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2002年第5期
编号:11853038
驱虫不见虫 并非药不灵
http://www.100md.com 2002年5月1日 《祝您健康》 2002年第5期
     邻居家的孩子患了蛔虫病,医生给他开了些驱虫药。服药后的第二天,他母亲就开始在他的大便中找虫,可是并没有发现被杀死的蛔虫。于是,他母亲逢人便抱怨道:现在的驱虫药真不管用!

    现在的驱虫药真的不管用了吗?非也。不过,这种错觉的形成,倒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过去人们服用的驱虫药,如山道年酚酞片等,因毒性较大,不宜在人体内久留,故而常与泻药一道组成复方制剂。驱虫药麻痹虫体。使其不易吸附在肠道上。泻药则促进肠蠕动,使麻痹了的虫体迅速排出体外。问题是这些成虫、幼虫及虫卵并没有被杀死,排出体外后可能继续污染环境,并通过家禽、家畜造成寄生虫病的再传播。这样就使得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事倍功半,徘徊不前。

    近年新研制的苯咪唑类驱药虫,如甲苯咪唑、复方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广泛用于治疗蛔虫、钩虫、蛲虫、鞭虫等肠道寄生虫。其作用原理是抑制寄生虫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使虫体糖源耗竭,从而影响其生存。体外试验表明,此类药物可以抑制寄生虫幼虫的发育,可使虫卵污染土壤的机会大大减少,对控制重复感染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这样一种作用机理,苯咪唑类驱虫药不需要与泻药同服,同服只能减少药物与虫体接触的机会,影响疗效。一般都是在服药后2~4天才可见虫体排出。因此而怀疑药物的作用,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形成这种错觉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年来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过去我国南方蛔虫感染率相当高,城市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感染率则在90%以上。蛔虫虫体较大(15~25厘米),服用驱虫药后可以通过肉眼看到虫体排出。现在,蛔虫的感染率城市降至10%~25%,农村降至30%~60%。相对而言,蛲虫的感染率有所上升,城市为15%~35%,农村为40%~60%。蛲虫虫体较小,这也使得“吃药见虫”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了。

    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也要合理选择药物。如系蛔虫、钩虫、蛲虫感染,应选用甲苯咪唑、复方甲苯咪唑、丙硫咪唑或噻嘧啶等进行驱虫。如系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绦虫感染,应选区用吡喹酮等进行驱虫。当前人群中以蛔虫、钩虫、蛲虫、鞭虫感染为主。特别是在农村人群中,寄生虫混合感染率甚高。开展集体驱虫治疗,可以大面积、大幅度地减少肠道寄生虫病原体,有效降低重复感染率,控制流行趋势。

    (编辑 士 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