫产,母婴的并发症是可以降低到最低点;非特殊情况下,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百拇医药(姚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