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2003年第10期
编号:11826663
“薄衣御寒”始于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1日 《祝您健康》 2003年第10期
     立秋那天,科普爱好者小马专程前往气象局,就秋季保健与气象的关系问题,请教气象高级工程师老何。何高工也是一位科普作家,常在报刊上发表气象与保健方面的文章。何高工对小马的到来很是欢迎,闲聊了几句后,便言归正传。

    小马先是询问“立秋”的具体含义。何高工立刻引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几句古文:“立,建始也;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他解释说:“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季节来临。尽管24节气中的‘立秋’要超前于气候意义上的‘秋季始日’,但作为夏秋之交标志性的节气,‘立秋’无论对农业生产还是对人体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小马当然要问什么是气候意义上的“秋季始日”。何高工笑了笑说:“这是气候学上的规定:以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的始日作为秋季的开始,这就是气候意义上的‘秋季始日’。”

    接下来,小马开始询问有关秋季气候与养生保健方面的问题了。对此,何高工胸有成竹:“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薄衣御寒’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实践证明,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和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如何理解‘秋冻’是顺应‘居室气候’的需要?”

    何高工略作思考之后,便娓娓道来:“近些年,我国气候专家通过对春秋季居室内外温度的观测分析,把‘室内外温差’作为一种气候指标,以此进一步佐证‘春捂秋冻’的科学性。春秋季温度虽然都具有‘不冷不热’的特点,但气温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趋势是升,秋季气温则日趋下降。只要气温过低,人体防御不当,即可受寒致病,这也是常理。而人体之所以受寒,与环境变化(如进出居室)也很有关系。气候观测表明,由于房屋的热惰性和温度变化趋势的不同,春季室内气温低于室外(室内外温差为负值),秋季室内外温差则为正值。这就很容易解释‘春捂秋冻’了:春季从温暖的室外进入冷凉的室内,如果不多穿衣春捂,则容易受寒致病;秋季室内温度相对较高,进入室内后,则完全可以少穿些衣服。”

    “如此进一步阐释和佐证‘春捂秋冻’,真是太新鲜太精彩了。”小马不禁叫好。

    接下来,何高工谈得更具体更实用了:“就全国范围看,‘立秋’节气以后,冷空气势力将逐渐加强,活动趋于频繁,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并且‘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该未‘寒’绸缪,注意‘秋冻’,加强御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从而在强冷空气和寒冬季节到来时,也能够适应气候环境避免由于气象原因诱发和加重一些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
, 百拇医药
    小马似乎悟出道道来了:“怪不得古人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哩。”

    何高工趁热打铁:“是啊,立秋之后,要正确理解和操作‘薄衣御寒’,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穿得严严实实;而应该尽可能地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民谚‘二八月,乱穿衣’,说的是穿衣感受,真要从保健意义上说,应该是‘二月宜多穿衣,八月宜少穿衣’。

    小马做着鬼脸,说:“请放心,秋季我一定少穿衣服。”

    何高工又提醒道:“不过,凡事都应该有个限度,‘薄衣御寒’也不能过头。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很低,仍然穿得很单薄,就没道理了。这时倒可以按照冬季的一些养生法则进行衣食起居。要知道,‘深秋’和‘初冬’本没什么明确界线,一味‘秋冻’,反而会致病。而对年老体弱者,或是一些慢性病患者,‘薄衣御寒’更应该慎重一点。”

    小马一个劲地点头:“噢,原来‘秋冻’也要因天制宜,因人制宜啊……”, http://www.100md.com(霍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