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化障碍――穿着隐形衣的心理病
半年前,一位患者出现了发作性胸闷胸痛,后来又感到咽喉部有异物卡着样,去医院检查,医生怀疑他是心脏问题。可是做了所有相关的检查,都没能确诊,治疗也没有什么效果。最后医生告诉他,如果是心脏问题的话,也只能是隐性“冠心病”,即目前还只有症状,查不出体征的心脏病,并给他分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这种表现是功能性的,即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建议他找心理医生。
认真听过这位患者的叙述后,我又查看了他以前就诊的病历资料,发现最明显的特点是,他虽然反复出现发作性胸闷胸痛,但一直没有冠心病等其他关联性症状,特别是睡着后,从来没有过疼痛发作,而且睡着后,咽喉部异物感就消失了。我对其作心理评估后,判断这位患者有中度的抑郁、焦虑与躯体化症状。
通过聊天了解,这位患者是一个部门负责人,领导工作让他压力增大,每天都感觉好累。但退休后的生活,空闲时间太多,时间一长,他又感到无所适从。每天基本上是睡到上午9点起床,然后看电视、上网,特别无聊的时候,就点根烟看看外面的风景,脑袋放空。一次感冒后,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消失后,胸闷胸痛与咽喉部不适等症状却一直存在,有时好好的,胸痛胸闷一下就来了,一天要发作好几次。去医院检查,除肺部纹理增粗外,没发现大的问题,医生建议他住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诊断。可是到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查遍了全身,除了肺部有点小炎症,还是没查出什么问题,医生也没办法,只好让他出院。出院后他将关注点放在了胸闷的表现上,几乎是隔三差五就要去看一次医生,但既没新的发现,症状也依旧存在。我初步考虑这位患者患上了一种叫“躯体化障碍”的心理障碍。
人体中有一股生命能量。平时这股能量是向外的,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的动力源。突然退休后,没有了学习工作的压力,这股原本向外的能量就转而向内,由关注学习工作,转而关注自己的身体,而身体是越关注越容易产生不适感。加上他接近更年期,内分泌的变化会导致身体产生不适,抽烟也会刺激呼吸道。本身存在的不适感加上过分的关注,就在大脑的相应部位形成了一个“兴奋灶”。兴奋灶让不適感有增无减,并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一个“顽疾”。这个顽疾起源心理,却主要表现为躯体的不适,即心理疾病躯体化了,称之为“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的治疗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治疗。具体就这个患者来说,我给他做认知心理治疗与意象对话治疗的同时,还给他做了放松训练,效果不错;二是药物治疗,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一些精神药物,来消除抑郁焦虑,弱化“兴奋灶”的功能;三是自我心理调节技能,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容易为病人忽视,主要让病人认清疾病本质,不再纠缠于身体不适,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替代原来的“养老”生活,让退休生活过得充实、有趣、有意义。这个病人在我的指导下,一是增加了运动时间,每天早晚都去跳健身操;二是扩大交往圈子;三是选择学习摄影作为他新的晚年爱好。现在三个月过去了,症状基本上消失,偶有胸闷胸痛出现,也能不怕不理,自如应对。 (杨司佼)
认真听过这位患者的叙述后,我又查看了他以前就诊的病历资料,发现最明显的特点是,他虽然反复出现发作性胸闷胸痛,但一直没有冠心病等其他关联性症状,特别是睡着后,从来没有过疼痛发作,而且睡着后,咽喉部异物感就消失了。我对其作心理评估后,判断这位患者有中度的抑郁、焦虑与躯体化症状。
通过聊天了解,这位患者是一个部门负责人,领导工作让他压力增大,每天都感觉好累。但退休后的生活,空闲时间太多,时间一长,他又感到无所适从。每天基本上是睡到上午9点起床,然后看电视、上网,特别无聊的时候,就点根烟看看外面的风景,脑袋放空。一次感冒后,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消失后,胸闷胸痛与咽喉部不适等症状却一直存在,有时好好的,胸痛胸闷一下就来了,一天要发作好几次。去医院检查,除肺部纹理增粗外,没发现大的问题,医生建议他住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诊断。可是到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查遍了全身,除了肺部有点小炎症,还是没查出什么问题,医生也没办法,只好让他出院。出院后他将关注点放在了胸闷的表现上,几乎是隔三差五就要去看一次医生,但既没新的发现,症状也依旧存在。我初步考虑这位患者患上了一种叫“躯体化障碍”的心理障碍。
人体中有一股生命能量。平时这股能量是向外的,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的动力源。突然退休后,没有了学习工作的压力,这股原本向外的能量就转而向内,由关注学习工作,转而关注自己的身体,而身体是越关注越容易产生不适感。加上他接近更年期,内分泌的变化会导致身体产生不适,抽烟也会刺激呼吸道。本身存在的不适感加上过分的关注,就在大脑的相应部位形成了一个“兴奋灶”。兴奋灶让不適感有增无减,并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一个“顽疾”。这个顽疾起源心理,却主要表现为躯体的不适,即心理疾病躯体化了,称之为“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的治疗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治疗。具体就这个患者来说,我给他做认知心理治疗与意象对话治疗的同时,还给他做了放松训练,效果不错;二是药物治疗,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一些精神药物,来消除抑郁焦虑,弱化“兴奋灶”的功能;三是自我心理调节技能,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容易为病人忽视,主要让病人认清疾病本质,不再纠缠于身体不适,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替代原来的“养老”生活,让退休生活过得充实、有趣、有意义。这个病人在我的指导下,一是增加了运动时间,每天早晚都去跳健身操;二是扩大交往圈子;三是选择学习摄影作为他新的晚年爱好。现在三个月过去了,症状基本上消失,偶有胸闷胸痛出现,也能不怕不理,自如应对。 (杨司佼)