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2002年第11期
编号:11827054
“心理咨询”,何时走出误区?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日 《祝您健康》 2002年第11期
     目前,有心理问题的人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且许多原来不把心理问题当回事的人,已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产生了主动求助心理医生的愿望。于是,心理咨询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职业,许多医院、学校、媒体甚至一些打工人员和江湖游医都纷纷开办起心理诊所或心理热线。由于没有相应的部门和标准对心理咨询师进行规范管理,加上许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致使有些只学了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或者参加了几次培训班的人,甚至是毫无咨询常识的人也能够堂而皇之地挂牌给人做心理咨询,这无疑给心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让人忧心的“心理咨询”

    一名叫李欣(化名)的男子用自家电话开通了一条心理热线。“21:00至23:00,李欣热线等候您”。李欣到处散发名片,并请求周围的朋友们帮助他进行宣传。有人问他是否受过专业培训,李欣说:“没有,但我有强烈的兴趣,而且我一直在自学。”并说:“我做这件事,完全是出于公益目的。我开辟这个倾诉空间,只是想帮助那些心理有问题而需要解脱的人。”针对李欣的热情,有关心理专家严肃地指出:“不具备专业知识便来做心理咨询,会误导那些打进电话的人。”
, 百拇医药
    某大学的心理咨询室。一位年纪颇大的女老师坐诊。某大学生在该老师的一再提问下说:“老师,我有这种不自觉的举动好久了。每次我看见漂亮女孩子的小腿就激动,总想走上去摸一下。但理智告诉自己不能这样做。”女老师开口了:“你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这说明你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现在这种社会情况下,年轻人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做一点出格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杜绝自己的这种想法,而要杜绝这种想法,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该老师的一番思想教育把大学生弄得羞愧万分。

    有一家电台的夜间“性知识”热线的主持人,以其“不拘一格”的主持风格赢得了不少的听众。在节目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位小姑娘打电话进来,很紧张地开始讲述自己失身的情况。小姑娘刚刚出过事,听上去心理压力很大。而这位主持人往往听了几句话以后。就开始教训这位小姑娘,这种教训的结束语往往是直接说这个女孩犯贱。听众们听到后往往大笑不止,把这个节目当作一个搞笑节目。

    一位女士因和丈夫吵架后心情黯淡,便拨通了某声讯心理热线,希望得到帮助,热线咨询员回答说:“其实夫妻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我和我丈夫也经常吵架,昨天还为了一件小事又吵开了……”那位咨询员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她与丈夫吵架的事,不管对方愿不愿听,足足讲了半小时。
, 百拇医药
    一家只能治疗普通疾病的诊所也开出了心理咨询门诊。见到患者,医生说:“来看病的?”患者立刻纠正:“我是来咨询的。”医生笑笑:“对,是来咨询的。你说吧。”患者告诉他自己最近老是睡不好,夜里总是做梦。医生立刻回答道:“这是神经衰弱,我给你开点药吧。”患者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医生有点不高兴了:“我是医生不会瞎说的。我给你开‘脑络通’、‘镇脑宁’,在家好好休息几天。”

    求询者存在的心理误区

    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人们对心理咨询往往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这使得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就诊。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上,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有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
, 百拇医药
    心理咨询并非无所不能。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师无所不会、无所不能,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实际上,心理疏导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心理医生不是救世主。一些来访者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而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代替来访者去改变或做决定。来访者需认识到,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心理咨询不等于做思想工作。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一位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的。”也不让患者服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就诊者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 百拇医药
    清理“南郭先生”势在必行

    一位韩姓妇女的儿子就要考高中了。在节骨眼上,儿子突然整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也大幅下降。母亲心里急得要命,向周围的许多人咨询儿子的情况。有人建议她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某大学心理诊所的一位男咨询师看过她儿子之后,很肯定地告诉她:“你儿子是自卑心理太强烈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自卑。”于是,在其后的数次治疗中,该咨询师和她儿子大谈如何克服自卑及许多的名家事例。但这些对她儿子似乎效果不明显,儿子反而看上去越来越压抑。后来,这位妇女对该诊所产生了怀疑。她就带儿子去了本市某家正规医院的心理科,医生很快做出了诊断,是抑郁症。于是,医生在给孩子做心理咨询的同时又配合药物治疗,孩子的情况很快有了好转。

    有专家指出:有心理问题人数的增加已经为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市场条件。据某市一家医院记载,1999年心理咨询门诊的就诊数量比1996年增加了9000人次,而到2000年年底,门诊人数又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894人次。
, http://www.100md.com
    心理咨询师的队伍目前到底有多大?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现有心理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7万多人,这还不包括目前中小学的业余心理健康教师。由于心理咨询业正呈现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许多配套的东西来不及跟上,所以心理咨询师当中混入不少“南郭先生”就在所难免了。

    针对心理咨询队伍中的滥竽充数现象,着眼于整顿从业队伍,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制定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已开始试行。按照最新规定,心理咨询师将分为3个档次:心理咨询员(初级)、心理咨询师(中级)、高级咨询师。所有从事心理咨询和教育的医生及其他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统一考试,取得合格证方能上岗。此后,有关政府部门还要组成专家委员会,对从业者定期督导。

    提早防范心理咨询“医疗纠纷”

    有一位心理咨询者在某医院进行咨询时,短短一个小时内有四五次被别人打断。他非常恼火:“我是花了钱来咨询的,作为消费者,我有权要求我的权利得到保证。”他向院方提出了赔偿的要求,但是他拿不出什么合法的索赔依据,只能拂袖而去。

    曾经有一位轻度精神分裂患者,接受某高校一位心理教师医治,“心理教师”一直没有给予正确治疗,经一段时间“劝导”后,该青年病情反而更加严重,终于导致了自杀。后经医生分析,该青年是一种脑科疾病,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可惜这位青年的家长不知道是医生的误诊导致了孩子病情的耽误。

    “今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肯定会出现‘医疗纠纷’。”有关专家严肃指出,心理咨询走向产业化之后,它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它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必然要负担一定的义务。这个义务就是要对心理咨询者的康复负责。

    编辑 汤知慧, http://www.100md.com(柳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