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2016年第8期
编号:12864460
因天制宜,健康度夏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日 《祝您健康》 2016年第8期
因天制宜,健康度夏

     传统中医认为,“夏三月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的确,夏日气温常常在37~39℃,大大超出了人体耐热的承受,人体常常因为受热时间过长、身体过于疲劳、没能及时补充水分等原因而出现中暑症状,加之夏季湿度普遍较高(尤其是初夏的梅雨时段),人体健康容易受暑湿之邪侵袭而生病。尤其体弱者,如老人、生病才愈及慢性病患者,如果不在饮食起居、适应气候方面多加调节,就会大大降低夏季的生活质量和抗病能力。

    健康度夏,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注意避暑,不可贪凉

    夏日应减少活动,尤其要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活动。晴日里,上午9点以后不宜外出。居室内注意适度的通风和降温。有条件的,可以选择一些气温较低的风景区去避暑。

    夏季也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凉过夜或阴冷无度,容易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趁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入睡后,最好关上空调,或将空调温度调高。当感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关节病患者,不要长期待在冷气环境里。

    盛夏防暑,长夏防湿

    传统医学总结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为: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这时暑热之邪,可以耗散阳气津液,造成汗出过多,体液减少而伤津,唇干口燥,尿黄心烦等,这就是暑邪入侵的结果。夏日炎热容易令人心烦,故宁心神尤为重要,夏日精神调养的基本法则有两点:一是要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虚;二是要有较好的精神修养,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绪的干扰。

    长夏多湿,湿热交汇,这是气候规律。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湿邪重浊向下,特别容易伤害脾胃功能,而导致消化不良;湿气也特别容易侵犯肌肤筋骨,所以,在夏天多发生皮肤病变和关节炎等。体弱者必须注意卫生和除湿(可用空调进行适度的抽湿),以防暑湿之邪侵淫皮肤和体内。气温超过34℃,人体内热外泄就会受阻,所以,当出现头昏眼花、四肢发麻、恶心口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时,应首先想到这是中暑的先兆,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用酒精擦浴,头敷湿毛巾等,还可服用人丹、十滴水等,如仍不能减轻症状,甚至还出现高热、呕吐等症,则要立刻送医院急救。

    饮食调节,科学饮水

    夏季炎热出汗,使胃肠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常常会出现营养失调、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所以夏季饮食尤其要以清淡松软为宜,且不宜太饱;食物搭配方面,除了要注意色泽鲜艳,味道爽口外,也要保证一定的热量和营养。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要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同时也不忽视富含B族维生素的谷类、豆类食品和瘦肉的摄入。夏季还要多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制品、海带、蛋类等;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番茄、黄瓜、绿豆等。

    夏天人们特别容易口渴,需要随时喝水。如何喝水才是科学的呢?一是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莫待口渴时才喝水,口渴时表明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细胞开始脱水,此时,最好能饮用含有0.2%左右盐分的水。二是大渴勿过饮,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三是用餐前和用餐时不宜喝水,因为进餐前和进餐时喝水,会冲淡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期如此对身体不利。四是早晨起床时先喝一些水,可以补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浓度,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体液的正常水平。

    积极休息,科学午睡

    提倡积极休息,反对形式上的消极休息(如恋床、迷电视、过度娱乐),这就要求人们在夏季保持良好的心境,注重休闲质量,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书,提倡轻松聊天,力戒吵骂和怄气;可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当的锻炼。

    午睡要科学合理,午睡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宜,尽量避免在走廊里、树荫下、草地上、水泥地面上“随遇而睡”,也不要在穿堂风或风口处“顶风午睡”,更不宜趴在桌沿或靠在椅子上“直立午睡”,这些不正常的午睡,对人体健康常常“弊”大于“益”。同时,也不是人人都需要午睡,身体好、夜间睡眠充足、不午睡精神状态照样好的人,不必刻意进行午睡。, http://www.100md.com(霍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